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方物流:融合与执行

 军休强军路 2014-04-17
第三方物流:融合与执行
 
 
本文作于2007
外资:由战略到执行
如果缺乏执行能力,不能将战略目标转化为财务数字,那么,战略也有可能落空。
进入中国市场之始,外企曾被看作第三方物流的“布道者”,很多公司也以此自居。这也难怪,新来者不论此前的名头是否被国人熟知,都有让一众本土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光环:那些国际上最领先的理念和技术,年报上动辄几十亿美元的营业额,还有客户名单上长长的一大串跨国公司…
带来了新鲜名词和概念的洋顾问,一夜之间登堂入室,打着领带游走在论坛峰会,这让不少出身货运站的“泥腿杆子”们感到汗颜。
从中国加入WTO至今的近七年中,外企成为中国物流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合同物流市场,趋势异常明显。从2001年开始,物流行业的合资企业数量剧增。一些过去合资的外企则转向独资。排名全球前20的合同物流提供商,诸如敦豪、辛克、捷富凯、马士基物流等,几乎全数在中国聚齐。
不过,外企在中国雄心勃勃地展开拓张战略的过程,也是他们在执行层面遭遇阻击的过程:很多公司并没有收获预期中“手到擒来”的果实,而是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同时,“泥腿杆子”们不退反进,在包括零售、快消品、IT、化工等众多行业巩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至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合同物流公司仍是宝供,一家以铁路货运站业务出身的民营企业。2007年,其营业额约为10亿元人民币。
一些外企虽然成功地从民营企业手中抢夺了一部分订单,但由于运作成本高昂,在扩张营业额的同时,他们付出了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代价。一家知名外资物流公司在其最大的快消品客户中创造了每年2500万元的营业收入,但盈利只有1万元。此外,在这个比美国市场需求一点都不小的市场中,最成功的外资物流公司年营业额也不过8亿元,这不足很多公司年营业额的十分之一。
中国的合同物流需求并不短少。在零售业,沃尔玛在中国已经开设了100 家店面,此外还有每年300亿美元的跨国采购;在制造业,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已经耕耘了十年以上,中国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
从战略上看,中国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几乎所有来中国投资的外企,都坚信这一点。对于暂时的挫折,他们的对策是继续加大投资扩张。在2007年,这股浪潮达到了顶峰。媒体上每一天都会有来自美国、欧洲的物流公司新项目启动的新闻。如果你去沿海城市的物流园区转一转,那里每一块待开发的土地的背后,都有一家外资物流公司。
但在本土企业看来,这些外资物流公司新的投资仍有可能“打了水漂儿”。就像此前发生过的一样。而随着投资的加大,外来者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明显,他们的软肋也暴露出来。
一种结论是外企并不适合中国的物流市场。持这种论点的人认为,2007年秋在上海爆发的联合利华总仓断货事件,就是一个明证。由于不了解中国本土客户仓库管理的特点,低估了接手的难度,在欧洲精于仓库管理的弗玛物流,在进入中国市场按部就班发展几年之后,一从运输转向仓储,就栽了一个大跟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