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惟颖|有一类电影叫上海电影(13.10.18)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4

 最近不断有朋友问我,新建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在哪里?我很茫然,上海好多特色博物馆,不都造在一些根本不被人留意的角落里吗?电影博物馆,恐怕也在外环边缘开发的“新城”地带吧。某一天经过徐家汇上海电影厂旧址,看着一座座新的高楼我正思绪万千,身边有人说,电影博物馆就建在上影厂旧址。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博物馆,是我们自家电影的一个留念呀。

我不是上影厂的人,却对1980年代的国产电影有深厚的感情。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能轻易观看到全世界那么多电影,大部分看的还是国产片,而从前的电影人创作的国产片,也绝对对得起观众的眼睛。幼年时看的好多中国电影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上海制造,可以说,在精神世界里,上海电影哺育过我。

上海电影,对于我们究竟是什么?不是技术,不是奖项。是一种当时的生活记忆。比如大马路人行道旁巨幅工人手绘的电影海报,是他们站在木头梯子上当街画出来的。我记得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上映时,海报上美丽的女工人火红的大裙摆在飞扬,那个女演员好像叫赵静;又比如过去的电影不光讲革命英雄,更讲老百姓自己的生活,陈燕华和郭凯敏主演的《邮缘》在电影院放完后,我和小朋友们都爱拖大人去邮局买邮票;还有小学时,在国泰电影院跟随妈妈看《芙蓉镇》,她哭我也哭。我们通过情感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在某一天不知不觉被启蒙的,而电影常常就担当着这一份启蒙。

过去很多电影都是制作简单的生活片,甚至戏里面的明星都仿佛距离我们很近,爸妈不只一次在巨鹿路菜场看到严顺开买小菜。有一回我跟大人在大光明看完电影坐电车回家,旁边一位青年手抓扶手在笑眯眯和朋友聊天,讲话声音耳熟,朝他一看,是著名喜剧小生毛永明。还有一次,我和大人在外面吃饭,隔壁桌子的客人风度翩翩,服务员看着他都在笑,原来是《51号兵站》里的“小老大”梁波罗。

现在很多女明星讲究什么锥子脸,丰乳肥臀。可我认为她们统统比不上过去女演员那种味道。上影厂以前光一个女演员龚雪,就甩开那些假面不知道多少条马路,她演过一部《大桥下面》,眼睛楚楚动人,微笑时带着一点忧伤。80年代的本土女明星装扮朴素、表演生活化,目光清透,她们在大银幕上表现出的情感,是有说服力的。

上海曾出品过许多现在重看依然水准很高的电影,《女篮5号》,《天云山传奇》,《苦恼人的笑》,《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芙蓉镇》,《秋天里的春天》……哪一部都是经典。那时候的电影人注重人文,关怀普通人的命运,不追求大制作、大经费,只有那样的电影时代,才会有谢晋那样的导演。谢晋、白沉、吴贻弓、黄蜀琴等老一批导演,他们代表着一种电影艺术的优良传统,真正具有独立的、人性化的美学思考。

我妈妈有一位老同事的丈夫,曾是上影厂的美术指导,1987年斯皮尔伯格来上海拍摄《太阳帝国》,当时的中方美术就由他担任。他的出力不辱使命,让这部特别的电影在视觉呈现上获得加分。这也是中国与西方一流电影人合作的一个很成功范例。

这些年因为经济形态的变化,国产电影已经和从前很不一样,繁荣的意思也变得不同,我们已经很少会坐在电影院里,看本土电影。有一次南京路那里的新光老剧院放新中国成立前的黑白老片,从《乌鸦与麻雀》、《太太万岁》到《十字街头》,我兴致勃勃重温了这些老电影,看完后走到步行街,周围都是说普通话的游客,耳畔还有有轨电车的“当当——声”,我忽然意识到,上海电影,已经谢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