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桥“进城”是低调地物尽其用还是高调地奢华?(下)

 i深蓝 2014-04-16

文澜桥建筑装饰精致,更追求现代审美意识。

长江商报消息 作为地方旅游标签

风雨桥被大量复制

风雨桥最早是侗族的特色建筑,也被称为屋桥、凉桥、花桥或者福桥。侗族人一般称此为花桥。在民间,还有“侗族三宝”的说法,其中就有花桥,还有侗族大歌和侗族鼓楼。

根据贺孝贵介绍,风雨桥后来走进世人的眼中,并且获得“世界十大最奇特桥梁之一”的称谓,无不跟当年刮起的“民族风”相关。而这场“民族风”背后,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

我国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 的分布格局,在整个版图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是足够吸引国人眼球的地方,广为人知。而这背后,是因为一场精心的打造推广。当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渗透到经济领域时,民族文化便成了人们休闲消费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被尝试用来发展乡村旅游,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思路。

很快,与民族特色相关的美食、服饰、舞蹈、习俗、建筑等成为“民族风”的主力。贵州等地依托风雨桥等这些能表现民族特色进而发展起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之后,风雨桥作为一种可复制的模式,在湖北恩施迅速发展起来。

在恩施地区,一方面是当地古朴、简单而失修的风雨桥开始被维修打造;另一方面,在城市里“复古”建造风雨桥等附带民族特色的元素。

最能说明的是宣恩县城贡水河上的文澜桥、恩施州清江之上的风雨桥以及咸丰县高乐山镇官坝村的风雨桥。当然,还有许多前几年建造起来的“复古”风雨桥,每年总是有几条可以上媒体。在贺孝贵看来,不管怎么“复古”,都建造不出乡村洗头小桥古朴真实的感觉。“没那么大的木料是事实,关键是看着怎么都不像。”

但他也坦白,这样的一种存在,又不能说什么,毕竟保护原有的老桥存在诸多不现实的因素。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在这场“民族风”背后,伴随着族籍变更问题,恩施境内的少数民族差异化逐渐消失。根据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祝方林的研究论述,在打造这场文化产业背后,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族籍变更,不少处在被行政区划划分进少数民族区域的汉人被“土家族”,土家族被“苗族”,或者被“侗族”。

这也是现在我们去探访恩施州的少数民族特色,几乎分不清土家、苗家以及侗族有何区别的原因,包括风雨桥的建造也是这样的。

1.

文澜风雨桥:全木质建造,与吊脚楼一样美

在这场“复古”中,宣恩县的文澜桥称得上是杰作。李培枝说,现代派的风雨桥,在原有建筑元素的基础上,更加追求现代审美意识,这也是建筑文化的转换和发展。

风雨桥和吊脚楼一样,是一种就地取材,使用全木质材料修建的建筑。据介绍,一般选用杉木或者椿木等杂木建成,这些木材大多牢靠、抗腐朽能力强。当然,当下的护林思想早已经不允许去大山上砍树造桥造屋了。

为了彰显民族特色,更直观地吸引游客前来,宣恩县为文澜桥的建造和维护出了不少力。文澜桥集合了建筑环境特色、建筑材料特色、建筑技术特色、建筑构造特色以及建筑装饰特色。

和大多数风雨桥一样,文澜桥跨贡水河,连接两岸。桥头专门负责打扫文澜桥为生的叶婆婆介说,通桥前几年,桥东还是大片的农田,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交通便利迅速发展起来,文澜桥也有着作为连通的基础功能。

文澜桥由桥墩、桥面、桥廊、桥亭组成。除了石桥墩以及桥头的石狮雕像和顶楼的石装饰以外,两层桥屋从上到下都是实实在在的木结构。站在亭阁向上望,可以看到层层向上的三角架式结构,台阶、木凳、雕饰、四角的门窗……无一不是木质。桥另一头维护桥梁安全和保护的孙师傅,也特别注意防火,尤其过年那几天,老百姓忙着放烟花的时候,也是他最操心、最忙碌的时候。

和吊脚楼一样,这类建筑神奇的地方还在于建造时从头到尾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精密。而且,这座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从下到上的建造体系不尽相同。22架木排采用中国南方特有的穿斗式组合结构,榫铆衔接的梁柱体系,亭檐上下均为飞角斗拱,屋脊瓦檐设有古朴装饰,二楼过道设有靠背座板,桥头南北两面有砖石结构的门楼,门楼南北门外分别立有座式麒麟和走式独角兽各一对。

最具特色的是亭的建造,而这也是风雨桥彰显财力和美感所在。整座文澜桥上,共有五座亭阁,东西桥头两处在二楼以上,两层四角重檐,两层六角重檐,中心一座亭阁更为复杂,在原有两层的基础上,架高木梁,三层四角亭重檐,中心亭在此基础上,又有两层六角重檐,上面两层四角重檐。在中心亭和桥两头亭阁之间,各有一座从上到下大小递增的四角重檐。

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有桥上的各种雕饰,这也是其他风雨桥几乎没有的。这座于2002年12月30日破土动工,2004年8月竣工的风雨桥,全长八十米,宽十米,因为建造工艺和风格,被视为湖北省建筑之最。

当然,最漂亮的还是夜晚时,所有的灯光亮了之后的金碧辉煌,堪称恩施风雨桥之最。在我前去探访那几天,施工人员正在做换灯维修工作。

2.

恩施州风雨桥:实用性远大于观赏性

同样处在城市当中的恩施州清江之上的风雨桥与文澜桥相比,基本上只是保留了风雨桥的外观形态。

现有的恩施州风雨桥也有着普通桥的交通功能,以及在桥上纳凉、休闲的传统,但因为建筑成本以及桥梁寿命等各方面原因,风雨桥的桥身、桥面,大多为钢筋混凝土材料。

据说,二楼的亭阁是木质结构,但因为已经被私人承包,内部改为了茶庄和餐厅。整座桥上除了三四家固定的摊点售卖饮料、零食之外,桥上一年四季也不乏卖菜、卖饰品等小商贩。相比文澜桥的摄像头无死角监控,这里仍可见到摩托车经过,它并不像文澜桥那样被细心呵护着。

而在乡村,文澜桥的美和贵也是没法做到的。全木建筑在当今虽然显得稀罕珍贵,但没有一定的财力,是无法修建起来了。这似乎与最初风雨桥和吊脚楼产生的背景反了。当年,木材取材便捷、低成本,也是建造木质建筑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这是一种复古的奢华。据说,专修改造一座吊脚楼的代价在60万左右。光木工的工钱,每个人每天达到两百多,这对于恩施许多财力不算雄厚的村镇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关键是,同等的财力,修建一座使用期限久远的石桥似乎更为实用。

另外一个现实问题是,技术。如咸丰十字路风雨桥上的“斩龙官”木雕没法恢复一样,随着木质建筑的减少,好的木匠师傅也很难找了,在雕刻技术上往往难以达到技术要求,这对讲求美感和艺术性的风雨桥来说,也是一个硬伤。

当然,偏重观赏或者实用是两条不同的路子,对于恩施大多风雨桥来说,能够尽量发挥其文化作用,增大其带来的经济价值,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在乡村里,风雨桥,本色为主,充当着便民的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