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开基地考

 微湖渔夫 2014-04-18

刘邦开基地考
2013-02-28 19:29:23   来源:顾翁  

刘邦为泗水亭长,泗水亭是汉家开基处。这里对泗水亭为中心的沛宫、高祖庙、歌风台、琉璃井、石梁画像、泗滨书院(即高祖书院)等遗址,从历史记载、旧泗河流向、古人诗词三个方面作如下考证,以与同好者讨...
       刘邦为泗水亭长,泗水亭是汉家开基处。这里对泗水亭为中心的沛宫、高祖庙、歌风台、琉璃井、石梁画像、泗滨书院(即高祖书院)等遗址,从历史记载、旧泗河流向、古人诗词三个方面作如下考证,以与同好者讨论、商榷。
        一、按方书纪载,找出泗水亭的方向、位置。据《古小沛城》的记载:“《水经注》泗水南经小沛县东,县治南垞上东岸有泗水亭。所指小沛县治,宋即仍其旧,以泗水亭推之,是其证明。”这是以泗水亭考证古沛城。可是自“明朝初年,沛县无城,县署设泗水西边。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知县王治始筑土城。”后在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七月黄河决口,漫水淹没沛城(即王治所筑之城),迁治栖山;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八月,黄河决口于蟠龙集,淹没栖山沛县城,迁治夏镇十年,十一年(公元1861年)移治大桥寨筑城(即今城址)。由于沛城几经变化,泗水亭又早被淹没,我们只能就记载来查找泗水亭的位置了:
      1、泗水亭必须在泗河的东岸。《沛县志·古迹志》载:“(府志引)《水经注》县治南垞上东岸有泗水亭。”这就是说,一是在泗河东岸;二是基本和沛城东西相对处的泗河部位。按这个方向去考,泗水亭的位置大约在昭阳乡的南庄西南的泗河岸上。
      2、泗水亭有高祖碑。《地道记》:“沛有泗水亭,亭有高祖碑,班固为文(汉班固《高祖泗水亭碑铭》)。”而有调查对高祖庙碑又有不同的说法:“一在沛宫故地,一在泗水亭中。”《沛县志》对汉高祖庙的记载:“(旧志)一在沛宫故地,为汉高祖原庙。汉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后汉光武建武五年(公元29元),帝幸沛祠高原庙,即指此处。现在已迷失其地。一在泗水亭中,建武二年,盖延平定沛、楚,修高祖庙,久废……分为二者是不对的。然据《水经注》,沛宫有高祖庙碑,泗水亭又有高祖庙碑,年代绵远。于此,现在录以备考。碑即唐柳宗元《沛上原庙碑铭》。这就需要把沛宫和泗水亭的遗址各自弄清。另据《沛县志》对歌风台的纪载:“《汉书·高帝纪》高帝自淮南还,过沛留,置酒沛宫,作歌令儿童学习歌唱。台在今县治东南,旧泗水岸,屡倒屡修。”这段记载,说明沛宫、高祖庙、歌风台同在一个地方。蔡桂《重修飞云桥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泗河南岸有台窿然,世所称汉高皇帝归宴父老处,台畔树穹碑二则,刻其所歌《大风辞》焉。跨泡以便往来者,旧有桥,桥名飞云。……成化间河决泡水而台陨于泗,碑且移就北岸之琉璃井。”这使我们明确了:(1)泗河在这里出现了弯转,即弯转东去或东南,才能有泗河的南岸、北岸之说。(2)由于碑从南岸移到北岸,就给以后记载造成混乱。据记载,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沛县大水,如果是这年台陨於泗,则距今已有五百三十七年了,记载上的错误也就难免,绝不会有两庙、两碑。(3)“碑且移就北岸之琉璃井”,歌风台和琉璃井的位置是怎样的?《沛县志》:“琉璃井:井在歌风台西偏。《史记》秦始皇东洲,压天子气,凿井浚沟,以断王脉。就指的此地。”既然井在西偏,台就在井的东偏。沛宫、高祖庙也就自然移于此。
      3、康阜楼距泗水亭正近。《水经注·泗水篇》:“泗水南经小沛县东县治,故县南坨上东岸有泗水亭。汉高祖为泗水亭长,就是指这个亭。水中有故石梁处,遗石尚存(注:原存康阜楼内)。今康阜楼(楼在夏镇运河东岸与洪济楼对峙,明隆、万历时建立。楼的遗址在今微山县食品公司院内西北角的运河堤上),去故沛邑泗水亭正近,郦注所谓故梁遗石,大概就是指此,徐海兵备道吴世熊把遗石移置在郡城公署(即从康阜楼移置沛城)。”这个位置应在泗河弯转东去的那个东岸。
      4、《沛县志·书院》载“泗滨书院:在泗河东岸,就是汉高祖书院故址。”
从以上记载可知,泗水亭的位置应在泗河东岸,而且是故县南垞上的东岸,同时距夏镇康阜楼正近。在这一堤上还有泗滨书院、琉璃井和从南岸移过来的故宫、高祖庙、歌风台碑。
       二、按古泗河在原沛县的流向和上述方向、位置对照,找出基本可靠的古泗亭遗址。经查考,故泗河从无变迁。直到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黄河决入运河,漫入昭阳湖,才改凿新渠,故泗河废。现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沛县全图》所标古泗河流向:北自王口西,向东南流经曲房庄西(对节制闸一闸中间处),再向东南,经邵王集,转向南至小湾庄西,弯转东南直至南庄南头又弯转东南去(去留城的方向)。据这条古泗河的走向,和第一个问题中列举的向对关系及它和夏镇(康阜楼)的距离,泗水亭大致应在老河口(南庄偏西南处)的西南古泗河弯转处的泗河堤上(见附图)。
      三、汉刘邦家乡、泗水亭及歌风台遗址考证
      ①诗证:明·王世贞《夏镇》诗:“一片飞云护夏阳,人传帝子大风乡。波分沂泗争天堑,沟号胭脂带汉装。碧树断香销艳舞,青村含景入斜阳。年年飞鞔趋京洛,王气犹经水一方。”②大风乡鲍溶《怀古》诗:“烟芜歌风台,此是赤帝乡。赤帝今已矣,大风邈渎凉。惟昔仗孤剑,十年朝八荒。人言生处乐,万乘巡东方。高台何巍巍,行殿起中央。兴言万代事,四座沾衣裳。我为异代臣,酌水祀先王。抚事复怀昔,临风独彷徨。”这仍是歌风台,是赤帝乡,也确实有高台、行殿。③明·万寿祺《将去夏阳留别》诗:“尘世碌碌何所求?湖东高台时一游。不需奏免孙长水,更遇鞭挞张徐州。南月涓涓倚峭壁,北风栗栗吹寒邱。出城盗贼满郡县,两耳蹇驴归去休。”此诗指出高台在昭阳湖东。万寿祺在《再入沛宫二首》中有“故宫百里草芊芊”、“泗亭春尽树婆娑,汉帝宸游不再过。魂魄有时还至沛,楼台落日半临河……。”还是指密茂的百里湖草,楼台半临河的夏镇。薛瑄的诗:“故城南畔泗河隈,汉祖歌风有旧台。”这也是指台在泗河弯转的地方。最能证明以上认定的地点。还是万寿祺的诗《歌风台》:“日暮高台风大呼,沛公子弟尚存无?莫言猛士今安得,已识真人先有符。杨柳岸高悬野渡,桃花沙暖入苹芜。弥弥泗水环祠庙,谁见尖埃旧酒徒。”诗中的“弥弥泗水环祠庙”不正是指河的弯转处才能形成“环祠庙”吗?
“汉家社稷四百年,荒台犹是开基处。”(元·张炅的诗)在古泗河向东弯转处,既是东岸又是北岸的河堤上,就是泗水亭、沛宫、高祖庙、歌风台、泗滨书院、琉璃井等古迹的遗址。可惜这许多古迹遗址连同那古石梁画都被这河的涛涛大水带走了,淹没了。
       可是也曾听到有人对泗水亭遗址持不同意见,如说“泗亭在沛县城北。”根据是曾经有过泗亭乡。经查《沛县志·疆域志》:“沛县入民国,县境仍旧。惟以前行政范围限于三十二圩,清季划分七区,未能实行。民国注重地方自治,改作二市五乡……。”二市:沛城市,居县治中央;栖山市,居县治西南。五乡:微湖东岸为夏阳乡、微湖西岸为湖陵乡、城南为汉台乡、城西为千秋乡、城北为泗亭乡(按:泗亭名实不副,因定名时未考究地理,已承认错定地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