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外白渡桥回来有些时日了,老外滩的改造也即将完成世博园的建设也即将接近尾声。如何将上海更好地展现给世界,在离世博还有一百来天的时候,我们重说上海岸边的故事。 还有没有比浦江夜游更深度的轮渡 有人说,上海没有海,黄浦江就是我们的海。而苏州河则是我们的母亲河。这个城市,就是紧紧依傍着这两条河流而生的。上海百年来的历史故事,全部都是围绕着这两条河流展开的。一位老上海聊起自己小时候游黄浦江的故事,兴致勃勃。那个时候从外滩公园上船,一路下去,一直能够游到吴淞口,一路上满眼的view、满脑的story。 如今的浦江夜游,跟当时那种顺江而下相比,可能就显得逊色得多了。傍晚乘着游船在江面上飘个20分钟,走马观花左顾右盼地看看新老外滩,两岸灯火,人声嘈杂,拍拍照,便只能匆匆了事。对初次来上海的游客来说还能受用,但是对想了解上海的人,和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尽管两岸的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但这样的游览方式恐怕还没有那个大众娱乐活动匮乏年代,一路直下到吴淞口的轮渡来得有趣。如果说浦江夜游就是这个样子的,那这两河流域的宝贝,就真的被糟蹋了。 上海的水资源是丰富的,除了黄浦江和苏州河,还有好多甚至我们都叫不上名字的河浜。上海的历史是驳杂的,在城里,只要你够细心,便能够找到从晚清到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蛛丝马迹。上海真正的故事不在水面之上,而在于和水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之中。 真正的浦江游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不应该仅仅是江面上的走马观花,而应该和岸上的景观互动起来。船行到哪里,哪里有故事,就上岸瞧瞧。江水这个时候就像是一条纽带,将城市中的一个个零散的故事,串联在一块,拼贴出真正的生活。从黄浦江最美的那道弯出发,一路往下,直到吴淞口,人们能够看到的不光是如今这个光鲜亮丽的上海,河边的一个个老厂房,河上的桥,河边的房子,更能够让人们体味上海的过去与将来。通过河边的故事,让人们进入上海,了解上海。 靠水吃水,似乎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亲水”的意义。爱水成癖的台湾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和他的海鸥饭店的故事,和他苏州河边的loft激发起了上海人对于自己城市和水的想象。最近几年,普陀区一直在苏州河上下功夫,想把河流引入人们的生活,沿着河边修绿地,修游艇码头,把河边的老厂房改造成博物馆。但问题是母亲河弯弯曲曲横跨好几个区,如果每个区只是各自为政,想要深度挖掘出河两岸的故事,恐怕还是不够的。 外滩还有故事 几天前和朋友在外滩喝茶,碰到一群Yankee游外滩,导游也是个Yankee,一群人叽叽喳喳聊得兴致勃勃,一旁无聊的我也便索性贴近耳朵,在其中“潜了个水”。美国人在聊外滩的老房子,没想到那导游竟能够分毫无差地把老房子和马路挨着个儿的“数落”了一遍,这条路以前叫什么,现在叫什么;那栋房子哪年哪年建的,从前是干什么用的,现在是干什么用的,谁和谁曾经来过这里,到过那里。越听越想鼓掌大喊“bravo”。 外滩的故事很多很多,编个一千零一夜之类的集子,恐怕都不为过。但是这些故事没有一个focus,把它们聚焦在一起的,是叫做Bund的这一大片区域。从地图上看,外滩被一条条马路切割成了一个个豆腐块,而一幢幢声名显赫的老房子就像蓝莓派上的蓝莓排列开来,整齐,但没什么规律。 重新修整之后的外滩,将会是步行者最好的去处。沿着江边走,一面是当代上海繁荣的标志,陆家嘴;一面是老上海辉煌历史的印记,老外滩。丰富的历史层次让人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张力。 吴淞路的闸桥,并没有像外白渡桥、海关大楼、老工部局那样悠久的历史和名望,但这座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桥,是上海东北角的人们到达外滩的必经之路,同时它还默默承担着调节水位,防汛抗旱的重任。为了让外滩更适宜步行,10月中旬,闸桥正式退役了,自然而然和闸桥相关的那段上海人的生活,也从此尘封在了历史记忆之中。 老电影《战上海》里,在江西中路和河南中路、汉口路与福州路之间,环形的花岗石外墙的大楼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此楼随着历史的变迁,其用途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老上海还是习惯称它为工部局大楼。楼房为办公大楼,中央为车马广场,房子的底层有大型的半圆钢窗,二三层之间则有粗大的花岗岩圆列柱。不算奢华,但也是十分的考究。 对上海感兴趣的人经常会抱怨说,丽江有本“柔软的时光”,西藏有本“藏地羊皮书”,而上海却连本像样的、能够深度导游上海的小册子也没有。 世博在即,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上海,在逛完世博园之后,应该去向哪里,如何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上海,我想,如果要做一本这样的小册子,外滩一个个精致的故事,将是要首先被记录下来的。 江边的故事如何说 早些年,能够经常看到这样一张经典的照片,站在黄浦江边,背后是那满身钢钉的外白渡桥和桥另一头的上海大厦。相册里有了这张照片,才能说是到过上海。薄薄晨光中,外白渡桥上的车水马龙,人声、车声、水流声。上海的一天,是从这里开始的。 上海大厦和外白渡桥刚刚好就在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界之处,早些年,苏州河的河水不那么清澈的时候,在上海大厦的窗前能够清晰地看到黄浦江的江水和苏州河和河水所调和出的“鸡尾酒”,摇摇曳曳色彩久久不能调和,倒也是一道独特而又美丽的景色。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1934年为英国商人建造,1951年改名为“上海大厦”。英国式的近代建筑风格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又独特的气质。它曾经是上海最高级的酒店,年来一直忠实记录着上海滩的兴衰与变迁。80 早些年,苏州河水质不好,人们更是谈河色变。上海大厦无奈之下,将窗户全部换成了有密闭功能的铝合金窗,希望将河水的气味拒之窗外。原来河边的嘈杂环境与河水的气味的确是被挡在了窗外,但是那美丽的两河汇流的景观也被挡在了窗外。隔着窗户看景,总感觉少了些生气。后来随着苏州河水的清澈,人们又能够推开那密闭的窗户,和这个城市的生活更亲密地接触了。 这只是江边一幢大厦的一个小故事。苏州河与黄浦江边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恐怕编个类似一千零一夜的集子,都不过分。几年前,登琨艳在河两岸的老工厂扎下了营地,激活了老厂房里的一段段故事。上海人受到了他的启发,于是一个个老厂房被保留了下来。 世博会,是让世界了解上海的一次宝贵的机会,游人们在世博园之外,应该去向哪里,应该如何真正进入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之中。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