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辩证风心病

 散萃 2014-04-18

风心病的中医辩证分型,风心病是临床上通常的一种心脏疾病,重症的伤害了广大病人的健康,且由于其分型不一样,因而风心病的治疗方法也就有所不一样

 

1、急性期

  (1)外邪袭肺:症见发热咽痛,或咽喉红肿,鼻塞流黄涕,咳嗽咳黄痰,口渴欲饮,舌苔薄微黄,舌边尖红,脉象浮数。

  (2)风湿侵心:心悸乳房闷,气短乏力,关节疼痛或红肿灼热,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有脉律不整。

  (3)热毒犯心:心悸气短,烦躁不安,高热不退,夜间尤甚,神昏谵语,皮肌出血斑,鼻出血,舌质红绛,舌苔黄少而干,脉象虚数。

  2、慢性期

  (1)心气不足:面颊紫红,气急咳嗽,咳痰,甚则咯血,头晕乏力,心悸怔忡,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苔腻,脉细滑数或结代。

  (2)心气不足:心悸怔忡,活动后加剧,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夜寐不宁或下肢浮肿,舌体胖,舌质淡苔薄,脉细数或缓。

  (3)心阴亏虚:发热后期,低高潮红,乏力自汗或盗汗,心悸气短,声低懒言,口干舌燥,苔薄或无,舌质红,脉细数或促。

  (4)心肾阳虚:面色晦暗,咳嗽喘急,肢冷面青,不得卧,手足发冷,心悸怔忡,浮肿,舌淡体胖、苔薄,脉沉细弱或结代。

  (5)心血瘀阻:两颧紫红,唇甲青紫,心悸怔忡,咳嗽喘促,甚则咯血,舌质青紫或见瘀斑,脉促涩或促、结代。

  (6)水气凌心:心悸气短,咳稀白痰,乳房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或兼有眩晕恶心,舌淡苔滑,脉滑或促涩结代。

  (7)阳气虚脱: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喉中痰鸣,脸色黯灰苍白,冷汗自出,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中医辨证论治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瓣膜病是风湿性心瓣膜炎后遗留的慢性心瓣膜损害,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病情轻重的不同而变异很大,轻者可无临床表现,重者主要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亚急性心内膜炎等表现,但应注意祛风除湿解毒凉血以祛除余邪,控制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风湿活动,防止因反复风湿活动而加重瓣膜损害。

  2、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气滞血淤,且活血化淤本草具有改善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及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应注意适当加用活血化淤之品,以防止瓣膜增厚粘连。

  3、风湿性心瓣膜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证。由于正气虚弱,易招致外邪侵袭,而感受外邪又往往加重心功能不全及诱发风湿活动,加重瓣膜损害,故心功能代谢偿期应注意扶助正气,预防感冒。扶助正主要为补益心气、温通心阳,使血脉畅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心阳根于肾阳,帮补益心气,湿通心阳勿忘脾肾,健脾则水谷精微上奉养心,肾气充足则心肾之阳协调共济,以湿煦脏腑,运行血脉,气化津液。

 

 

一、风湿性心瓣膜病是风湿性心瓣膜炎后遗留的慢性心瓣膜损害,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病情轻重的不同而变异很大,轻者可无临床表现,重者主要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亚急性心内膜炎等表现,但应注意祛风除湿解毒凉血以祛除余邪,控制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风湿活动,防止因反复风湿活动而加重瓣膜损害。

二、风湿性心瓣膜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证。由于正气虚弱,易招致外邪侵袭,而感受外邪又往往加重心功能不全及诱发风湿活动,加重瓣膜损害,故心功能代谢偿期应注意扶助正气,预防感冒。

扶助正主要为补益心气、温通心阳,使血脉畅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心阳根于肾阳,帮补益心气,湿通心阳勿忘脾肾,健脾则水谷精微上奉养心,肾气充足则心肾之阳协调共济,以湿煦脏腑,运行血脉,气化津液。

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气滞血淤,且活血化淤药具有改善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及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应注意适当加用活血化淤之品,以防止瓣膜增厚粘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