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市农业的定位

 yzsr273 2014-04-15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任务。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国际国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时期,大城市区域范围的现代农业必将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

一、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市场、信息、资金、装备等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生产及相关活动,并紧密依托和服务于城市的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农业,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实质是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和非农产业、农村和城市进一步融合,城乡差距逐渐消失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化农业。

(一)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

国际上最早提出都市农业的理念,始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日、美、欧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都市农业相关研究并付诸实践。目前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趋于成熟,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都市农业,并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都市农业。随着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地区也都在积极酝酿和发展都市农业。可以预见,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进,我国的大都市、省会城市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都市农业将会得到大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加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都市农业的特性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看,都市农业应具有如下特性:

1、城乡融合性:城市渗透农村,农村渗透城市,产生许多农村中的城镇和工厂,以及都市里的“村庄”和“田园”,传统的城乡布局被打破,城乡界限日益模糊,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农村与城市在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互促互融。

2、功能多样性:不仅以生产名、特、优、新的鲜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生态环境,提供旅游观光场所,进行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功能,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有机统一。

3、现代集约性:资本、设施、科技和劳动力等高度密集,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高度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智能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附加值较高,是一种高科技、高质量、高投入、高产出的精准农业体系。

4、产业一体性: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是一种复合型产业。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相关的商业、旅游、饮食、文化和教育等第三产业应运而生,且比重不断增大。产加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链条完整。

5、高度开放性: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水平较高,通过市场机制,合理、经济、有效地配置资源,紧密连接农户和市场,快速地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利用大城市的综合优势,突破地域界限,实行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和先进技术装备及管理经验。

6、可持续发展性: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采用无污染和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循环经济。

(三)都市农业的功能

都市农业的发展须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出发,而不是某种生产活动范围内的单一经济行为,因而具有综合性的功能。

1、经济功能:通过调整升级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市场特别是城市市场供应优质、卫生、安全的农副产品,提升农业出口创汇能力。同时不断拓展农业的综合功能,为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贡献份额。

2、社会功能:较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回归自然、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展示、农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的场所和机会。同时,随着三次产业的融合、城乡就业的融合,有利于城乡居民就业和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3、生态功能: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注重环境的保护整治,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

4、示范功能:都市农业是一种工厂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加之大城市交通便捷,辐射功能强,必将对周边的传统农业起到明显的示范展示和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推动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发展。

5、创新功能: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断探索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命奥秘,研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挖掘增产潜力,提升产品质量。同时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的体制、机制、组织和管理,增强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

二、我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环境条件

未来五年,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的大政方针、安徽的战略决策、合肥的崛起的态势、农业的发展基础,都有利于我市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抓住机遇,奋力崛起,发展都市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基本的目的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付诸实践。“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是对国际发展经验的精辟概括,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作为国家“粮仓肉库”、农业举足轻重的中部地区的“三农”工作,意味着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东向发展”战略决策的贯彻实施。推进东向发展、加速安徽崛起,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苏浙沪是我市产业、资本的重要输入地,农产品和劳务的重要输出地。加速融入长三角,产品东进、劳务东输、资金东引、产业东接,对于我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必将更多地获得产业分工利益、更深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更大地占有市场份额、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十五”期间,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从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看,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的实力。“十一五”期间,随着“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强力推进,“141”城市空间布局的拓展,产业支撑力和城市承载力的增强,市场需求潜力的扩大,合肥作为全省经济中心地位的全面提升,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城市更有实力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五)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十五”以来,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位次大步跃升;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推进县域经济奋力崛起的进程中,作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大显身手,能够大有作为。

(六)城郊型农业的长足发展。“十五”时期,我市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围绕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总体目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农业和农村经济跨上了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大大改善,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城郊型农业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向都市农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措施

结合我市实际,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应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围绕全市“奋力崛起”和“两个率先”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加快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跨越。

(一)统筹城乡生产和需求,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农业内部竞争力。从我市农业的发展现状看,一是围绕“加快发展养殖业、巩固发展林果业、着力提升蔬菜业、全面优化粮油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开发旅游休闲农业”的六大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进程。二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产地市场等抓手,加快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进程。三是重点发展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化、信息化等技术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智能化进程。

(二)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展都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空间。以县域工业化为龙头,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强化工业立县意识,以县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优化环境为保障,以产业集群为方向,加快农村工业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城市配套工业、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引进一批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在省内外、国内外知名的产品品牌,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块状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健全完善县域市场体系,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努力形成一批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产地型农副产品交易大市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面向农村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服务,积极培育资本、劳动力、信息、土地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大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开辟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开发3县旅游资源,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业。

(三)统筹城乡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民非农化进程。加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劳务输出管理体制,建立一批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变盲目输出为有序输出。加强劳务输出培训体系建设,整合城乡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变体力型输出为技能型输出。加强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在保护权益、职业培训、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后续跟踪服务,变单一介绍输出为综合服务输出。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

(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注重城市道路、公交、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当前特别要加强以水利、道路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好县乡公路,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自然村通砂石路目标。加快农田整治、防洪保安、节水改造、蓄水打井等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设施栽培,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大幅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机械化。加快城乡互联网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完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开发农业综合数据库,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基本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数字农业”。城乡市场统一培育,构建城乡统一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市场网络体系。

(五)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互融。实行城乡规划统一制定,全市各项规划都应把农村建设和发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容优美为目标,加快完善和实现乡村建设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十镇”试点工程,把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居民社区作为整体统筹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市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相协调,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相配套的发展格局。城乡社会事业统一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体制,加快建立适应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文化、广电、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把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与发展农村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等综合起来,用产业和市场支撑繁荣小城镇和中心村。

(六)统筹城乡利益分配,积极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决防止和克服重城区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真正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市直各部门都应主动履行支农责任,明确支农任务,强化对农服务。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加大政府对农业支持和补贴力度,构建城乡统筹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银地、银企合作,鼓励工业企业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农业发展,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促进农业发展和村镇建设的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给农民和其他土地拥有者享受同等权益。发挥城乡两个优势,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