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

 琥珀雨 2010-10-09

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

 ——文明史观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欢迎光临陈东亮的博客

http://blog./userlog22/144831/index.shtml

                                             

关键词:文明史观 社会 文明 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

当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历史学科发展新趋势,适应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时刻关注史学的发展动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由于以前人教版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已不能较深刻地解说当前的某些历史现象,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的不少学者已开始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认识历史的分期问题。这里所说的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向。目前,我国相当一批史学家将人类社会发展纵向地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这两个大的历史阶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①

那么文明史研究的历程是怎样的?有了人类文明,也就有了文明史。开文明史研究先河的是伏尔泰,其代表作是《风俗论》。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上个世纪以来,包括刘宗绪、 黄安年在内的我国不少学者也开始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潮,2004年由马克yao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这种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文明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提出那些观点?

首先,是关于文明的定义.“文明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文明这一术语至今有许多定义,尚未形成共识.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它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概念,指社会的一种进步过程和发展趋向;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成果,大致可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因此,文明史的内容统括着一切的学科门类’,它不仅涵盖了我们以往所学的通史中的政治、经济等主体内容,还形成了科学技术、语言、宗教、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其次,从文明史观的主要内容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所谓的物质文明就是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所有有价值的物质性的东西,它包括物质生产、生活、流通交通;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有价值的精神性的东西,它包括科技、思想、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政治文明是指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有价值的政治制度性的东西,它包括政治观念、制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再次,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学者认为,各种文明有强弱之分,有大小之分,但并无优劣之分。当然,历史与现实都已表明,各个文明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各文明之间在不断通过贸易、文化迁涉等途径进行交流,相互间也会有矛盾与碰撞,有时甚至是冲突。其实,冲突也是交流与融合的途径之一。文明正是在借鉴其它的文明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史学都有一个领域逐渐扩大的过程。在古代,史学主要限于政治史,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军事史。国家和国家的统治者是历史的主角,史学的任务在于叙述国家的演变和统治者的功勋或罪孽。

至从启蒙运动之后,史学开始从政治史、军事史扩大到文化史、经济史、工商业史、科技史等.从而使得现今的史学呈现出缤纷复杂的状态。但是我们在史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需要一个能够透视人类整体发展的总揽全局的史学存在.这种史学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应该是社会史和文明史。

谈起社会史和文明史,我们首先需要对社会文明这两个概念作一下说明。社会是介于人和自然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称之为第三种状态。人与动物不同,动物一般依靠的是个体的力量,是直接的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直接的适应自然环境.人类则是依靠的群体的力量。在依靠群体力量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地将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纳入到人类之中,从而创立了介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中间状态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减少了与自然界的直接接触,而通过社会间接与自然界接触,间接的适应自然环境。

社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社会物质、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社会物质是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将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逐渐转化为社会中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从而使得自然界社会化的产物:社会意识则是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甚至本性,从而使得人类自身也被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制度则是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得将人类群体及从自然界中转化而来的社会物质整合起来的产物。

文明则是人类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有价值性的东西之总称。文明这个概念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相对性的文明,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文明的评价标准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裹足在中国古代被看作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但是在现代则被看作是一种极其不文明的事情,绝对性的文明则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最终状态的文明。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与文明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仅在于,社会本身并不包含价值评定性,而文明则包含价值评定性。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人类是逐渐走向进步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则也是逐渐走向进步的.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有价值性的东西的逐渐积累的过程,无价值的东西的逐渐淘汰的过程。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因此,社会史与文明史实际是两个相同的东西,都是记载人类逐渐走向进步的发展历程的历史。在此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社会史与文明史不就都可以作为透视人类整体发展的总揽全局的史学了吗?是这样的,但是两者又是有所区别的.它们的区别是,如果我们认为人类确实是走向进步的话,那么用文明史作为透视人类整体发展的总揽全局的史学更好。因为,文明这个概念包含了价值评定性,而社会则不包含价值评定性,尽管社会本身是可以用价值来评定的。如果我们认为人类并不是在逐渐走向进步,而是在逐渐退步,或者无所谓进步或退步的话,那么用社会史作为透视人类整体发展的总揽全局更好。因为,如果人类是在逐渐退步的,或者无所谓进步或退步,这样人类的发展就很难用价值来评定。由于我们认为人类确实是在逐渐走向进步的,所以我们在此选用了文明史作为透视人类整体发展的总揽全局的史学,就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成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这是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

 而文明史观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从考察的主题看,是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考察的标准看,是把生产力作为观察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②那么,文明史观对中学历史新教程有何影响呢?

第一,文明史观已融入中学历史教育,成为中学历史新教程的指导思想.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政治生活主宰着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这极大地影响着历史教育,左右了历史教材编制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作为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我们不得不重视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前,我们脑海中的历史,往往只是长期以来传统范围的狭窄的、社会功能极低的历史,只是政治性极强的政治史、军事史、以及人物和事件史,应该说,这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旧史学,它的特征表现为把研究的视角过多集中在政治家、思想家等公众人物以及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并通过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历史发展的脉络及趋势。”③以这种观念为指导,帝王将相就成了历史发展和历史教科书中的主角。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科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不适应,我就不再罗嗦。

新课标颁布之后,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明史观已进入课程改革之中。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历史部分明确使用了文明这一概念,该部分的标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规定: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课改后,我们采用了北师大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同以往人教版的教科书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新教材涉及面较广,采用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分期问题。用文明史观来指导教材的编写,更适应今天历史大教育的需要,更适应我国历史学科体系的发展新趋势。在此,我以北师大版的七-九年级教材为例,来论述文明史观对它的影响。以下是北师大版七-九年级的目录: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汗帝国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集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六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七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八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九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一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十二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十三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十四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十五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十六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十七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十八单元 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第十九单元 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第二十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第二十一单元 构建文化的圣殿

第二十二单元 动荡与变革

第二十三单元 全球战火再起

第二十四单元 两极下的竞争

第二十五单元 和平与发展

从目录上看,主标题已明显发生变化,在中国古代史的第一单元,就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为标题,以此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就是为了探寻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以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主线索。从内容体系上看,用文明史来代替阶级斗争史,用社会生活的变化来代替王朝体系的演变,用文明来代替暴力,用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来代替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内容标准选择也比较侧重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制度层面的成果,这是一个大的进步。

从教材内容也可明显地感受到文明史观的融入。如在新教材中对夏朝的叙述: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而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王朝。对秦朝的描述: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介绍这些王朝,不再是单纯从政治军事方面,而是从更多方面来描述,尽量不出现有关形态五个社会的字眼, 这些改变对我们的教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那么我们要如何来适应呢?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随之转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去适应这种变化。不再以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作为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索,而是以生产力来作为考察历史进程的标准,以文明的发展作为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索,如:在《明清帝国的繁盛和近代前夜的危机》这一课中, 对于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叙述中,以前的教材书讲到明清是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极端,也是中国封建主义发展的终结时期,是中国封建主义的末路。今天我们要怎样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并一度出现繁盛时期,但同时又存在近代前夜的危机。危机来自于:与中国明清同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在殖民主义血与火的暴力掠夺中,由于中国统治阶级的固步自封,导致近代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危机主要来自两者生产力的差距。以上这些是文明史观在新课程编写的一些体现。  

第二,文明史观学说的提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我就以文明史观的现代化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为例(因为近现代史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是复杂的,近代现代史尤其复杂。人类社会虽存在着多种关系,但历史可以用不同的线索来梳理。对于近代现代史,以前的教材基本上是按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和革命发展的线索来贯穿的,今天,我们可以也应该改变线索,即用现代化这根线索来贯穿中外近代现代史。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在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现代化理论具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现代化理论在我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现代化理论对我国史学研究和史学教育的发展以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更是如此。  

既然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核心,且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什么是现代化? 罗荣渠 先生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用较浅显的话说,现代化就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即由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一般认为,现代化的主要表现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文化领域的科学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环保化。当我们以现代化为核心,来理解由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工业化、全球化、民主化和环保化等概念构成的系列概念的含义、相互关系、以及其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表现后,现代化理论就会使现代史变得生动具体而易于理解了。  

在我们的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现代化理论在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首先,在某些时候,采用现代化的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因为历史是复杂的任何历史现象都可以说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要使认识全面深刻,视野应宽一些,视角应多一些.在以前的近代现代史中,我们一般是从阶级斗争、革命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现象,从这个角度去观察近现代史中的某些问题,在现在显得比较狭隘,已不太适应,况转换视角可使我们获得新的启迪、新的认识。

如中国近代前期的通商口岸,主要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因而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加深的明显标记,但这是问题的一方面,换个角度,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这些地区又是传统中国接触外部世界和面向文明的前沿地带,成为中国现代商业、工业、金融业、运输业以及文化事业的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和半现代化发挥了带头作用。”⑥

再如,美苏之间的冷战,给当时的两大阵营带来一定的和平小环境,但用现代化的角度看,它至少让世界的全球化慢了十五年。这是我们采用现代化的角度而得到的新的结论。

又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以及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在常规教学中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如果从现代化的角度去审视,认识还可以加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动机之一是阻止中国的工业化。这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使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建立的沿海沿江的大部分通商口岸城市陷于敌手,上海、武汉等工业中心损失惨重,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二十年时间。

又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往我们考虑的主要是它开辟了人类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而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的意义还在于它在资本主义模式之外,创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世界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以深远的影响。

其次,现代化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还在于,可引导学生以现代华问题为切入点和结合部进行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现代化进程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变革过程。现代化理论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交叉研究的成果。这两方面的综合决定了现代化问题是学科间综合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部。学科内的结合主要是进行各国现代化(包括中外现代化)的联系和比较,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联系和比较,早期现代化、中期现代化、近晚期现代化的联系和比较。跨学科的结合这里以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为例,这两科的综合实质上是纵向演进和横向扩散两方面来认识现代化进程。世界现代化进程启动于欧洲,然后波浪式扩散,最后成为全球性潮流,围绕这个主题可将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如经济现代化包括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围绕铁路发展、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港口建设等可将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联系起来。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利,但也有弊,最突出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个问题也是史地两科的一个很好的结合部。以上这些,是文明史观在我们的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所带来的一些影响。文明史观的出现,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由于文明史观已融入中学历史新教程,极大地影响中学历史教学,所以近年中学历史学科的各种考试也依此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这在去年(2006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就可看出:在2006年的选择题中,大多体现出以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的文明史观确定主题、选择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的命题倾向。如:在全国卷()的1619题中,反映的主题是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就属于政治文明史;在全国卷()的1619题中,反映的主题是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各国工业化资金来源有所不同。这属于经济文明史;全国卷()的23题,反映的主题是在14-17世纪的欧洲与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就属于精神文明史。在非选择题部分体现了同一倾向,考察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外文明的差异、冲突、交流与碰撞、世界经济与科技等、突出文明的内涵.如全国卷(37题考查的主题是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交流与融汇,中华文明的发展,39题考查的主题是通商口岸的开放及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所以,文明史观出现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其中的理论更为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且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文明史观将成为新时期史学界研讨的主潮流。
注释:

①② 历史课程网 http:\\biog.\useriog9\98067\index.shtml

 《中学历史》  何成刚  《课程编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2期 第12

 《历史》七-九年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2版    

 罗荣渠:《近代化新论继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一版 第10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1993年版第95页、第300页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历史课程网:图书频道

http://hist./book/Index.html

历史课程网:精品推荐

http://hist./Article/

 关注:历史课程网12期精彩《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http://hist./Article/200709/7438.html

欢迎光临成长沙龙历史博客群组

http://blog./userlog22/151077/index.shtml

素质教育报(历史专刊)博客

http://blog./userlog15/153208/index.shtml

 本网:聂幼犁教授部分作品

http://hist./Article/200711/8482.html

 本网:赵亚夫教授部分作品

http://hist./Article/200711/8240.html

本网:叶小兵教授部分作品

http://hist./xspd/200710/7777.html

 关于北美独立战争引发的求真求实大讨论

http://hist./Remotestudy/recommendsrc/200712/8518.html

 陈新祥历史教学求真求实再反思

http://hist./Article/200712/8534.html

吴萌:历史与社会新课程36个精彩案例

http://hist./Remotestudy/recommendsrc/200712/8531.html

 本网:历史模拟试题部分整理123

http://hist./book/200711/8470.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