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滩的斗拱

 海纳华 2014-04-14
外滩的斗拱
——外滩建筑之十七外滩23号
乔争月
  乔争月

  外滩一行洋楼中,只有23号中国银行带有浓郁的中国风。这座中西合璧的银行是一次中西联合创作的结晶,由公和洋行威尔逊和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共同完成,也是外滩唯一华人参与设计的临江大楼。

  17层高的大楼于1937年竣工,立面呈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强调垂直线条和几何装饰。这座西式摩天楼的中式元素可谓琳琅满目,如四方攒尖屋顶、铜绿色琉璃瓦和镂空花格窗。特别是檐部竟以简洁的石质斗拱来装饰,让人惊叹中西文化可以如此水乳交融。同济大学常青教授幽默地将23号的风格定义为“Shanghai Deco”(上海装饰艺术风),认为这件作品是将中国古典装饰几何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此外,23号还是一座舒适的现代化办公楼,装有空调和高速电梯,休息室和健身房等员工福利场所一应俱全。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清政府的国家银行——大清银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组建中国银行,先在汉口路50号大清银行旧址办公,又到北京成立总行,1928年迁回时在外滩原德国总会办公。

  虽然那座姜饼屋般的美丽大楼频现于银行在英文报纸刊登的广告,但一座总会建筑终究不适合业务蒸蒸日上的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认为“银行实力足与驻在上海的欧美银行相抗衡,必须有一新式建筑,方足象征中国银行之现代化,表示基础巩固,信孚中外。”这段话记录了1934年筹建新楼的背景,当时银行暂时搬回汉口路旧址过渡。

  1936年10月10日,中国银行在外滩举行新楼奠基礼,中外各界领袖参加,会场由翠柏彩花和五色布幔装点,十分隆重。据《密勒士评论报》报道,总经理宋汉章的致辞深情回顾了历史:

  “1912年2月中国银行在汉口路50号成立,两年前我们又为建新楼而搬回汉口路办公,在不到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光阴里恰好完成一个完美的循环。而新楼的崛起则意味着我行从此将告别过去,开创新的篇章。”

  中国银行打算展示实力的原是一座34层巨厦,外形类似美国建筑师雷蒙德(Raymond Hood)的名作纽约燃炉大楼。1931年接受《大陆报》采访时,建筑师邬达克(L. E. Hudec) 透露雷蒙德作品也是他设计国际饭店的重要参考。邬达克尝试了雷氏的垂直线条效果,认为“这种处理不仅让建筑看上去比实际高度要高,更增添了一分优雅与美丽,给人力量无穷的感觉。”

  不过后来,这座“雄心大楼”的高度大大缩水,个中原因成了外滩著名的谜团之一。犹太富商沙逊因担心高度超越沙逊大厦而向工部局施压是最常见的版本,中行档案1934年的一次会议记录也显示了管理层对工部局反对的担忧。但也有专家认为不景气的经济是缩水的主要原因。

  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对于外滩倒是一桩幸事。气势凌人的巨厦肯定会破坏外滩美丽的天际线,而现在这个方案与万国建筑群更加和谐,其丰富的中国元素也更适合一家中资银行。不禁想到邬达克档案中也躺着一张外滩巨厦的草图,后也因故未能实现。倘若那座充满未来感的巨厦现身黄浦江边,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今日的外滩,真是一件巧合的礼物。

  外滩23号

  (插图:张雪飞 摄)

  昨天:中国银行

  今天:中国银行

  建成年代:1937年

  建筑师: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陆谦受

  建筑风格:带中国元素的装饰艺术风格

  地址:中山东一路23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