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氏拳法与藏族武术

 大音无声 2014-04-18
张晓航的一篇旧文,但却道尽了现代武学堕落的原因:重拳不重功,结果就全成花拳锈腿了。

 

张氏拳法是指由我的曾祖父“醉鬼张三”张长桢先生(以下简称曾祖)传下来的拳法体系;藏族武术则是对流传于西藏各类武术形式的总称。由于曾祖择徒严谨,行事低调,所以这门功夫始终不为外人所知;藏族武术虽然内容浩繁,风格迥异,但受到功法特点、地域因素等限制,几乎被当代武术界遗忘。笔者有幸继承了本门功夫,从中发现了藏族武术博大精深的一角,并感到有责任将张家拳与藏族武术的传承关系介绍出来,旨在抛砖引玉,征集和发现更多的线索,以引起各界人士对藏族武术的关注。

 

                一、一段口述的史料

1990年前后,我的父亲张家良先生(张长桢先生之长孙)为纠正社会上关于曾祖的一些不实之言,专门请我的姑奶张瑾瑛女士(张长桢先生之次女,时年89岁)讲述、核对了本门功夫的传承情况,后整理成《介绍“醉鬼张三的武技”真实情况》一文,其中的第四部分记载了张氏拳法的最深层功夫——“翻掌铁裆图”的传承经过,初步显示了张家拳与藏族武术的关系。现将有关内容引述如下。

民国初年之时,我父亲(指张长桢先生,引者著)在北京东单附近的一个酒馆中结识了一位喇嘛师父。这位喇嘛师父年已半百,体魄雄健,藏神不露,性情极为和顺,虽是异族僧人,但汉语流利,谈吐风雅,在酒肆中与众位饮酒客人高谈阔论,相处甚是和气。

彼时北京城中之街巷内开设的私人酒馆或茶馆里,往往都是天天来的固定顾客,很少有过路客人,因此彼此都是相识的熟人。我父亲与这位喇嘛师父经常在一张桌上开怀痛饮,谈论各地风土人情,甚是相投。如此相处年余,大家均习以为常,我父亲竟与喇嘛师父成为朋友!然在一次聚饮分手时,这位喇嘛师父又对我父亲说:“张三哥,明日中午你到普渡寺来,我们在庙中饮酒谈心更为有趣,你一定要来!”

翌日,我父亲打酒买菜按时到庙中赴约。饮酒时这位喇嘛师父对我父亲说:“我原游方的僧人,云游到此,现在时间已久,明天我将往它处去。年余相交,我知道你为人端正,而且武艺高强,不过艺多不压身,我再给你添点儿功夫,你看不是更妙吗?”他说着将身后边的一个小木箱打开,从中取出一轴画卷,展开一看,所画的都是各种不同姿势的小人(练功图解),旁边著有说明文字。喇嘛师父又说道:“这个画卷我们出家人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就送给张三哥,作为日后纪念。请你收下吧!并希望你照图下功夫,定有大进。”

数十年以来,我父亲每练此功时,辄怀念昔日之喇嘛师父,不胜感慨。

曾祖1945年去世时享年83岁,往前推算到民国初年,曾祖得此《翻掌铁裆图》功法应在50岁左右,也就是说曾祖五十岁时才开始练习此功,而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关于曾祖的种种神异之事,也多发生在他五十岁以后,这恐怕与曾祖晚年习练此功有直接的关系。

 

二、藏族武术探源

为求证《翻掌铁裆图》的源流,我从1995年起,曾多次入藏寻访,期间还查阅了大量资料,不仅初步确认了《翻掌铁裆图》源于藏族武术之史实,还接触到了藏族武术博大精深却又鲜为人知的一面,现综合各方面资料介绍如下。

藏族武术和中原武术一样,起源于原始时期的狩猎活动及后来的部落征战,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藏族武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军旅武术,二是宗教武术,三是民间武术。

关于藏族的军旅武术,我们目前可以通过保存在藏西、藏南的大量岩画看到藏族军队当年习武练兵的盛况。世界史诗之最、藏族史诗《格萨尔》也生动地描绘了征战于沙场的高强武艺,如凌空飞驰的马术,劈天盖地的刀术,随心如意的鞭术,目不暇接的剑术,威力无比的箭术等。根据敦煌出土的吐蕃文献和历代汉族文献记载,自吐蕃王朝以来,藏民族习武之风盛行,上至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百姓,皆崇尚武技,这种尚武之风也为宗教武术和民间武术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西藏的宗教武术也是一种泛称,指流传于西藏寺庙并与宗教活动紧密结合的武术。著名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在大五明中存有工巧明,工巧明下分为特殊技巧和一般工巧,一般工巧分为八相术和64种技艺,这64种技艺又包括30种身技,这30种身技中与武术有关的则有20种之多。另据记载,在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中,武僧教育历来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这类僧人被称为“朵图”(rdab rdob),他们与众僧不同之处在于可以留发,可以佩带武器,平时从事武术锻炼,担负有维持秩序、保护寺院的职责。

民间武术在西藏流传更为广泛,这类武术主要与狩猎活动有关,代表器械有藏刀、鞭杆、短剑、线锤等。这方面内容虽然丰富,但因缺乏整理而未见详细报道。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青海武术挖整工作后曾有关于藏刀的零星介绍,至于更详细的研究,连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专业人士都认为是一项空白。

 

三、从《翻掌铁裆图》管窥藏族武术

《翻掌铁裆图》是张家拳中最深层的内功功夫,按本门的规矩,须在50岁以后,且至少有6年的武功功底才具有习练资格,否则勉强习之,无异于自戗。我的曾祖在民国前即已成名,其本门内功“三皇功”在当时便已成为武林中人神往的功夫,而《翻掌铁裆图》在功夫上比“三皇功”更上一层,由此曾祖晚年的种种神异之事便不难理解了。

1995年,我第一次赴藏南噶举派寺庙,旨在寻访《翻掌铁裆图》的来历。当我向当家主持演练了这套功法之后,主持肯定了这的确是本门功夫。这位师父介绍说,藏拳的功夫境界共分九重,入门的功夫有“扎隆拙火定”、“颇哇心法”、“日月神功”等,这些功夫练成之后,即可达到冬不怕冷、水火不侵、身轻如燕的程度。与《翻掌铁裆图》属于同一重功夫的还有“莲花台”,是一种练成后打坐能腾起的功夫。后来老喇嘛带我到藏经处查找《翻掌铁裆图》,只存有目录而无原文,但进一步获知《翻掌铁裆图》本来分为上下两部,曾祖所学仅为上部,下部大概已经失传了。

我的曾祖所传的《翻掌铁裆图》共分为九段,每段为一套功法,需习练百日,这样练完全部功法需时3年左右。练功初期以马步桩为基础,以脉门撑出为主要特色。从第五段开始蹬砖练习,并改为脚尖站桩。第六段挂坠练习,口诀上称之为“蹬砖挂坠”,后期过渡为走砖练习,形如梅花桩的练法,但却是用脚尖行走。再往后还有摩腹过气、揉搓阴囊、点按海底的功夫,桩法过渡为单腿脚尖支撑。据家父介绍,曾祖晚年练此功时,从九块砖平摞、两脚平踏站桩练起,最后练至将九块砖竖直摞起一人多高,再用单脚脚尖蹲于其上,演练各种术势半小时而脚下纹丝不动。由此联系到曾祖六十多岁以身法与手枪比速度、八十多岁上房捉猫等现象,便不足为奇了(详情可参见本刊关于曾祖轶事的连载)。

按本门的规矩,《翻掌铁裆图》在五十岁以后始可练习,据我个人的理解,一是因为此功练成后外阴缩入腹中,形如道家所说“马阴藏相”,影响家庭生活,更主要的原因是本功功效惊人,须待年老志消、气血平和、豁达寡欲后才不至于害人害己。但据噶举派的师父介绍说,出家人则不必守此规矩,只要心性修持得好,又无家室之累,年轻时即可练习。

据我观察,西藏武僧中的确有很多30多岁即达到了《翻掌铁裆图》的境界,其外在特征是眼神如炬,体形瘦削,身体轻灵,内劲惊人。但用中原武术的标准来看,这些武僧的筋骨尚未完全抻开,动作缺少美感,而从他们传授给我的72势接手动作来看,却招招实用,与中原拳种相比掌法多,掸、踏、穿掌常用,穿掌扣手用法多,确有独到之处。依个人之见,这与西藏空气稀薄、重视内功修持、不尚花架、务求实用有关。居藏期间,我从未耳闻武术套路如何如何,而内功与单操却是武僧的主要功课。

 

四、中原武术与藏族武术的比较性思考

1920年前后,云南青年于同鹤考取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国文系。他自幼在昆明随师习武,曾一度担心赴京求学荒废武功,他的师父便瞩其赴京拜我曾祖为师,边练功边求学,于同鹤便成为我曾祖第一个入门的弟子。由此可以确知于师与我的曾祖同出一门,但在1940年前后,于同鹤又专门到北京向我曾祖学习《翻掌铁裆图》,进一步可以断定《翻掌铁裆图》非本门原有功夫。从于同鹤师爷至我这一辈三代人中,学过这门功夫者不过七、八人,而学有小成者也仅以一二人计。于同鹤师爷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返回昆明后再无音信,其功夫止于何处也无从查访了。由此也便引出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何种因素抑制了藏族武术的传播?

张家拳对《翻掌铁裆图》的传习仅为藏族武术在中原传播的个案之一,它至少说明藏族武术对内功的高度重视限制了所谓普及性的流传。内功需要经年累月才可能逐步进阶,而招数与套路(包括此前的基本功训练)三五年即可有不俗的成就。据说清代雍正以后,历代皇室贵族的子弟都要被送至雍和宫学习藏拳,如这一情况属实,那么直至清末藏拳在北京都未能形成气候则令人深思。与此相反,经杨家改造并隐去内功的太极拳套路,却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崛起,也反证了对内功的强调是限制藏族武术世俗传播的主要原因。

强调内功锻炼从表面上看,与藏族武术在寺院中传播有关,但从根本上说,这是由藏族武术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按照中原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武术的主流曾经历了从军旅武术向民间武术的过渡:大约在宋明之际,受三教合流思潮的影响,各家的功法出现了紧密的交流与融合,军事武术与宗教炼养功夫的广泛结合就发生于这一时期,并形成了少林、武当这类具有宗教修持背景的武术流派。与此相似,藏族武术的早期也以军事武术为主,至吐蕃王朝兴起佛教被尊为国教之后,藏传佛教的修炼功夫才有可能逐渐与军事武术结合,并逐渐形成以藏密修持为基础的宗教武术。

但这种宗教武术与中原的宗教武术却出现了不同的发展际遇:在中原地区从宋代以后,随着城市平民阶层的兴起,以及民间反清斗争的经久不衰,不断加速了少林等宗教武术的世俗化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以内功外拳为特征的民间武术,民间武术作为一种主流武术在清中叶以后把中华武术推向了高峰,基本标志为:①技击与内功的结合;②民间武术流派的大量出现。与此相反,促进宗教武术世俗化的因素在西藏不仅未出现或很弱,而且西藏政教合一的体制却强有力地保证了宗教文化包括宗教武术在传承上的封闭性和完整性,其结果是西藏的民间武术未能形成如中原那样的高潮。因此是否可以认为,藏族武术目前的主流是宗教武术,其发展阶段相当于中原武术宋明时期。如果这种推论成立的话,那么藏族武术就是“中国武术的活化石”,其研究价值也就不用多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