分享

咖啡文化时髦多年 地图难画(06.7.4)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上海的咖啡馆之门“打不开”
文/虞箐
  咖啡,一抹奶香,一把小匙调拌出来的小资味道。在无数人眼中,上海就该像是易中天笔下的“洋场少妇”,袭一身雍容的华贵,辗转于风花雪月之间,轻轻一个转身,微微一次颌首,便是风情无限的模样。而似乎在很多人看来,也只有咖啡能调味出那种甜腻的嗲气。
  然而咖啡,却最终没有如我们所想般成为上海的某种经典。当西方的咖啡地图轰轰烈烈地在城市间蔓延时,上海的咖啡馆却依旧在街头独自清冷,并且灰色慵懒着。当一杯或甜或苦的饮料只是一杯饮料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去奢求上海拥有自己的咖啡地图。
  究竟是什么造就咖啡文化的缺失。曾经以《打开咖啡馆之门》而著名的作家张耀认为,西方独特的文化氛围促使了咖啡馆的兴盛。“在欧洲有一个派别‘咖啡馆作家’,他们从早到晚就坐在咖啡馆里,咖啡馆是他们除了卧室以外的任何地方,客厅、书房或者等等等等。他们在这里和别人见面、谈话、写稿子以及与出版社商榷。每个桌子就是他的一个世界。并且他只坐某个固定的位置。而可能他的对手就坐在隔壁的桌子上,但两个人离得那么近,坐了20年,都可能互相不说话。几乎所有奥地利杰出的作家都属于这个派别。”作家催生了咖啡馆,而咖啡又促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
  但在上海,显然没有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当记者向他询问关于上海的文化特质时,张耀予以了否定,“上海有什么味道呢,黄浦江的味道?苏州河的味道?没有的。上海就是一种混合物,很多人说‘上海风情’,但这其实是某种类似法国的情调,其中又混着外滩英国金融的味道,这些让我们自豪的建筑,从某种角度而言更像纽约。上海是多种文化积压出来的空间。我觉得上海对我而言不是一个风格特别明显的城市,它的典型特色就是混合。人与人之间很封闭,显示出一种令人沮丧的独立感。”
  奥地利独特的咖啡气息,是促使张耀最早萌发对咖啡地图的设想,“当地咖啡馆对我来讲是欧洲某种很经典的维也纳式的特别空间,非常轻松,甚至弥漫着散漫的气氛,在这里时间是无所谓的,无论你的身份是怎样,大家都共处于同一个空间里。”咖啡馆成为整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而要融入这个陌生的国度,咖啡馆是绝不能错过的一道风景,张耀说他那时会用两个小时的工资去喝一杯咖啡。而这种惬意的闲适恰恰却是上海的咖啡馆所没有的。在上海,我们总是过于看重结果,将咖啡作为某种人际联系的工具,无论是生意上的商谈,抑或者朋友间的叙旧,咖啡,在这里只是某一个话题的佐菜。换而言之即便手中捧喝的是一杯橙汁,亦无伤大雅。但是在欧洲,张耀说,你在咖啡馆里享受的是氛围而不是功利,“人们不会经常把名片发来发去。你可能和某个人聊了5年,都不知道他是谁,没去过他家里。但是大家却能聊得很好。人总是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下,既不是朋友又不是完全陌生的。这对各种外来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因为彼此之间没有隔阂,族群之间很混杂。所以我常会坐很久,认识了很多人,德文也进步不少。那里的咖啡馆占地往往都很大,常常有很多报纸、杂志,你可以点一杯咖啡在里面坐上很久,甚至可以出去办点事,回来后还继续坐着。绝对不会有人过来驱赶或者催促你”。
  “当地的很多老板从祖辈开始就经营咖啡馆,对他们而言生意不是首位的,没有很大的经济压力,所以不同的咖啡馆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而这恐怕也是上海咖啡文化缺失的一大重要原因,西方的一间不起眼的咖啡馆却可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岁月的沉积中,它叙写出关于自己的传奇,因而不同的咖啡馆会具有自我独特的个性以及沧桑的质感。而在上海,快餐式的速溶以及移植而来的连锁店理所应当地让咖啡显得轻浮。
  那么,于此我们大概也很好理解为什么上海的咖啡馆之门无法打开。
  张耀说他那时会用两个小时的工资去喝一杯咖啡。而这种惬意的闲适恰恰却是上海的咖啡馆所没有的。在上海,我们总是过于看重结果。
午后三点的上海

  文/晓武
    咖啡是一个结,情迷千千;咖啡馆是一个窝,安闲就是家。在上海,咖啡的时间是下午,而夜上海都被pub统占。上海本就擅长舶来外货,美式Starbuck,日本的真锅先占一边,道地欧洲风情的咖啡小馆自然也有几家,最早的1931和汉源书屋,带着点怀旧的浪漫情怀,些许有几分西方慵懒的韵味。找得到这种咖啡馆的人类,文人也好,精神富裕也罢,个个都算得上是闲人。有道是:咖啡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午后三点,享受咖啡的孤独时光,品味上海的下午文化,惬意。特喜欢吴兴路33号的希腊小馆,宽大的方桌,舒适的椅子,桌上的红酒,都是常来的客人,往来希腊和上海的时候,一瓶瓶带来的。不管是挂画,摆设,还是供客人翻阅的画册都来自希腊,浓浓希腊情。新华路的马可孛罗,飘香的面包,香浓的咖啡。台湾设计师的手笔,悠悠地回顾起昔日的浪漫上海。delifrance,店名最招人,就在淮海路中环广场底楼。顶地道的法国小馆。除了咖啡,各色饮品也都不错,更不用说杏仁饼的淡淡苦味。座位极精巧,充分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墙上的黑白照片,慢悠悠地晃过时光。绍兴路的Vienna餐厅,大多是熟客,大都是老外,大多时候是爆满。突然就让人想到这句: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钱一样;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还有:兴国路、武康路转角的喜客,藏在安静优雅地段的回避喧闹的所在;就座在众office中间的外滩12号,连作息时间都尾随of鄄fice,不慌不忙的早九晚五;建国路南北高架下8号桥转角的小馆,从澳洲回来的上海人开的,小巧玲珑;泰康路里弄工厂的创意空间,老石库门;上海美术馆的2楼,开放式的;杨树浦路2218号,厂房改建的,带着一片花园;香格里拉附近,滨江大道边的咖啡小馆;会心楼,陕西绍兴路交口,阅读文化plus老上海;瑞金宾馆3号楼,建筑艺术装饰的;静安寺下沉式广场里的小店,特受年轻人欢迎;淮海路上海图书馆的斜对面,老外开的pizza咖啡店;复兴西路新式里弄房子的法国人改造的。
  这些别致的小馆,漫溢着浓浓咖啡的香气。咖啡馆里的人,好像都无所事事。正是他们,不自觉中创造着城市的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