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蕴蕊
上海人的骨子里都有些亲海情结,只有面朝大海,心头才会春暖花开。上海人其实一直在寻找着去大海游玩的乐趣,早在70多年前,上海市政府也曾经给自己找到过这样一个游向大海的场所。那里,就是浦东高桥。高桥地处浦东长江的入海口,可以称为海滨。高桥第一个帮上海人实现了这个渴望,人们可以以一种悠闲的方式畅游长江,这里离大海很近,东海已在视野之内。踩在松软的白沙滩上,不远处有高尔夫球场,附近更有名人作伴,70年前的高桥海滨浴场的时髦程度,在现代的人们看来也是极为惊叹的。现在,就带您走进一个不可重现的时尚地标。 白沙滩的魅力地标 高桥海滨浴场里的海滩是天然形成的。最特别的是,这里的沙子是自然冲洗而成的“白沙”,这也是当时有这么多的游客如此痴迷于海滨浴场的主要原因。《上海大辞典》的主要编撰者许洪新先生有多年生活在高桥的经历,他对白沙的认识很透彻。他回忆说,比之于现在我们普遍所见到的黄色沙滩,高桥海滩辟作浴场的白沙,都用筛子去除了夹杂的小石子,所以这天然细沙踩在脚底不会感觉疼痛,一个脚印下去,感觉柔软而舒服。这白沙形成的原因很特别,一方面,当时长江水清,所以长时间冲洗净化;另一方面,白沙是由上游的石头经磨砺、破碎风化后,再冲到下游沉淀而成的,而没有粗沙的原因也正是由于上游石头的质地易碎、易分解的缘故。再加上海滩上有海螺、贝壳可寻,如此珍奇的白茫茫的沙滩,怎不叫人神往? 翻阅档案馆中老高桥的历史,当时海滨浴场的设计图纸历历在目,恢宏的建筑设计、有条不紊的操作流程、有趣又有气势的场面,即便最终没有完全建成,但掩卷想象一下,还是会被70多年前的海滨浴场所震住。 远眺水天茫茫,潮涨潮落之景,沐浴阵阵海风,时息沙滩,时下碧波,那种松快舒适之意是都市中生活节奏过快的现代人所难以想象的。在市内所有的消暑方法中,在海滨浴场看海、浴海,算得上是最大的一个项目了,称得上是当时避暑的时髦玩法了。 名人的时尚聚集地 当时上海滩上的名流们争相到高桥的海滩边游玩。梅兰芳、聂耳、涅伯尼什夫妇等大名人都在此嬉游过,也有些外国家庭游客慕名前来,享受海水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吴铁城也参观过高桥海滨浴场。《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家聂耳太爱大海了,他甚至在离世的那一刻仍然在海中漂泊,他在潜泳时头部撞上海底岩石,昏迷后腹中灌水,在日本鹄沼海盛夏的海滨匆匆离世。 1930年,上海市政府动议在高桥长江口临海处的龙王庙筹建高桥海滨浴场,1932年7月由上海市轮渡公司建成开幕,供市民避暑、避都市喧嚣之用。有一种传说,说海滨浴场的兴建与当时的上海大亨杜月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那里是杜氏的家乡,他念念不忘想要发展家乡的繁荣,策划赞助建设了海滨浴场,一切均自筹自给。浴场刚建成时,没有更衣室、休息处、冷饮供应点以及救生艇等。 1935年,由兴业信托社和市轮渡公司联合经营,在浴场外开辟自外滩的水陆联运,增建绿色玻璃瓦门楼,两侧各置美人鱼雕像;在室内的进口处建近50步水泥台阶,两房控有池塘,专供游客垂钓;并附设旅馆、饭店、酒吧、舞厅等生活、娱乐设施,特别奇妙的是,高桥海滨饭店还设有高尔夫球场,这对于70多年后的现代休闲活动来说也是个流行运动。 到1937年,以高桥海滨浴场为中心的海滨游览胜地盛行。可以说,1932年至1937年的几年间,是高桥海滨浴场最为鼎盛的时期。后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日本在龙王庙(现浦东北区)登陆,建立伪政府,海滨浴场遭日军战火洗劫,又屡遭台风、海潮的袭击,海堤损毁,浴场设施被严重破坏。 海高路的来龙去脉 高桥离市区有20公里远,又有黄浦江之隔,当时的交通问题是个大难题。 高桥镇上的海高路见证了海滨浴场的兴盛。可以说,没有海滨浴场,也许就不会有这条海高路。这条路在海滨浴场刚建成后的一年,即1933年通路。据现年86岁的高桥镇镇志办主编毛饮石老先生回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上,各大名媛贵族、商界精英都是从黄浦江天灯口(就是现在的北京路外滩)的水上饭店码头,也就是铜人码头乘船,接着登上高桥的海高路,再由公共汽车开进浴场。在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在有专车之前,人们都是乘汽车到高桥镇,再换人力车或马车进入海滨浴场。因专车通进浴场对人力车夫的生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车夫在1934年夏天还曾组织过闹事,阻止汽车。这场闹事尽管只是段小插曲,但是可见30年代的海滨浴场是何等的风光与繁华,它同时也带动了整个高桥镇的经济发展。 为了迎接暑期的游览高峰,市轮渡管理处在7、8月里,除日班接送游客来往外,每晚还开行乘凉夜班,星期六一天中甚至数轮并行。轮上有露天甲板,坐在靠椅上,一路尽览江、岸风光,相伴有无线电播送音乐,有时舱内还放电影。至于饮料、食物的充足供应,当然不在话下。 8年抗战期间,海滨浴场停止开放。后来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里,高桥海滨浴场恢复开放过一段时间,六七十年代也曾开放,不过只是以小规模的游泳为主了。 最终,这段盛极一时的历史也早已化为人们与大江大海的美好往事了。面对今日青岛地标性的栈桥,划波斩浪,犹如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不禁遥想往日的高桥风光,多么亲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