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考,,,历史

 甜心CEO 2014-04-16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概括和提炼材料”
以文明史观统领全局
◆ 含义:文明史观亦称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主要内容有:

◆ 从文明史角度备考: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  
  ◇突破一个难点:政治文明史。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辐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
  ◇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从友好交往、战争冲突两个基本角度分析中西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关系。 
  ◇文明史学范式与其他史学范式的关系: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工业文明自欧美向全球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全球化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
◆ 现代化含义:从1500年开始,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生态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
社会生活——城市化、衣食住行现代化。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备考:
◇明了几个问题:
现代化的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现代化评价: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环境问题等。
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
◆ 全球史观含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从全球化史观角度备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最终形成。
◇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等落后地区的冲击与这些国家的变化;
◇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和谐世界建设的主要举措等。

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的历程、全球化的内容、全球化的角度、全球化的条件、全球化的问题

还要注意:
比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生态史观、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的基本运动、阶级斗争与改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史观
定义: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历史,分析研究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
核心: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特点:  广泛性、综合性、阶段性。
内容: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第二轮次:融为一体
●三个模块之间互相融合,按阶段形成通史体系
●中外历史之间互相融合:先“对照”(外显)再“联系”(内在)

◇第三轮次:限时“模拟” ,掌握方法;回归说明,查漏补缺
◆四变

◆启示

汉武帝时期时代特征
特定的人物——东西方的“异端”
材料、问项、知识的关系
简化问项:把试题的问项转化为已有的知识
读懂材料:
领会题意: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5分)
例三:浙江张氏家族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的历程,是明清之际江浙一带许多家族家业传承的典型。
    材料一   毅庵祖(张瀚先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巾,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张瀚《松窗夜话》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氏家族“家业大饶”的原因。分析其所经营机杼业的性质。
答案:(1)原因:转换经营行业;纺织工艺高超;扩大经营规模。
例四:(部分)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张之洞《劝学篇》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答案:不同: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民权之说”。  (4分)
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 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
①以法国为代表的海外市场的需求;
②美国政府的支持;
③对火药生产的垄断。(或把②③合并为:在美国政府下,对火药生产的垄断。)
第(2)题,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答案为: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笔者认为重点发展重工业,也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特点都是比较出来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轻工业相比较,重工业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而材料中的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也都属于重工业。
第(3)题,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答案为: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调整”和“原因”大多数考生会先答“调整”,后答“原因”。把“调整”和“原因”相对应的答案,不符合考生的实际,问项中也没有提示,如果将问项改为“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分别说明其历史背景。”学生才会按命题人的思路作答。另外,除答案外,还应有第三条:③重视科技发明和新产品的研发。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