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中考语文冲刺 课外阅读专题

 紫曦唯幂1 2014-04-18

2014年中考语文冲刺  课外阅读专题

(一)阅读课文《故乡》选段,完成1-5题。(共29分)

①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②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③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④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⑤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⑥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⑦“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⑧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⑨闰土又对我说:

⑩“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1.课文节选部分成功地塑造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请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少年闰土”加以概括。(每方面用四个字回答)(4分)

①语言:                           ③对“我”的态度:                 

②动作:                           ④对生活的态度:                   

2. ?段中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请根据选文概括其中三件“希奇事”。(6分)

                                                                          

3.联系选文内容,探究“我”儿时的故乡“”在哪里。(8分)

                                                                                     

                                                                           

4.请根据“我”与少年闰土的交往过程,写出“我”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盼望 →            →             

5.选文充分展示了儿时故乡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生动感人。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①段和第18段为例作简要分析。(7分)

                                                                                   

                                                                                

                                                                                     

(二)阅读《琴证》,完成1-5题。(共28分)

琴证

①春雨潇潇,雨湖岸边的柳树,绿蒙蒙的,湿淋淋的,仿佛是一幅写意国画。不远处,是一条面朝雨湖的小街,开着一个个小店铺,卖画、卖古玩……街上很清静。蓟良真撑着一把油纸伞,来到了儿子蓟声开的“天风琴店”。

② “爹,今天下雨,你怎么又来了?”

③ “我怕有人来换琴,就最后一把没换了,唉,我担心怕是等不来了。”蓟良真呷一口热茶,叹息道,“唉,我一世英名,就毁在那一年所制的琴上。这剩下的最后一把,不知何时才能换回啊。我就为等这一把琴撑着身活着。”

④蓟良真今年七十有六,是古城赫赫有名的专制京胡的高手。他十岁跟着父亲学习制作京胡,后来古城成立了制琴厂,他就去当了一名技师。他自有制琴的秘诀:一是选料精;二是制艺精纯,无一处不费尽心思;三是他极熟悉京剧各个流派的唱腔,京胡便能因人而制,名角在台上唱起来,可说是酣畅淋漓。蓟良真制琴,往往在琴杆上刻上一行小字:蓟氏后人良真制于X年X月。

⑤此时,望着门外迷蒙的细雨,蓟良真的思绪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样板戏”正风行全国,剧团铆足劲儿地演出,京胡也就成了抢手货。制琴厂忽然接到上级的任务:半个月内必须制出三十把京胡!任务交给了蓟良真,让他领着工人日夜制作。这么多把琴,时间又如此紧迫,蓟良真不能一一亲手制作,只能是大体上把把关。半个月,做了三十把琴!看着那些琴,蓟良真恨不得一把火全烧了,这是什么玩意!更让他难受的是,厂领导还让他在琴杆上刻上这样一行字:东风制琴厂蓟良真小组研制于X年X月。交琴后,厂里受到了表彰。那面红锦旗像火一样,灼得蓟良真心痛了好多年。

⑥世道终于清平了。蓟良真一直惦记着那三十把琴,不知流落何方。那上面刻着他的名字,一想起来,就觉得真个是毁了他蓟家的名声。

⑦蓟良真满了一个花甲,退休了。蓟声在父亲的指点下,开了这家“天风琴店”,蓟良真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以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艺,重做三十把京胡,换回当年那一批货色。十多年过去了,三十把京胡,换回了二十九把。换回的京胡,老爷子毫不留情地砸碎后烧了,这使他得到一种温馨的慰藉。

⑧那一把没换回的琴,还在人世上吗?

⑨蓟良真说:“给我把琴拿来吧。”  这把琴是蓟良真的得意之作,琴杆、琴轴、琴筒、琴弓,形制、色彩、纹饰,没有哪个地方不妥帖,地地道道的一件精美艺术品。这几年身手、眼力都不行了,这样的琴成了他的“绝唱”,再不可制作了。蓟良真接过琴,痴看,轻抚,然后甩开膀子拉起来。拉的是京剧名曲《夜深沉》。

⑩“好琴!”话音未落,店里走进一个中年人,腋下夹着一把京胡。他彬彬有礼地说:“敢问操琴的可是蓟老先生?我是博物馆陈列部的庄裕。因本馆登报征集有关文革的藏品,一位退休干部寄来了他数年前收购的一把京胡,携来请您一看,它应是出自蓟老先生之手。”

蓟良真的身子仿佛被雷击了一般,起了一下,然后踉踉跄跄奔近柜台,双手端起那把京胡,上看下看,不由得老泪纵横,呜呜地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蓟良真抹干眼泪,说:“总算找到了,天意!庄先生,我有言在先:用我拉的这把琴,与你交换。太谢谢你了!”

庄裕笑了笑,然后面色严肃起来,说:“蓟老先生,我知道你很爱惜自己的名声,听说换回的琴,皆毁之一旦,实在是可惜呀。你想,那个动乱年代,也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啊,我们征集实物,无非是让后人永不忘记。先生当时所制之琴,虽粗糙却是历史的佐证,何必要毁之无迹呢?”

蓟良真愣住了,哑默了好一阵,突然用手拍了拍脑门,说:“谢谢庄先生提醒,我是老糊涂了。历史既然存在过,岂能抹去?我不换琴了,让它传之后世,这才是物尽其用哟。不过,我有一事相求,我欲将这把精心制作的琴,赠予贵馆。两琴一起陈列,不知行否?”

庄裕向蓟良真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说:“老先生的得意之作能存于我馆,是我馆的荣幸,实在是太感谢了!先生有这般胸怀,更让人仰慕!”

蓟声说:“庄先生,请在敝店坐下喝茶。我爹今日应是最快活的了。”

雨依旧在下着,湖光迷蒙。几只燕子剪剪而过,呢喃之声如珠子般跌落于地,脆脆的,圆圆的……

1.本文写了蓟良真与“京胡”的情缘。阅读文章,补全下面的相关情节。(6分)

⑴雨天来店等人换琴,期待担心。   ⑵                           

⑶十年换回29把琴,心感慰藉。    ⑷                           

                           

2.关于“最后一把京琴”, 蓟良真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5分)

                                                                                    

                                                                               

3.蓟良真“一世英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4.简析文章结尾处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以“琴证”为题有何妙处。(7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共15分)

过年的断想

梁晓声

①由于家里穷,我小时候顶不愿过年过节。因为年节一定要过,总得有过年过节的一份儿钱。不管多少,不比平时的月份多点儿钱,那年那节可怎么个过法呢?

②但远在万里之外的四川工作的父亲,每个月寄回家里的钱,仅够维持最贫寒的生活。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体恤父亲。他是一名建筑工人。他这位父亲活得太累太累,一个人挣钱,要养活包括他自己在内一大家子7口人。他何尝不愿每年都让我们——他的子女,过年过节时都穿上新衣裳,吃上年节的饭菜呢?我们的身体年年长,他的工资却并不年年涨。他总不能将自己的肉割下来,血灌起来,逢年过节寄回家啊。如果他是可以那样的,我想他一定会那样。而实际上,我们也等于是靠他的血汗哺养着。

③穷孩子们的母亲,逢年过节时是尤其令人怜悯的。这时候,人与鸟兽相比,便显出了人的无奈。鸟兽的生活是无年节之分的,故它们的母亲也就无须在某些日子将来临时,惶惶不安地日夜想着自己格外应尽什么义务似的。

④我讨厌过年过节完全是因为看不得母亲不得不向邻居借钱时必须鼓起勇气又实在鼓不起多大勇气的样子。那时母亲的样子最使我心里暗暗难过。我们的邻居也都是些穷人家。穷人家向穷人家借钱,尤其逢年过节,大概是最不情愿的事之一。但年节客观地横在日子里,不借钱则打发不过去。当然,不将年节当成年节,也是可以的。但那样一来,母亲又会觉得太对不起她的儿女们。借钱之前也是愁,借钱之后仍是愁。借了总得还的。总不能等我们都长大了,都挣钱了再还。母亲不敢多借,即或是过春节,也只借20元。有时邻居们会善良地问够不够,母亲总说:“够!够……”许多年的春节,我们家都是靠母亲借的20元过的。20元过春节,在今天看来仿佛是不可思议之事。当年也真难为了母亲。

⑤记得有一年过春节,大约是我上14岁那一年,我坚决地对母亲说:“妈,今年春节,您不要再向邻居们借钱了!”母亲叹口气:“不借可怎么过呢?” 我说:“像平常日子一样过呗!”母亲说:“那怎么行?你想得开,还有你弟弟妹妹们呢!”

⑥我将家中环视一遍,又说:“那就把咱家这对破箱子卖了吧!” 那是母亲和父亲结婚时买的一对箱子。见母亲犹豫,我又补充了一句:“等我长大了,能挣钱了,买更新的,更好的!” 母亲同意了。

⑦第二天,母亲帮我将那一对破箱子捆在一只小爬犁上,拉到街市去卖。从下午等到天黑,没人买。我浑身冻透了,双脚冻僵了。后来终于冻哭了,哭着喊:“谁买这一对儿箱子啊……” 我将两只没人买的破箱子又拖回了家。一进家门,我扑入母亲怀中,失声大哭。母亲也落泪了。母亲安慰我:“没人买更好,妈还舍不得卖呢……

⑧母亲告诉我,她估计我卖不掉,已借了10元钱。不过不是向同院的邻居借的,而是从城市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向我出生以前的一家老邻居借的。

⑨如今,我真想哪一年的春节,和父母弟弟妹妹聚在一起,过一次春节。而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牙全掉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也嚼不动了,只有看着的份儿。弟弟妹妹们已都成家了,做了父母了,往往针对我的想法说:“哥你又何必分什么年节呢,你什么时候高兴团聚,什么时候便当是咱们的年节呗!”

⑩是啊,毕竟,生活好了,年节的意义对大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我现在也就不太把年当年,把节当节了。便是有所准备地过年过节,多半也是为了儿女高兴……

1.阅读①~⑧段,把下面内容补充完整。(4分)

⑴父亲一人挣钱养家无法像样过年; ⑵                                    

⑶我去卖父母结婚的箱子换钱过年;⑷                                       

2.请谈谈你对第③段中“人与鸟兽相比,便显出了人的无奈”这句话的理解。(4分)

                                                                                    

                                                                               

3.结合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一家今昔过年的异同点。

                                                                             

                                                                             

4.第⑦段画线句“没人买更好,妈还舍不得卖呢”中加点词语蕴涵着母亲的复杂心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探究。(7分)

                                                                                    

                                                                                    

                                                                                         (四)阅读《粥里春秋》,完成第1—5题。(共28分)

粥里春秋

陆建华

①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②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③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④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⑤五月,六月,七月。

⑥追肥,拔草,治虫。

⑦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⑧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⑨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⑩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1.对《悯农》的内涵,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把这个过程补充完整。(每空用四字词语回答)(8分)

刚刚懂事,                →年龄稍大,                  →上大学时,              →儿孙满堂时,               

2.请简要赏析选文第⑧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3. “粥里春秋”追忆了人生中难以忘却的哪些生活场景。(6分)

                                                                                       

                                                                                

4. ③至⑦段,看似与“粥”无关,实则紧密,为什么?(4分)

                                                                                      

                                                                                   

5.选文寄寓了作者哪些真切感受?(6分)

                                                                                   

                                                                                    

(五)阅读《谈敬畏》,完成第1-5题。(共19分)

谈敬畏

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②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③我们还应敬畏生命。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敬畏生命,就是认识生命的价值,正视生命的神圣。。

④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如果说规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华盛顿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⑤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⑥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与责任感。呼唤敬畏,其实就是要人们【甲】、【乙】、【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分)

                                                                                                                                                                                          

2.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第⑥段中的【甲】【乙】【丙】处。(3分)

①懂得人文关怀    ②认识自身渺小    ③体现内心自律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4. ③、④段划线句子的引言各有什么作用?(4分)

                                                                                                                                                                                 

5.综合全文,概括心存敬畏的意义。(4分)

                                                                                 

                                                                            

(六)阅读《谦和是一种力量》,完成第1-4题。(共15分)

谦和是一种力量

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你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冲突横亘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种态度来面对呢?是不顾一切地发泄心中的愤恨,还是谦和、冷静地思考?我们的答案是后者。

②谦者,谦虚,谦让也。它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互相尊重。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和”历来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愤愤不平的廉颇,纵使百般刁难,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却能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使廉颇负荆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试想如果蔺相如不能隐忍退让,与廉颇势不两立,势必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极有可能导致赵国覆亡。所以说,愤怒看似凶猛,但却在谦和忍让中化为【甲】。

④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昔日,刘备放下皇叔州牧的身份,顶风冒雪,不顾路途难行,心怀赤诚,三次来到乡野荒村,访贤求才。第三次时,离草庐半里,他便下马步行,听闻孔明午睡未起,便静候在草堂阶下,终于用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心意打动了卧龙先生。这才使三顾茅庐成为千秋美谈,三分天下成为【乙】。

⑤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谦和的态度使你更容易让人接近,谦和的微笑总是能给你带来好运气。也许一点点的善意、理解、宽容和付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增添一点【丙】。

⑥然而,谦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也不是有失尊严的顺从,我们必须做到谦和有度。

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谦和,既美丽了自己,又悦目了他人。

1.    根据文意,请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甲】、【乙】、【丙】处。(3分)(填序号即可)

①历史功业        ②美好和快乐           ③和谐

【甲】              【乙】           【丙】         

2.什么是谦和,有什么力量?(5分)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4分)

                                                                                             

                                                                                              

4.品析⑦段的语言表达效果。(4分)

                                                                                              

                                                                                       

(七)阅读《建筑的语言》,完成1-4题。(共17分)

建筑的语言 

①建筑物有些常用的“单词”,如果你记住了,也就可以大致理解这些钢筋水泥的奇异生物在说什么了。

②在建筑所用的语言中,“高耸”是建筑常用的单词。“高耸”隐喻着实力、权力、强大、威严。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大小公司,只要条件允许,无不想着搬进高楼大厦里办公。因为一栋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是一家公司实力的象征。当人们受到这种实力的鼓舞时,就会产生敬畏,产生向往,产生信任,反过来则可以促进财富的进一步聚集。这就是在全世界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人们总是热衷于建造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的原因。纽约的帝国大厦,马来西亚的双子塔,上海的金茂大厦,无不如此。

③古埃及因受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影响,居民需要不断合作和保持严格的作息制度,因而特别强调秩序,并且认为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金字塔”就隐喻了这种意思。现代建筑也常有模仿金字塔的。美国美林银行大厦、美国银行大厦、美国储备银行大厦、中国民生银行大厦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金字塔形的屋顶,也是要表达稳固、永恒的涵义。

④古希腊的建筑无不散发着人性的气息,无不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它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他们十分崇尚“圆柱”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用语。古希腊式圆柱隐喻了人体,突出体现了希腊人对人性的重视,对人体的赞美。有些圆柱具有男子粗壮、刚劲的身姿,充满了力量感,体现了男性美,象征着身材魁梧的男子。有的细长且柱头呈漩涡状的圆柱则被赋予了女性的苗条。细长的圆柱恰似女性的身姿,漩涡式的柱头宛如女性优美的卷发,而整个柱子则象征朴实、典雅、亭亭玉立的少女。不仅如此,圆柱还隐喻着人本主义思想,象征着人应有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人的权利。因此,各国的议会大厦正门前往往立有一排圆柱。

⑤“中轴线”是建筑上常用的一个词。在古代中国,从皇家宫殿、公共官署、佛道庙观以及一般民宅,都依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分布。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中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比如明清时代的紫禁城,就是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其中的重要殿堂和门都穿越中轴线呈纵直排列,其余建筑的设置,亦在中轴线两侧呈两两对称呼应之势,这是因为中轴线给人以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视觉感受,实际上是中国政治伦理的感性呈现,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等级,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家族秩序,莫不要求严格、规范、秩序化。一条中轴线如千古不易的神圣律条,不能冒犯。

⑥建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通过外在形式向人们暗示建筑的内涵。鳞次栉比的城市并非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一部充满了独白和咏叹的戏剧。

1.    “‘金字塔’就隐喻了这种意思”中的“这种意思”指的是                                       

                                                               。(2分)

2.“圆柱”和“中轴线”建筑语言分别告诉我们什么信息?(4分)

                                                                                       

                                                                                             

3.为什么说“建筑是一部充满了独白和咏叹的戏剧”,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加以具体说明。(5分)

                                                                                          

                                                                                              4.阅读下列材料,用文中知识解释爨底下村如此布置房屋和院落的原因。(6分)

【材料】  位于门头沟区的爨底下村是我国著名的古山村。村中建筑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也有明式风格。这些院落具有严谨的空间秩序和明显的等级划分。例如韩氏家族主事的房屋占据正中,其他韩氏兄弟的房屋在其两侧依山而建,横向排列,井然有序。大院内部相通,小院各有临街院门,既是独立的院落,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宅院。

                                                                                            

                                                                                              

                                                                                         

(八)阅读文章《你的体重,它们决定》,完成1-4题 。(共20分)

你的体重,它们决定

①如果你曾经与肥胖斗争过,你应该很清楚这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节食、锻炼、遗传基因。道理很简单,你吃得越多,动得越少,你就会越胖。在这个方程式上,个人的基因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科学家们很久前就知道这三个因素不足以解释肥胖的起因,而第四个重要的因素日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尽管发现它们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你的肠内细菌。

②它们的学名是:肠道微生物群落。这群微小细菌以上千亿兆的数量居住人类的肠道中,它们很大部分的成员是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情况下存活。

③这群微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和存储脂肪,换而言之,它们能够调节宿主的体重。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平衡与否,是决定人体肥胖和苗条的关键,因此通过调解微生物群落的数量是可以改变人的体重的。

④通过对老鼠的研究表明,体型肥大者和体型消瘦者的肠道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肥胖老鼠体内的厚壁菌类群(Firmicute) 数量比拟杆菌(Bacteroidete)要高得多。在体重正常的老鼠体内,情况则正好相反。人体内的菌群虽然种类繁多,但是90%都属于两大类菌群——拟杆菌和厚壁菌类群。其中,厚壁菌类群能够导致肥胖,而拟杆菌能够分解人体本身无法消化的多糖如纤维素等,在向宿主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为自己和肠道中的其他细菌获得食物。换而言之,如果你体内的拟杆菌数量多于厚壁菌,那么你就是令人羡慕的“吃不胖”体型。

⑤人类的日常食谱是如何影响肠道菌类的数量和种类的?研究人员用不同种类的食谱喂养老鼠,其中一种是典型的西方食谱,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较高。享用西式大餐的小鼠们往往表现为体重增加:其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多,而拟杆菌较少。而另一组喂食低脂低糖的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少,而拟杆菌较多。这些小鼠多表现为体重下降。

⑥目前尚不能肯定肠道中菌群的变化和体重的变化两者谁为因谁为果,但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改变肠道内细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更好地消化新食物从而改变体重。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人为地在体内增加某种更喜欢吸收脂肪和卡路里的肠道菌来帮我们减肥呢?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肠胃菌群在两岁时就基本稳定下来了,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体系,新来的细菌并不容易在其中扎根,即使扎了根,也确实能吸收脂肪和卡路里,但也不能保证它们不会侵蚀我们的肠胃甚至是其它系统而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注】 宿主:寄生物所寄生的生物。这里指人体。

1.    结合选文,说说造成肥胖的原因。(4分)

                                                                                      

2.    ③-⑤段的说明层次是:首先说明                                     ;再以对老鼠的实验研究说明                                 ;最后以不同食谱喂养老鼠的实验说明                                              (6分)

3.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如何借助日常食谱减肥。(4分)

                                                                                         

                                                                                      

4.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材料一】王阿姨的儿子小胖从小就爱吃麦当劳,几乎每天都要吃炸薯条炸鸡块。上学后同学们嘲笑他胖,体育测试也难以达标。他妈妈再也不许他去麦当劳吃了,只让他在家吃妈妈做的荤素搭配的家庭营养餐,并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一年以后,小胖身高长了5厘米,体重却降了10斤。同学们再也不嘲笑他了。

【材料二】某位模特急于减肥,听说吃蛔虫见效快,于是从网上购买了蛔虫卵胶囊服用.一个疗程下来,体重减了12斤,却出现上吐下泻,腹痛难忍的症状,到医院急诊,确诊为急性肠炎,差点丢了性命。

(1)阅读材料一,运用文中相关知识,简要解释王阿姨家的儿子体重下降的原因。

                                                                                         

                                                                                           

(2)运用文中相关知识,简要解释材料二中那位模特服用蛔虫卵胶囊后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