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义“四两拨千斤”

 eat飞 2014-04-14
  当一名大力士与一位武术家比武,会有什么结果?答案毫无悬念,比力气大力士胜,进行搏击,当然武术家赢。这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双方都是习武者,就要看谁的功夫好,技法娴熟,用的巧妙,显然并非靠力气大小决定输赢。实战中是否存在“四两拨千”?以下进行论证。

一、古谱为据

    古拳谱《打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黏连随不丢顶。”文中的“四两拨千斤”是形容以智取胜,以小搏大,但武术实战中能够实际应用,却遭到不少武术名家的质疑,他们认为:”只有千斤以上的力量才能与对方抗衡。适时四两拨千斤,如果没有千斤以上的本力,只用四两力去拨动千斤是不可能的。”还有人补充,”比如小孩练武术很熟练了,若与大人比试,大人即使不会武术,凭力气就可以制服小孩”。这是“一力降十会易,以巧破千斤难”。实际上,小孩习武,筋骨嫩,外形动作容易做到位,对于拳的内在精义还不能理解。一旦成熟了,他是能胜任与力大于己者较量的。至于这些判断在其所定义的条件下无可争议。物理实验证明力学定律,在水平桌面上,两组砝码用绳连接,在桌子两侧下坠,形成二力相抗,重量大的将重量小的拉动。同理,二力相向对顶,力大者推动力小方,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古谱常常把推手也称为打手,综合《打手歌》全文的含义,古文非常准确表明当对方用巨大的力量打来,我只需用很小的力即可拨动他。对照实战,我认为此论并非虚构,只要合乎文中要求,完全客观可行。应该留意的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后面的文字,”引进落空合即出,沾黏连随不丢顶”。看谱要联系全文,否则,会产生断章取义的错觉,给人们造成误解,认为没有任何前提条件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全文才是“打手“完整的写真,它形象地描述了“四两拨千斤”的具体过程。我们继续诠释《打手歌》的内容,根据文首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含意是,当人们掌握了太极的功夫,认真地用棚、捋、挤、按的劲法和”沾、黏、连、随”的方式,在推手中,通过与彼在接触中感觉对方力的情况,自己身体能上下协调配合,根据他力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劲,当彼力进来不顶劲又不脱开,如此“黏”着对方同步进退。由于,双方接触部位没有空隙,他的力就发不出来:无法脱手,就不能出击。我保持在这种状态与他周旋,他对我无能为力。任凭对方用巨大的力进犯,我顺其势,将他引进,运用太极劲法,我用微小的劲即可拨动他侵来的巨大的力,导致他推空,使身体失去平衡,我再由化变发,当发出的劲与彼失重欲跌的方向一致(俗称“打合了”),即可把他放出。

    为了确定”四两拨千斤”原意的准确无误,我们还可以从古文的修辞和语法入手,进行判断。古文没有标点符号,在《打手歌》中的“掤捋挤按”每字后面没有顿号。以此推理,文中”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牵动”后面应该是顿号,与”四两拨千斤”为并列句,文中“牵动”和”拨”是针对“彼打来的巨力”而言的,可理解为,我用太极劲法导引及拨动他打来的力。前人之所以如此”泼墨”,此乃大写意之妙。可想而知,古文精炼,寓意深刻,既给你留出体悟经验的空间,又达到疏而不漏,巧妙地勾画出”四两拨千斤”的轮廓。古代著书论道者绝非等闲之辈,堪称文豪式的武术家,深谙拳理,言简意赅,写出如此奇文。古拳谱是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完成的。撰写后又经历了很多代武术家体验、认可,才流传至今,因此,经典古拳谱很少出现笔误。只是,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产生分歧。不少现代人竭心尽虑用文字表达拳义,文字繁冗,往往言不及义。另外,千虑必有一失,难免发生笔误,造成误导,此种文章不会流传后世。何况习武、练功绝非只靠看拳经和个人理解能得到的,武术需要言传身教和心领意会,经过不断实践,练到不同程度才能有不同领悟,到了融会贯通之时,能随心所欲地应对来力才为”懂劲”。

    此拳论阐明,对方用巨力打来,不但无奈于我,还被我左右。这绝非天方夜谭。我运用太极的劲法进行实战,的确有同感和如此体验,下面具体剖析“四两拨千斤”的可行性。

二、“四两拨千斤”必须具备的条件

    首先,如何接待对方打来的巨力是“四两拨千斤”的前提,将此力引进向我身前又打不着我的方法是关键。这些都需要太极整劲运行为后盾。

    1、太极劲的运行方式

    太极拳将每一动作都融在全身整体运行中,每个招式都依靠身体整体运作中的内劲的变化来实现,各种动作仅仅是内劲变化的外在体现。因此,按照外形动作模仿太极拳,无论多么逼真和完美,适合表演比赛,在太极运动中起到推广效
应,但表演无济于实战,空有其形,没有内涵,相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花费了大量时间练肢体动作,不找内劲,欲求太极真功,岂不是舍本求末吗?

    可见,太极拳技击术应该从基本功练起。打基础和太极内养功是一脉相承的,不必把太极养身内功与实战完全割裂开来,虽然练的目标不同,但出发点一致,要掌握二者区别之处,结合修炼内功,既锻炼出健康的体魄,又为太极实战打
牢基础。故此,练太极拳可按太极养生功的要求练起,从对身形要领及运行方式入手。

    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打拳的训练,使身体能够做到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松腰、坐胯、裹臀、屈膝、圆裆、脚趾抓地,同时气沉丹田,身体上下对拉拔长,练出身、腿的松柔劲,将身体调整得中正安舒。在此身架两侧相对称的肩、肘要沉、坠,把虚展的双腋合拢,如同天平的对称平衡。在此基础上,再掌握太极的内气的运行方法。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在腰的统带全身螺旋转动,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整体,内气随各个部位运行,依次节节贯串,形成整劲运转。

    假设把人体的腰脊当作一个竖立的门轴,身两侧为门扇,如果采取“拨浪鼓”方式的左右摆动,由于双脚站定,人的双腿不能像齿轮一样转动,当身体转到一侧时,就会“自锁”,无法连续转动。只得再转身回摆,这样,身体在转动中
就会出现停顿,导致僵滞现象发生。而太极拳则通过全身螺旋转动,当身体的转到一侧时,运用旋腰转胯传导至双腿产生互相反向旋转,通过虚实变化将其中支撑重心的腿经脚碾转于地面再螺旋上返,促动身体回转沿着“o0”形轨迹移向另
一侧。如此往复折叠,使身体在双脚为界的范围内、连绵不断循环运行。运行中,这种双腿对开运转使螺旋裹拢的身体同时含有向外撑展劲,使身体抱撑八面,达到调正身形,加强稳定的作用。

    双腿的运转又促进“旋腰转脊”,经身带动双臂缠转。当身体向右转时,形成右掌向内旋,左掌则外旋,松活的各关节配合全身运转成周身一家,如同万向轴。这样,在推手时,既能保持身体中正、不偏不倚,又可任意调整臂、腕等部位的角度与对方来力接触,可改变外力对我身体的作用力的强度。

    综合以上内容进行分析,太极拳在以双脚为底盘的范围内,全身整劲连绵运行,适合防化,不宜主动进攻。当对方打来,先求化解,待得机取势后再进行还击,这样做,即使没有奏效,仍回旋有余地。因为,只要用劲发放对方,身体就会变为定式,使太极整劲运行中断。如果对方被我打击后,仍具备攻击能力,在我未及恢复整体运化之前,易击中我暴露出来的危险部位。因此,太极拳是在化解了对方的来力,在我顺彼背时才实施发放。

    只有允许让对方打进来,其身臂才能陷入我太极整体劲的运行中,我身臂的螺旋劲如千斤顶通过接触部位,在对方推进中,徐徐将彼身擎起而拔起足根,谓之“沾”。双方肢体接触相”连”,纠缠到一起如同”黏”,我“随”之而动,使彼无法摆脱,造成对他软约束。另外,我通过这种“沾、连、黏、随”的方式,在与彼肢体接触中感知他力的变化,行话称为“听力”,便于随机应变。由于我如同依附其力上,我在他动作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因此,只要他一动,我的劲就能后发先至。

    经过长期盘架与推手练习,渐渐掌握了这些太极基本功,可做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时,方可牛刀小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