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的烦恼 http://www.enorth.com.cn 2012-02-04 20:49 9点刚过,超市的放心豆芽就卖光了 2011年4月,沈阳惊爆“毒豆芽”事件,在政府及多个部门的执著努力下,“毒豆芽”迅速在沈城销声匿迹。与此同时,市场上无法“验明正身”的其他在售豆芽开始下架。 2011年5月,好消息传来,由政府扶持的沈阳芽菜生产基地开始紧锣密鼓地建设,该基地的“放心豆芽”一经投产,将能满足沈阳市场的需求。 2011年12月,沈阳市芽菜生产基地出品的“奉芽”牌豆芽上市后,一段时间没有吃到豆芽的崔女士发现:“下午过去买肯定没了,有时上午9时过去,就被抢没了。” 在沈阳市场长达8个月的豆芽饥饿期内,市场上早已形成了对豆菜的强烈渴望,所以“放心豆芽”一上市,购买者众。事实上,“空窗期”并不是豆芽热销的全部注解,而产能不足则是背后的深层原因。 去年12月2日,由沈阳市芽菜生产基地生产的豆芽上市,让前一段备受“毒豆芽”之害、好久吃不到豆芽的市民终于能够吃上“放心豆芽”。不过,爱吃豆芽的市民最近发现,豆芽现在吃得放心了,但想顺利买到豆芽却有点困难。原来,为了让沈阳市民彻底远离“毒豆芽”,沈阳市对芽菜类蔬菜质量安全做出严格监管,日产量低于50吨以下的企业和个人不允许从事芽菜类蔬菜培植。50吨,这一标准使生产“放心豆芽”的沈阳芽菜生产基地,成为惟一持有合法身份的豆芽生产厂家。统一归口生产,确实保证了豆芽的食用安全,不过任何系统性复杂问题都有其多面性,这一“食品安全新解决方案”也派生出一个阶段性新问题:因豆芽生产基地产能不足,所产豆芽在市场供不应求,导致市民常常遭遇“买豆芽难”。 市民的烦恼:立春前豆芽菜难觅身影 今天是立春。按照传统,市民崔女士每年到这个节气都会提前为家人准备春饼,而豆芽菜则是餐桌必不可少的菜品。昨天10时,当崔女士到农贸市场买豆芽菜时却发现,市场里的豆芽菜早已被抢光了。 卖豆芽的摊贩表示,失望而归的市民不只崔女士一个。因为生产“放心豆芽”的沈阳芽菜生产基地——沈阳绿生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过年停产,她这已经十多天没有豆芽可卖了,昨天是“放心豆芽”第一天开卖,闻讯而来的市民一早就来“抢”豆芽,没多大工夫就被抢光了。 “这正宗的豆芽买不着,别的豆芽又没人卖,今年立春这豆芽菜还能吃上不?”今年56岁的崔女士是豆芽菜的忠实“拥趸”,用她的话说,从二十多岁开始吃豆芽菜后,她便对这一种菜百吃不厌。 售卖者的烦恼:想赚钱却无豆芽可卖 正月初十早上,沈阳芽菜生产基地销售经理娄建军的手机差点被打爆了。“我想订豆芽。”“马上要立春了,啥时豆芽才能恢复生产?”“市场天天有人来问豆芽,我啥时才能卖上?”…… 这样的电话“轰炸”让豆芽销售商娄建军心烦意乱。因为此时此刻,芽菜基地的员工仍在放假休息。娄建军不是不知道,以目前的生产销售格局,市民对“放心豆芽”的需求有多么强烈。 去年4月,自“豆芽风波”发生后,沈阳市下发了专门的文件,对芽菜类蔬菜质量安全做出严格监管,日产量低于50吨以下的企业和个人不允许从事芽菜类蔬菜培植,这使生产“放心豆芽”的沈阳芽菜生产基地成为惟一持有合法身份的豆芽生产厂家。 此前,沈阳芽菜生产基地总经理王庆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若满足整个沈阳市场对豆芽菜的需求,基地的日产量必须得达到150吨左右。而实际上,即使豆芽基地在几次提高产能的基础上,已将日产量从当初的10吨提高到70吨,却仍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作为一个企业,我们当然知道卖得越多意味着利润越高,但我们目前受自然条件所限制,根本无法达到150吨的产量,为保障沈阳市场的供应,一些邻市销售商的订货单都被我们推了。”娄建军说,他当然知道“放心豆芽”承载了沈城百姓多少期望,但扩大产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现在从设备和技术上来看,提高产量没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不够用,计划已经有了,开春我们就准备打井了,待水的问题解决了,产能肯定会大幅提高。” “打假者”的烦恼:真假豆芽难住执法者 另一件困扰着娄建军的事情是,随着“放心豆芽”上市而衍生了各种仿冒豆芽。因为豆芽产品属于散装菜,并无易于识别真假的真空包装和防伪标识,所以“打假”之旅也显得异常艰难。 记者在走访时就发现,“放心豆芽”难买,但其他形状各异、价格不一的豆芽仍会不时地在农贸市场“露脸”,它们都声称自己出身“名门”,这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销售商的埋怨和市场的混乱。 芽菜基地一度感觉非常棘手,并产生联合农委监察部门一起揪出“造假者”的想法。 事实上,“打假”并非易事。市场洞开后,蛰伏了近8个月的众豆芽作坊轮番上阵、四处出击。沈阳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豆芽风波”发生后,市农委每天都组织相关人员到各个市场清查,市场一度难见豆芽菜。 而在“放心豆芽”上市后,这种“猫和老鼠”的游戏却愈演愈烈。“农委的执法人员几乎每天都在‘打假’,但鉴别起来却非易事。”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难产”的法规。早在沈阳市豆芽生产基地筹建之初,沈阳市相关部门就开始酝酿“豆芽生产标准”,按照这个生产标准,符合条件的产品才能保证绝对的健康。但目前的状况是,原来预定在2011年10月份就能出台的《芽菜生产标准》到现在仍没动静。 一位参与豆芽“打假”的执法者表示,他们在接到举报后只能根据豆芽来源和是否具有专卖资格来判断,但实际上,一些具有豆芽专卖资格的商贩也会偷偷卖些来路不明的豆芽,这种情况让“打假者”颇为挠头。而更让农业部门执法人员尴尬的是,虽然总接到举报“假豆芽”的电话,但他们面对被举报者,除了劝说,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法律法规和处罚方法,既不能罚没也不能将货物封存。 “土法豆芽”的烦恼:生二十年豆芽的老农不干了 这边“打假者”愁,那边被举报者也是满腹牢骚。“实在是折腾不起了,也挣不了多少钱,惹那麻烦干吗?”新民一农贸市场经营豆芽多年的老夫妇自生的豆芽,曾受到不少餐饮单位、市民的喜爱。可从2011年12月“放心豆芽”上市以后,夫妇俩就一直陷入被举报的漩涡。 老太太一直不太明白,自己生了二十多年豆芽,其间一直是自己用水生,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大家都特别喜欢她家这处原生态的豆芽,可现在她的豆芽却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为啥啊?我的豆芽可是干净的,我到现在也不明白。”老太太告诉记者,他们也知道添加化学制剂的豆芽对人体有害,所以一直在坚持自生豆芽。每天不论白天黑夜,隔两个小时就得起身给豆换遍水,避免发臭。而且,老两口用的器具也都是精心洗刷过的。 这些与2011年6月24日沈阳出台的《关于加强芽菜类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芽菜生产的概念看起来并不相悖:凡利用植物种子,以水为培养基,直接培植出可供食用的芽苗、球茎、幼茎、嫩芽或幼梢等芽菜类蔬菜。自认为产品质量毫无问题的老两口一度想为自己正名,即拥有一张权威部门发放的“合格证”,但这个简单的愿望很快就因“50吨日生产量”这个门槛破灭了。“我们在市场中就算生产量多的了,每天才卖100多斤。50吨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困惑的还不仅仅是新民的这对老夫妇。在和那些原来销售自生豆芽的商贩交谈时,他们一再表明,作为生产者,他们也赞成豆芽市场的有序生产,但仅以芽菜基地一家来生产是不是显得有悖市场经济规律? 本报记者张晓宁摄影常晟罡 破局猜想 让“孵豆芽人”变签约经销商? 事实上,从“放心豆芽”投放市场后,来自社会的更多是掌声。社会普遍认为,让一个有良知的企业担负起豆芽市场的供销重任,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豆芽质量的失控。 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方案。“市场经济前提下,一个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不是滑向‘控制价格、垄断搭售’的倾向,就是渐渐带来市场的重新洗牌。”也有人对统一归口生产持不同意见。 记者了解的情况是,沈阳当初筹建豆芽生产基地时,是从浙江宁波借鉴来的经验。从“宁波经验”来看,2004年,宁波某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了全自动豆芽生产线后,生产无公害豆芽产品,很快该公司的豆芽就100%覆盖了宁波市区的所有市场,随后,原有100余家手工豆芽作坊全部被淘汰出局。 但令人意外的是,该公司随后将原有的“孵豆芽人”均变为公司的签约经销商,解决了“下岗失业”的难题。不知道这一举措是否能成为解决沈阳豆芽市场供不应求状况的一个思路。 从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宁波的豆芽市场目前运行平稳,产量也已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在“放心豆芽”上市的前夜,豆芽基地的总经理王庆波曾向记者描述了豆芽基地的美好蓝图:物美价廉的“放心豆芽”不但要让沈阳百姓吃上,而且还惠及沈阳周边城市。 但愿,这样的场景能够早日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