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事件年表

 东莱愚公 2014-04-17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辛卯)

五月 红巾军起义爆发。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 丙申)

三月 朱元璋集庆建制。徽州老儒朱升献策。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癸卯)

四月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

五月 设礼贤馆,集刘基、陶安等人讲论经史。

八月 陈友谅中矢死,汉遂平。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甲辰)

正月 参知政事李善长、大将徐达屡上表劝进,至是奉朱元璋为吴王。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及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

三月 朱元璋至建康(南京)定大都督府等衙门官制品级。江西行省以陈友谅所用之镂金床进,朱元璋认为“陈氏父子穷奢极靡,焉得不亡,”即命毁之。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丙午)

八月 拓建康(南京)城。命刘基等卜地,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另本作三里许)

十月 派徐达北征故元势力。

十二月 主持营缮者以宫室图进呈,朱元璋见图中有雕琢奇丽处,即命去之。

吴元年(1367年 丁未,元至正二十七年 )

二月 拓建康城完工。

七月 命选道童俊秀者充乐舞生至是集中。朱元璋御戟门召学士朱升、范权领乐舞生入见。并亲击石磬命朱升辨五音,升不能辨,以宫为徵。

八月 圜丘、方丘及社稷坛成。圜丘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阳;方丘在太平门外钟山之北,社稷坛在宫城之西南,北向。

九月 太庙成。在宫城东南,皆南向。置内使监,秩正四品。后改置内使监、御用监皆正三品,各设令、丞、奉御、典簿正三品至正七品,皇门官、春宫门官、御马司正五品,尚宝司兼守殿、尚衣、尚佩、尚履、尚药、纪事等奉御,皆正六品。新宫殿成。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后为华盖殿,再后曰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曰文楼、武楼。谨身殿之后为乾清宫、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

十月 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余官皆同。

十二月 置尚宝司、教坊司官职。尚宝司卿一人,秩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丞一人,正六品。置侍仪司秩从五品;置教坊司秩正九品,掌宴会音乐,以乐工为之,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和声郎二人。命置内职六尚局。中书左相国李善长率礼官进即皇帝位之礼仪、卤簿、百官拜位之制,及册立皇后、皇太子礼仪。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戊申,元至正二十八年 )

正月 初四日,朱元璋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曰明,建元洪武。立妃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布告天下。朱元璋自旧内迁新宫。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以下官各有兼职。中书省翰林院进郊社宗庙祭仪。

八月 朱元璋决定实行两京一都,诏以应天(原建康)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前后数至北京巡狩。

洪武二年(1369年 己酉)

二月 得元代十三朝实录,命左丞相李善长、前起居注官宋濂等人率部分文人纂修《元史》。洪武帝亲享先农,耕南郊籍田。

八月 定内侍诸司制。计:内使监奉御六十人,尚宝一、尚冠七、尚衣十、尚佩九、尚履八、尚乐七、纪事二、执膳四、司脯二、司香四、太庙四、涓洁二。置尚酒、尚面、尚醋、尚染四局,御马、御用二司、内库仓及东宫典玺、典翰、典膳、典服、典乐、典乘六局,又置门官。

九月 作御宝六:白玉三,青玉三,文曰: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天子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皇帝之宝。诏建临濠(凤阳)为中都。

洪武三年(1370年 庚戌)

二月 恢复科举制度。

四月 分封诸王,诏封皇子樉为秦王、棡为晋王、棣为燕王、 为吴王、桢为楚王、榑为齐王、梓为潭王、 为赵王、檀为鲁王。后个别人有改封。

五月 册贵妃孙氏、充妃吴氏、惠妃郭氏、宁妃郭氏、定妃达氏、顺妃胡氏。

六月 定朝会之礼仪。

九月 定朝会宴享乐舞之数。

十月 定文武官冬衣。重定内使服饰之制。

十二月 作奉先殿。时享、朔望行家人礼。

洪武四年(1371年 辛亥)

正月 左丞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致仕。中书右丞忠勤伯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右丞。

四月 册常遇春女为皇太子妃。

六月 定中官禁令。定女职之制,设六局一司,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局各领四司,一司为宫正司。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定公主宅制。造红牌镌戒后妃之辞。

洪武七年(1374年 甲寅)

八月 建立卫所制度。

九月 贵妃孙氏卒,年三十二岁。

十一月 更建奉先殿。

洪武八年(1375年 乙卯)

七月 改作太庙。

九月 改建大内宫殿。

十月 命皇太子、秦王、晋王、楚王、靖江王游中都,讲武。

洪武九年(1376年 丙辰)

七月 韩国公李善长之长子李洪,娶皇长女临安公主。

洪武十年(1377年 丁巳)

六月 丙寅,命中外政事先启皇太子,然后奏闻。

十月 更建大内宫殿成。

十一月 帝以大内宫殿不侈,谓侍臣曰:“节俭足以养性,侈靡必至丧德……。”己卯,皇次孙朱允炆生。丁亥,冬至日,始合祀天地于奉天殿。

洪武十一年(1378年 戊午)

正月 封皇子椿为蜀王、柏为湘王、桂为豫王、楧为汉王、植为卫王。改封吴王 为周王。建皇陵碑,帝因儒臣多文饰,亲自作文,直述微时艰难,刻之。

七月 癸巳,皇孙朱高炽生,燕王出,嫡长子。

洪武十二年(1379年 己未)

二月 作神乐观。

十二月 右丞相汪广洋,因欺君贬海南,又追杀之。

洪武十三年(1380年 庚申)

正月 以谋反诛左丞相胡惟庸,并兴胡党之狱,株连者一万五千余人。

三月 燕王朱棣之国北平。

九月 乙巳,万寿节,御奉天殿受朝,宴群臣于谨身殿,后岁以为常。

洪武十四年(1381年 辛酉)

七月 皇后千秋节,始定皇后朝贺礼仪。

洪武十五年(1382年 壬戌)

正月朔 宴群臣于谨身殿,始用九奏之乐。

八月 马皇后卒。年五十一。定皇后大丧礼仪。谥孝慈。

九月 葬孝慈皇后于钟山之阳。

洪武十七年(1384年 甲子)

十月 册李氏为淑妃,摄六宫事。不久卒,更册宁妃郭氏为淑妃,摄六宫事。

洪武十九年(1386年 丙寅)

八月 皇太子往盱眙,葬三祖帝后衣冠,加修筑,曰祖陵。

洪武二十年(1387年 丁卯)

二月 帝阅武于午门外。命自今起,将军、卫士每日习射于午门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庚午)

四月 因涉嫌谋反,赐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死,时年七十七,其家属七十余人皆诛。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辛未)

三月 封皇子 为庆王、权为宁王、楩为岷王、橞为谷王、松为韩王、模为沈王、楹为安王、桱为唐王、栋为郢王、 为伊王。

十一月 本年八月皇太子奉命巡抚陕西,至是还京师,献上关洛形势图,拟都长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壬申)

三月 豫王桂改封代王、汉王横改封肃王、卫王植改封辽王。

四月 皇太子卒,年三十九。

八月 葬太子于马皇后陵之右,谥曰懿文。建宗人府、五府、六部、太常司官署于朝门外,东西向,惟三法司仍太平门外。

九月 庚寅,册立皇第三孙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癸酉)

正月 册诸妃生子者。

二月 兴蓝玉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戊寅)

闰五月 八日,帝病危。十日,卒于西宫,时年七十一岁。遗诏,太孙允炆宜登大位。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同日与皇后同葬钟山之阳,名孝陵。上谥号为“太祖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后有改动)尊母妃吕氏为皇太后。

六月 以受顾命之兵部左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太常寺卿,曾伴读东宫之黄子澄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大事。

七月 齐泰与黄子澄建议削藩。周王朱 以谋反罪名被逮捕。征汉中府教授方孝孺至,擢为翰林院侍讲。日侍帝左右备顾问。临朝奏事,臣僚面议之事,命方就殿中批答之。

八月 废周王朱 为庶人。又命逮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燕王朱棣则疑惧。

十月 当初随从燕王来北平的僧道衍密劝燕王起兵。燕王称病,但暗自练兵。

十一月 帝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史,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并受密旨,监视燕王。

十二月 燕府长史葛诚,奉燕王命奏事京师。帝召见,问府中事,葛诚以实相报。帝遣还,令其在逮燕王时作内应。王有所察觉。

建文元年(1399年 己卯)

正月 命礼部侍郎董伦、王景等十人修太祖实录,又命侍讲学士方孝孺总其事。

二月 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妣常氏为孝康皇后。尊母妃吕氏为皇太后。册太孙妃马氏为皇后,立皇长子文奎为皇太子。封弟允熥为吴王,允 为衡王,允熙为徐王。侍讲方孝孺,为了复古,建言: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上。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曰拾遗,右曰补阙。改通政史司为寺,大理寺为司。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殿、阁大学士并去“大”字,各设学士一人。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增设正心殿学士一人。其余内外、大小诸司及品级、阶勋,均仿《周礼》制更定。帝皆从之。

三月 调兵加强北平周围,并密谕北平左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等严为之备。遣刑部尚书暴昭及户部侍郎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行天下。昭至北平得燕王诸不法状,密奏之。

四月 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皆以罪废为庶人。

六月 岷王楩以罪废为庶人。

七月 诏逮燕府官属。王与护卫张玉、朱能、道衍谋,决定以计取之。伏兵端礼门内,遣人示以朝廷所逮之姓名,张昺、谢贵乃至,伏兵起,擒张昺、谢贵及葛诚,皆斩之。燕王举兵反,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并根据祖训所言:“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称其师曰“靖难。”爆发“靖难之役。” 帝阅长兴侯耿炳文所率北伐大军败于真定,有忧色,另拜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召炳文还京师。召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至京师,宁王不至乃削其护卫,辽王至京师,亦徙之荆州。是岁,帝建省躬殿。

建文二年(1400年 庚辰)

六月 帝用齐泰、黄子澄计,兵履败,欲求和,尚宝司丞李得成慷慨请行,谕燕王罢兵。王不听,得成附于燕。

八月 承天门灾。诏求直言。方孝孺改午门曰端门,端门曰应门,承天门曰皋门,前门曰路门。从之。

建文三年(1401年 辛巳)

六月 燕王用道衍计,大军直取南京。帝谕燕王罢兵,王不听,帝乃罢齐泰、黄子澄以缓燕兵。

建文四年(1402年 壬午)

四月 燕兵战胜于灵璧。帝召还齐泰、黄子澄,拟割地求和不成。

六月 燕兵渡江。逼京师之金川门。谷王橞、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列入奸臣榜,共八十余人,诛连甚广。文臣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二十余人皆叩马首迎附。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复周王 、齐王榑。命王府六部:建文中所改易之洪武政令各条皆复旧制。仍以洪武纪年,今年称洪武三十五年。明年改为永乐元年。复诸殿、门旧名。

七月 命翰林待诏解缙为侍读,编修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修撰等。

九月 大封靖难功臣。封丘福为淇国公朱能为成国公,侯伯数十人。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直文渊阁,预机务,与解缙、黄淮等七人,并朝夕侍左右。

十一月 立王妃徐氏为皇后。

永乐元年(1403年 癸未)

正月 宴诸王于华盖殿。立北平布政司为京师,诏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二年(1404年 甲申)

四月 以僧道衍为太子少师,复姚姓,赐名广孝。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炽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永乐三年(1405年 乙酉)

六月 遣中官郑和出使西洋诸国。此后郑和七下西洋。

永乐四年(1406年 丙戌)

闰七月 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侯陈珪董治其事。

永乐五年(1407年 丁亥)

七月 皇后徐氏卒。年四十六,十月谥曰仁孝皇后。

九月 郑和还。

十一月 修《永乐大典》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 郑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乐七年(1409年 己丑)

二月 帝北巡,皇太子监国。册贵妃张氏、贤妃权氏、顺妃任氏、昭容王氏、昭仪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

四月 选陵地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山。

永乐八年(1410年 庚寅)

二月 命皇长孙留守北京。帝亲征塞外,获胜,七月还北京。十月回南京。

永乐九年(1411年 辛卯)

十一月 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行冠礼于华盖殿。

永乐十年(1412年 壬辰)

十月 皇太孙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贺。

十一月 太监郑和 敕往赐满加剌、瓜哇等国。

永乐十一年(1413年 癸巳)

正月 仁孝皇后梓宫发京师,汉王护行。天寿山陵成,名曰长陵。

二月 帝北巡,发自南京,皇太孙从。仁孝皇后葬长陵。

四月 帝至北京。

永乐十二年(1414年 甲午)

六月 帝大败瓦剌,追至图拉河,班师。

永乐十三年(1415年 乙未)

五月 汉王朱高煦屡行不法事,囚之,将废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两护卫,徙封乐安。怀有异谋。

永乐十四年(1416年 丙申)

八月 作北京西宫。

九月 帝还南京。

十一月 复议建北京宫殿。

十二月 遣郑和复使西洋。

永乐十五年(1417年 丁酉)

二月 谷王橞恃建文四年为燕兵开金川门功,甚骄肆,夺民田,杀无罪之人,欲谋反,废为庶人。命泰宁侯陈珪仍督北京营建事。命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 北京西宫成。

五月 帝至北京。御西宫新殿受朝贺。

七月 册胡氏为皇太孙妃。

永乐十六年(1418年 戊戌)

三月 太子少师姚广孝卒。

永乐十八年(1420年 庚子)

闰正月 以学士杨荣、金幼孜为文渊阁大学士。

八月 北京始设东厂。

九月 北京宫殿将成,遣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 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终至北京。又命皇太孙从行。谕行在礼部,明年元旦定北京为京师,去行在之称,设六部,并取南京诸司印给北京各衙门,别铸南诸司印加“南京”二字。

十一月 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

十二月 皇太子、皇太孙至京师。北京新宫成,规制如南京,加壮。自戊子(永乐六年)六月肇工,历十三年至是成。论营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余升赉有差。

永乐十九年(1421年 辛丑)

正月朔 帝诣太庙奉五庙神主,皇太子诣郊坛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孙诣社稷坛奉安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郑和复使西洋。

四月 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

永乐二十年(1422年 壬寅)

正月 帝力排众谏,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

八月 以大胜班师,九月回北京。

闰十二月 乾清宫灾。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癸卯)

五月 常山护卫指挥孟遇等欲毒杀永乐帝,然后废太子,立赵王朱高燧。事发,孟贤等伏诛,由于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七月 阿鲁台又来犯,帝复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甲辰)

正月 复命郑和使西洋。

四月 帝自北京出发,率先命集中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另三卫兵会合于宣府之大军北征。命皇太子监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杨士奇辅助太子。

七月 十七日,驻于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

八月 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洪熙元年。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

九月 上永乐帝谥号为“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十月 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并册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册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 葬太宗文皇帝于长陵。

洪熙元年(1425年 乙巳)

五月 十一日,帝病危,命杨士奇书敕。次日,卒于宫内之钦安殿,年四十八。遗诏,皇太子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

六月 十二日,皇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

七月 初二日,上洪熙帝谥号曰:“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谥皇庶母贵妃郭氏曰恭肃,淑妃王氏曰贞惠,丽妃王氏曰惠安,顺妃谭氏曰恭舍,充妃黄氏曰恭靖。初八日尊后张氏为皇太后,立妃胡氏为皇后,并册贵妃孙氏、淑妃刘氏、惠妃何氏。

九月 初六日,葬仁宗昭皇帝于献陵。

宣德元年(1426年 丙午)

八月 汉王朱高煦反。帝亲征平叛,围攻其国之城乐安,汉王不支,认罪,遂逮其全家至北京,锢于西内,筑室居之,曰逍遥城。同谋者皆伏诛,共**十余人,余皆戍边。

宣德二年(1427年 丁未)

十一月 十一日,皇长子朱祁镇生,贵妃孙氏出。《明通鉴》云孙贵妃乃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受宠有加。

宣德三年(1428年 戊申)

二月 立皇长子朱祁镇为皇太子。胡皇后请逊位。帝奉皇太后游西苑,登万岁山,奉觞上寿。

三月 废皇后胡氏,立贵妃孙氏为皇后。退居长安宫。

八月 帝巡边,以防北部扰边,蹇义、杨荣扈从。皇次子祁钰生,贤妃吴氏出。

宣德四年(1429年 己酉)

四月 帝看视禁锢在西宫之汉王朱高煦,被高煦伸足勾倒,帝命以三百斤之铜缸覆之,以火炙炽铜缸,高煦死,其诸子皆伏诛。

十月 帝阅武于近郊,并猎于峪口。

宣德五年(1430年 庚戌)

二月 清明节帝奉太后谒长陵献陵,帝骑马导太后行,至清河桥下马扶辇至农家,太后取所进蔬食酒浆尝之曰:此田家味,帝宜知之。

六月 复命郑和使西洋。

宣德七年(1432年 壬子)

八月 有男子大呼西华门外,语涉诽谤,守门者逮见帝,仍呼喊不已,群臣请下法司,帝云:古圣王设诽谤木以望来谏者,此人岂能罪之,乃释放。

宣德九年(1434年 甲寅)

三月 文武群臣朝皇太子于文华殿。时年仅八岁。

九月 帝言“天下虽安,不忘武备”,乃亲帅六师,巡行边塞,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扈从,十月还。

十二月 帝疾。

宣德十年(1435年 乙卯)

正月 帝以疾不视朝,命群臣朝皇太子于文华殿。初三日,帝卒于乾清宫,年三十八。遗诏:国家重务白皇太后。太子朱祁镇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统元年。时方九岁。时外廷传言,太后欲立襄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百官入宫,请见太子,太后即至乾清宫宣布“此新天子也。”士奇等呼万岁,浮议乃息。十一日作宣德帝陵。二十五日上宣德帝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二月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尊皇后为皇太后。时左右有请太后垂帘听政者,太后不许,并命罢一切不急之务,清除宫中玩好之物,时时劝皇帝向学。朝廷大政,群臣白太后,太后全命送内阁,待杨士奇等议诀然后施行。初九日,封帝弟朱祁钰为郕王。

三月 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罢山夫役一万七千余人。

六月 葬宣宗章皇帝于景陵。

九月 以王振为司礼监。振少选入内书堂,侍帝于东宫,狡黠得上欢心。

正统元年(1436年 丙辰)

二月 开始经筵。命太师英国公张辅知经筵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学士杨溥同知经筵事,三杨辅政。少詹事王直等九人兼经筵讲官,翰林等儒臣分直侍讲。并定每月一讲,有仪注。中官王振及考功郎中李茂弘认为月讲是虚应故事,粉饰太平,君臣之情不通,可忧。初即位时,方讲开经筵,王振即导幼帝阅武,看武职试骑射。王振逐渐擅权。太皇太后,因王振每欲干政欲诛之,未果。

正统五年(1440年 庚申)

三月 建北京宫殿。永乐灾后,至此方命中官阮安同都督沈清、工部尚书吴中等重建三殿,并修缮乾清、坤宁二宫。共役工匠官军七万余人。

五月 王振喜僧道,每岁一度,至是前后共度二万二千三百余人。

正统六年(1441年 辛酉)

三月 兵部侍郎于谦,因巡抚山西威惠大行,每入京师,无人私谒,王振恨之,命通政史劾谦以久不升迁有怨气。下法司论死,下狱三月始释放,改任大理少卿,山西、河南吏民千人上书请留,久之始复原官。

十一月 以宫殿落成,赐文武大臣宴。有明以来,中官不预外廷宴,是日帝问,王先生为何不来?振知后大怒,帝命开东华门中门召振,振至,百官候拜于门外,振始大悦。

正统七年(1442年 壬戌)

二月 立钱氏为皇后。工部尚书吴中致仕。北京工殿及长、献、景三陵皆吴中所营造,规划井然。

十月 太皇太后张氏卒。王振更无顾忌。帝始御门视事。

十二月 葬太皇太后于献陵。上尊谥曰诚孝昭皇后。洪武中曾置铁碑于宫门,高三尺,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至是王振因太皇太后卒,遂盗毁之。

正统八年(1443年 癸亥)

十一月 宣宗原后胡氏卒。

正统九年(1444年 甲子)

三月 大学士杨士奇卒,年八十。

正统十一年(1446年 丙寅)

七月 大学士杨溥卒。

正统十二年(1447年 丁卯)

十一月 皇长子朱见深生,贵妃周氏出。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己巳)

七月 也先犯大同边报日数十至,王振劝上亲征。兵部尚书邝野,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率百官据实况力谏不可,帝不纳。乃下诏亲征,命郕王居守。

八月 十四日,驻土木堡,也先四面合围,不得出,帝被俘。官军死伤者数十万,战殁官员五十余人,史称“土木之变”。十七日,百官集阙下哭。次日太后命郕王监国。侍讲徐珵言“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尚书胡滢曰:不可。兵部侍郎于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尚书王直、学士陈循等议皆同。太监兴安、金英、孛永昌皆言于太后:“若去陵寝将谁与守?”于是,议遂定。郕王总百官,大小事俱启太后。于谦调军运粮,人心稍安。二十一日,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部署北京保卫战。二十二日,以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仍命郕王代总国政。二十三日,郕王摄朝,御午门左门,右都御史陈镒合诸大臣言:王振倾危社稷,构陷乘舆,请族诛以安人心。王振之党马顺叱陈镒退出,给事中王竑、刑科给事中曹凯捽马顺发,啮其肉,众亦起共殴之,立毙于廷。又振党二人亦击杀之。又抓王振之侄反跪于廷众争唾骂之,一时卫卒汹汹,朝班大乱,郕王惧欲起,于谦掖王止,请谕百官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稳定。遂拘振族少长皆斩。籍其家得金银六十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株,其他珍玩无算。

九月 廷臣合请太后曰:皇太子幼冲,应立长君,太后然之。告郕王,王惊让再三,后都指挥岳谦出使瓦剌归,口传正统帝旨,令郕王继统,王始受命,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景泰元年,遥尊正统帝为太上皇。

十月 也先诡称奉太上皇还,遂大举进犯。京师戒严。也先兵落都城,太上皇止于德胜门外,未能进,转西直门,皆防御甚坚不能进。也先兵至土城,居民升屋呼号,投砖石击之,援兵至,也先兵乃挟太上皇退去。

十二月 尊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尊郕王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立妃汪氏为皇后,迁太上皇后钱氏别居仁寿宫。

景泰元年(1450年 庚午)

八月 经朝廷派人与瓦剌交涉,十五日太上皇至京师,帝迎东门拜,上皇答拜,相持泣送太上皇至南宫。帝率百官行朝谒礼。

景泰二年(1451年 辛未)

十二月 以礼部侍郎王一宁、祭酒萧镃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

景泰三年(1452年 壬申)

五月 废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废皇后汪氏,立太子朱见济之生母杭氏为皇后。

景泰四年(1453年 癸酉)

十一月 新立之皇太子朱见济卒。谥怀宪。

景泰六年(1455年 乙亥)

七月 太监高平,谓南城树木多,恐生叵测,请尽伐之。帝从之。值盛暑,上皇尝倚树憩息,至是见之,大骇。

景泰七年(1456年 丙子)

二月 皇后杭氏卒。

十二月 帝以患病,罢明元旦朝贺。

景泰八年(1457年 丁丑)

正月 十二日,帝仍在病中。命诸臣议立太子事,但所见不一,乃以“早建元良”请。十四日,疏进,帝不允。武清侯石亨等谋,认为立太子不如复上皇可邀功赏。十六日,王直、胡滢、于谦会诸大臣,请复立沂王,拟日暮奏。未入而夺门之变起。是日夜,石亨、张軏、曹吉祥,密语定计立即夺门。上皇复辟,即皇帝位。此谓“夺门之变”。

天顺元年(1457年 丁丑)

正月 二十一日,上皇以即位告宗庙陵寝,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即位日即命徐有贞以原官兼学士,入内阁机务,次日加兵部尚书。二十二日,杀少保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籍其家。另连杀、戍、斥等多人。

二月 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贬其生母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后汪氏复为郕王妃,削孝肃皇后杭氏谥号,改怀献太子为怀献世子,皆称皇太后制行之。以吏部侍郎李贤兼翰林学士入内阁、预机务。郕王卒,诏丧葬依亲王例,毁所营寿陵,葬西山,谥曰戾。其后宫唐氏等殉葬。

三月 复立见深为皇太子。

七月 承天门灾。

十月 赐王振祭葬,立祠。以其死于土木堡。

天顺二年(1458年 戌寅)

正月 尊皇太后为“圣烈慈寿皇太后”。诏天下。

天顺三年(1459年 己卯)

八月 追罪石亨、石彪叔侄。

天顺五年(1461年 辛巳)

七月 曹吉祥造反被杀。

天顺六年(1462年 壬午)

九月 皇太后孙氏卒。

十月 上大行皇太后谥号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

十一月 葬孝恭章皇后于景陵。

天顺七年(1463年 癸未)

闰七月 追上宣宗故后胡氏谥?/c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