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片

 闲之寻味 2014-04-18

图:《清人之名刺》


名片,见诸于西汉史籍时称为“谒”:“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 当时还没发明造纸,所谓“谒”就是來访者把自己的姓名和其它介绍性文字书写在竹简或木片上,以供被拜访者参阅。


到了东汉,谒又称名刺。据《后汉书》载,祢衡曾身怀名刺求见于人。在挖掘的汉墓中发现,这种谒或名刺,系木简,长22.5厘米,宽7厘米。上书执名刺者姓名、籍贯,与今之名片大抵相似。其实古人削竹木刺名,最初并非用于自我介绍,而是表示对土地,房产等物的所有权。


汉代以后,随着纸张的普及,木简名刺改称名帖、名牒、名纸等。唐代长安新科进士就曾互换红笺名纸,以便交流。晚唐唤作门状、门启,元代易名“拜帖”,明清称为“名帖”、“片子”,都是自报家门的一种交际方式。除了姓名、籍贯之外,上面还写着官职、履历等。


唐宋文人外出会客喜欢带个拜匣,匣中盛有笔墨纸砚,可当场挥毫手书。拜匣或木制或漆器,上绘山水人物,典雅精美,颇具欣赏价值。清代时兴印制名帖,现写现送的情况就不多见了。


盛唐时名片传入日本,仍沿用“名刺”这一称谓,其发音如“没戏”。


清朝时才正式有了“名片”这一称呼,并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者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者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