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间,可能是乡土上海最绝妙的缩影,以至于有人说,没有住过亭子间,不能算科班出生的上海人。 蒋光慈 《在黑夜里》诗中道: 亭子间的生涯是苦恼的,梁实秋《亭子间生涯》里写道:“厨房里杀鸡,无论躲在哪一个角落,都听得见鸡叫,厨房里烹鱼,可以嗅到鱼腥,厨房里生火,可以看到一缕缕的青烟从地板缝里冉冉上升……”卖艺者、小商贩、戏子、十里洋场的失风之辈常在此栖身,也有大学生、穷愁的诗人或单身艺术家。其中,也有一些人是从光艳的名利场中隐退的,或辗转于沉重的生活边缘、期待着未来美好前程的,他们大多散落于各处的亭子间里,演绎着过客般的故事。 住亭子间的文人,一般被称作“亭子间作家”。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涵义的海派文化隐喻,亭子间是初出茅庐的文学寻梦者走向文坛的第一中转站。他们渴望遭遇都市理想,却暂在亭子间里扮演寂寞的愤青。鲁迅曾说,亭子间“对于靠笔墨为生的人们,却有一点害处,假如你还没有练到‘心如古井’,就可以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亭子间作家”,虽然常被用来指称那些未入流的作家,其实也不尽然。鲁迅的《且介亭杂文集》就是在亭子间(虹口横浜路景云里)写的。因亭子间在越界筑路的半租界上,故取“租界”字形一半而言之。当时,鲁迅的邻居还有叶圣陶、沈雁冰、周建人。后来鲁迅觉得弄堂里搓麻将声音太吵,就搬到北川公寓去了。许多年轻作家成名后变得阔绰,居住条件也跟着上去了,徐志摩当时住的是南昌路花园洋房,张爱玲住在常德公寓六楼。 旧上海描写亭子间的文学作品也不少,如曾以一部《亭子间嫂嫂》长篇连载救活一家小报而成名的周天籁,就是把一个风尘女子生活的主要场景,集中在半间小小的亭子间里,各色人物在此流转登场,黑道白道各种事件光怪陆离,描摹刻画出了旧上海滩上的人情世相……小说用了不少当时的上海方言,现在的人读来,许多口头用语的意思已经认不真切了。 方寸之间的亭子间,流淌过多少纷繁的情感故事,承载着一部厚重的海派都会历史,甚至比豪宅更真实而细腻。想要阅读原味老上海,亭子间也许就是它的第一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