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道之象数思维逻辑

 天容万象 2014-04-18

易道之象数思维逻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昔华夏先贤,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感万物之兴衰、悟“三才之哲理,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与思维模式。其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历经千载,在解析宇宙、社会根本哲理方面,总结出了华夏儿女特有的思维方式——即以 “象、数、理、用为特征的辩证性思维模式”。尽管此“思维模式”与符号之表达,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为常人所不熟悉,但,真理是客观的,它能经历上千年时间检验。

该“辩证性思维模式”内涵着极严密的象数思维逻辑推理,当代计算机与天文历法之原理均不外其中。

 

三、  易道之宇宙全息观

“天人合一”乃易道之宇宙全息观。

周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易》乃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体运行所引起之天象变化,必然导致地势之物象变化,同时亦将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如:地球绕太阳一周,则人与树木之年轮亦增长一岁;天象引起之二十四节炁变化,则导致物候之季节性变化及地面作物与人的衣食变化;月象之盈亏,亦导致人的气血与情绪波动等。

故,《素问·生炁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炁九州岛岛岛岛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炁矣。

(一)易道对宏观宇宙之认识

对宇宙的认识,各家说法颇多,易道对宏观宇宙之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宇宙乃阴、阳和合之客观本体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也;《黄帝内经》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道德经》亦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 《类经图翼》亦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相合,万象乃生

宇宙之生成与发展是客观的,宇宙中任何事物皆不离“阴、阳”,二者缺一不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乃至宇宙亦不外其中矣。

(1)    宇宙之“阴、阳”皆互为因果,其因果亦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2)    宇宙中“阴、阳”之消长与转换,乃万事万物发展与生灭之本,该法则亦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3)    “太极”模式乃宏观宇宙之根本模式,该模式简捷地囊括了万有宇宙一切事物生成与发展变化之根本规律,此模式亦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4)宇宙为万事万物和谐之本源,尽管宇宙间充满了发展、变化与矛盾,但,宇宙之主体是和谐、且充满无限生机之客观存在。

(二)易道对微观宇宙之认识

易道根据《周易》宇宙全息观“物物一太极”原理,宏观宇宙之法则同样适用于微观宇宙,不外其中。

(三)易道对宇宙生成演绎之认识

《周易》对宇宙的认知方式是客观的,系统的,独具特色而又经历了千年实践检验的。

对宇宙生成与演绎之认识,各家说法颇多,对此易道则有自己的观点:即,“太极”宇宙观矣。

此宇宙观之形成,乃华夏先贤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感万物之兴衰,悟“三才之哲理,逐步而形成本民族独有之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与思维模式。此文化体系之形成与发展,历经千载,在解析宇宙、社会根本哲理方面,总结出了华夏儿女特有的思维方式——即以“象、数、理、用为特征的辩证性思维模式”。

该“模式”在对万有宇宙一切事物生成与发展变化之根本规律解析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方式——“象数逻辑演绎方式”。此演绎方式已为现代电子计算机所广泛应用,其原理前面章节已有介绍,此不详述。

易道本《周易》宇宙全息观“物物一太极”之原理,认为宇宙的生成与演绎符合易道对宏观宇宙与微观宇宙认识之“太极”宇宙观,推衍其宇宙之万事万物之生成与发展皆“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矣。

 

(四)、易道之体用

体用者,主次也,本末也。

易道乃天、地、人“三才”之道,其道与法何为体用?道理也。《易》简天下之理而论道,其要在“理”。该“理”乃贯穿于宇宙万事万物哲理之主线也!

故,易道之道为体,法为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缺一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