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教育时报》再次整版报道夏雨诗歌节

 朗诵史研究 2014-04-16
     时报记者 徐建华 荀澄敏

  “我见过许多河流,流淌在我故乡山中。”在5月25日夜晚的华东师大礼堂,当诗人宋琳这首《丽娃河》被朗诵时,台下的“60后”到“90后”的诗人们开始澎湃起来,也开启了夏雨诗歌节的盛宴。上世纪80年代入校的夏雨诗社的诗人和当今在校的大学生同台朗诵,共同谱写致三代人的诗青春,记忆“物质在低处,精神在高处”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心灵追求。

  争做诗歌的义工

  作为夏雨诗歌节的发起人,华东师大1979级的查建渝回忆道,四年前宋琳来上海,大家商量着要请他吃饭,后来有人提议办个诗歌朗诵会更好。结果经过两天的准备就举办了一场重返八十年代的诗歌朗诵会,会上来了很多上海诗歌界的大腕。从那以后,办一场夏雨诗歌节的念头一直没有离开过查建渝的脑海。
  时间很快到了今年的3月13日,“夏雨诗歌节”第一次筹备会在上海作协玛赫咖啡厅召开。除了查建渝,还有李莲娣(《夏雨岛》首任指导老师)、李其纲(《夏雨岛》首任主编)、谭帆(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钱倩、廖增湖等十多人。虽然里面大多数人都不是夏雨诗社的人,但都对举办诗歌节,用查建渝的话来说,“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愿意为诗社打工”。后来宋琳修正说,“是为诗歌打工,是诗歌的义工”。这群诗歌的义工随后的每周几乎都要到上海电视台对面的老公寓去策划诗歌节的事宜,大家议论最多的是,如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还需要诗歌吗?诗歌节绝对不能办成仅仅是怀旧的,更应该是传承的,是追寻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精神的盛会。

  致敬:八十年代

  夏雨诗社创办于1982年5月,先后涌现了李其纲、宋琳、张小波、徐芳、郑洁、陈鸣华、王晓丹、李长青、徐静、旺秀才丹、王立新、江南春等一大批诗人。
  这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东师大中文系特殊的文学氛围是密不可分的。当时中文系有很多学识渊博,又历经人生沧桑的好老师。比如徐中玉老师的文艺学、许杰老师的现代小说、钱谷融老师的现代文学、王智量老师的俄罗斯文学、邸瑞平老师的红学、郭豫适老师的明清文学等,可谓群英荟萃,底蕴深厚,国内大学中文系,出其右者不多。而且,学校经常在课外组织各类学术思潮讲座,讲座内容涉及意识流小说、欧美诗歌、意大利新浪潮电影、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西方现代绘画等,几乎跟中国思想启蒙和开放同步呈现于大家眼前。在丽娃河畔,老师们为学子们营造和守护了一片相对自由的文学天空。
  中文系1980级的朱桦说,那时的精神特质就是自由、创造!尊重生命、致敬人性和维护尊严,用诗人特有的敏锐和思想,表现他们的神圣责任与社会担当,或义正辞严,或嬉笑怒骂,他们无拘无束,大胆歌唱,歌唱青春,歌唱爱情,无所不唱。那时也许是“中国人最纯真、最热情、最无私、最动人的年代”。
  三十一年后的同一个舞台,老中青三代诗人一首首朗诵镌刻在他们心灵中的诗歌,从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北岛的《回答》《雨夜》到舒婷的《神女峰》、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台下的老中青三代更是掌声四起、热血奔涌。

  诗人都是披着天光的孩子

  诗歌朗诵在夏雨诗社也是有传统的,中文系1983级的李长青回忆道:1986、1987年,华东师大、复旦、上海交大、上海师大等都出了一批不错的校园诗人。当时1982级外语系的张建华建议组建诗歌朗诵队,于是,一支以张建华、王陶、胡海波等为骨干的夏雨诗社诗歌朗诵队组成了。在学校大礼堂举办过一次朗诵会后,胆子大了,朗诵队“杀”进上海交大、复旦、上海财大,在联合举办的诗歌朗诵会、诗歌沙龙上大放异彩,声名鹊起。
  这次夏雨诗歌节更是汇集了几代朗诵精英,中文系1980级的周宏用浑厚而富有爆发力的男中音朗诵诗社的社刊《夏雨岛》发刊词《夏雨,年轻而执著》。
  《夏雨岛》社刊的创办,更是激发了校园诗人的创作热情。张黎明的《蔚蓝色的我们》,徐芳的《楼上的春天》,郑洁的 《初孕季节》,张小波的《这么多雨披》都先后在《夏雨岛》发表。郑洁的《初孕季节》在这次诗歌节晚会上被第一代朗诵强将吴文华朗诵,让众多听众落泪。有趣的是,郑洁的丈夫许德民是复旦诗社的第一任社长,也因为诗歌和郑洁结识、相爱、结婚。作为特邀嘉宾,许德民朗诵自己的诗作《唐李代白》,他的女儿上台献花,台下一阵起哄,让郑洁也上台,接受先生下跪示爱。台下有人说道:“这下复旦总算拜倒在华师大裙下!”
  中文系2011级的杜杨用四川话朗诵1983级宋强的《长生镇》,也是轰动全场。其实这首诗在30年前也被宋强自己用四川话朗诵过,当时就被传为朗诵的神来之作:“街娃子,街妹子,非常美丽的/踏着满街的洋槐树花/流来流去/春潮在五里外升起来了/春潮在五里外动起来了”。
  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不朽颂》的诗中写到:“曾几何时,草地、溪流,还是果树,这大地以及美妙平常景象,在我眼里似乎都披着天光。”年轻的诗人都是披着天光的孩子。

  新夏雨诗人接过社旗

  夏雨诗社从1982年创办到1993年自行解散,其间陆续自印出刊《夏雨岛》十五期、《归宿》四期、《盲流》一期、编有诗选《蔚蓝的我们》和《再生》(原名《寂灭》)。
  在诗歌节晚会上,夏雨诗社创始人宋琳和李其纲把夏雨诗社的社旗移交给现在中文系大三的殷文辛。殷文辛戴着徐志摩般的圆框眼镜,有些喜感又有些诗意的他对记者说:“当年一个班级的人几乎人人写诗、读诗,甚至是人手一册诗歌刊物,但如今的大学生包括今天的中文系的学生,有多少人还喜欢诗?”诗歌的没落背后,事实上是表达情感方式的多元化,“谁不为当年夏雨诗社的解散而感到惋惜,那就是没良心;但谁想要恢复当年夏雨诗社的盛景,那就是没脑子。”
  目前,新夏雨诗社共有67个人。殷文辛认为诗社应该走向小众化与专业化,将来计划每月举办一次诗歌沙龙,目的是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诗社的活动中。“写过诗的人,一辈子都会写诗。”殷文辛和他的诗社成员们都这样认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