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片之魂④】香港坚守派导演生存报告

 钟敏1987 2014-04-19
 从“人人有工开,叶子楣舔脚趾的海报铺满整个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辉煌,到低俗喜剧横行、票房过2000万就能排进年度华语票房前10的落寞,如今的香港电影已经彻底从“工业”沦为了“精神”。在金像奖和香港本土影市刮起双旋风的《无间道》系列,曾被称作“救市之作”。此后,“救市之作”这词,逐渐成了给“香港电影”续命的吗啡。只不过,这剂吗啡的闪现周期无限向哈雷彗星露脸的频率靠拢——《无间道》之后,它以《寒战》之名再次划过香港,已经是10年后的2013年。

     今年的香港金像奖举办前夕,主席陈嘉上在接受腾讯娱乐专访时说的话颇值得玩味,“今年港片产量创新低,只有49部。但是,今年的新导演很多,我很高兴,他们会是香港电影的未来。”

     香港电影真的还有未来吗?大咖导演们纷纷北上,只有一个杜琪峰在两岸打着游击。中生代们也按捺不住寂寞,郭子健、郑保瑞、周显扬、黄真真都在金像奖镀金后,扭着身子北上。数得上名字的人里头,彭浩翔在准备二次进攻,张婉婷、黄精甫们则在吃了暗亏后回港蛰伏……毫无疑问,北上派导演林超贤在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说的:“不变就死了!”,是个不争的事实。

     这里头,真正算得上港片中坚力量的陈果、麦浚龙、胡耀辉、罗守耀、黄修平、麦曦茵们,却依旧是普通观众眼中的陌生名字。他们能做的,只是扎堆拍着恐怖惊悚片、情色片、青春片,把曾经的“香港电影工业”,当作现在的手工作坊来经营。

     金像前夕,腾讯娱乐就此采访了麦浚龙、黄修平、胡耀辉、彭浩翔、黄真真、郭子健等几位港味犹存的香港导演,试着从他们口中得到第一手的香港电影坚守派导演们的生存报告。

谁不想拍大制作?黄修平:真的真的太穷了

狂舞派

提名最佳影片的黑马《狂舞派》可能用《一代宗师》“一屋子的精致”就能拍,在香港却让导演头疼了6年

     仅就类型而言,香港电影已步入死巷。3D技术带给它的是《3D肉蒲团》、《3D豪情》之流的情色片,同打情色牌的《喜爱夜蒲》系列也已经在拍第四部。罗守耀一直在拍《恶胎》、《灭门》之类的恐怖、功夫片,麦浚龙几乎是去年一整年的香港导演新人王,入围金像奖的也是部名为《僵尸》的恐怖片。。

     没错,已今时论,情色、恐怖题材已成香港电影最火热的类型片,麦曦茵的《九降风》、《前度》,黄修平的《狂舞派》偶有冒头,也只能充当“非主流”。

     在这个商业为王的世界,没人会去多花点耐心,关注表象背后的动因。因此,勉力支撑着的香港电影,被无数人嗤之以鼻道,“尽拍些这玩意儿,怎能不死?”

     但实际上呢?“坚守派”导演们只能哀叹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路向西》当年香港本土票房卖到2000万,就已经让投资老板赚到钱。按照1:3的公式算,片子成本仅有不到700万港币。这点投资,不拍“小、快、灵”的情色、恐怖片,能拍什么?

     当年一手炮制了《一路向西》的胡耀辉导演谈及此只剩“呵呵”。他解释道,“即便是好莱坞,也有A级投资以外的B、C、D级低成本投资,它不管你是情色还是暴力,主要负责提供娱乐性,那香港的投资环境现在就只能拿到C、D这样级别的成本,你再厉害也拍不出A级大片。”青春题材倒是也能靠C、D级投资拍成的类型,为什么也相对少见呢?胡耀辉看得很透,“花100块钱买张票是简单的事,但同时花2个小时坐在影院里,这就是件需要考虑的事了。你题材不够特别,没有口碑发酵,我为什么要去看你这种小片,而不去看一部大制作?”

     投资环境恶化,已成坚守派导演们心照不宣的秘密。胡耀辉干脆直接表示,“现在就是搞到钱就赶紧拍喽。”这赶紧拍是什么概念?拍摄周期越短,成本就能压缩到最低,像叶念琛当年拍《猛鬼爱情故事》,就只实拍了5天。

     这里面的异类或许是麦浚龙和他的《僵尸》。片子筹备2年,实拍了足足半年,1500万的投资也已经是“大手笔”,但残酷的现实是,香港没那么多富二代导演,这种制作模式,没有复制可能。对此,麦浚龙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角度,“1500万对僵尸片来说确实不少了,但我在多伦多时,一个外国片商却非常惊讶,‘为什么200万美金你就可以拍出一部鬼片来?’”——一部让香港电影人垂涎的“大制作”,却是外国影人口中的“小成本”,这真是个折射香港影市投资市场窘境的冷笑话。

      当年香港电影鼎盛期,连场工都因为活儿太多得赶场,而且快手交出来的片子,都能卖个好价钱。如今环境恶劣,坚守派们快手拍片导致的下场只有片子相对粗糙,更加给“香港电影”的印象减分。

     所幸,香港电影惯有的“传、帮、带”传统没有消亡。安乐老板江志强相继投拍了《寒战》、《杀人犯》,推出了梁乐民、陆剑青和周显扬,曾志伟也一直靠人脉帮衬本土青年导演,黄精甫、麦曦茵都曾受惠于他。只不过,工业的概念不是靠一家公司或一个人就能撑起来的,他们身上闪耀的香港电影精神,只能更加让人唏嘘。

      就好比今年金像奖拿到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新晋导演奖在内6项提名的《狂舞派》导演黄修平,早在6年前拍完《魔术男》之后,他就有了拍摄《狂舞派》的计划,最终因为资金问题,直到去年才如愿将片子拍完。

三级片也不好卖!胡耀辉:出了香港只能网购

一路向西

就连你们喜欢的《一路向西》在香港也只卖了两千多万,还是港币,如果内陆看过它的观众都买票的话……

     投资和回报是对好兄弟,在电影商业规则内也毫不例外。简单来说,香港电影目前的糟糕投资环境,跟它日渐萎靡的市场紧密联系。对留守香港本土的导演们来说,它就是一把高悬头顶的达摩斯之剑。

     以去年为例,香港本土票房前25名的电影里,华语片只有9部,刨除合拍片,纯正的香港电影只有排在第25位的《僵尸》。投资小造成票房基数差,票房差反过来让投资人压缩投资金额,这样的恶性循环,正在进一步杀死坚守导演们的生存空间。

     胡耀辉坦言,现在的香港电影收入方式极为单一,“除了香港本土,也就卖卖澳洲、东南亚市场的一些有线网络电视台。”黄修平的《狂舞派》还多一条渠道,“我们新出的蓝光DVD上市第二天就全卖完了,而且前阵子也在广东地区上映了。”即便如此,这些收入也是杯水车薪,“能卖到几百万就已经很不错了。”这跟鼎盛时期香港电影热卖到东南亚、台湾、甚至欧洲市场的盛况相比,真是不足挂齿。

     坚守派导演们不是没想过开发内陆市场,但两岸审美差异的隔阂,依旧是个悖论式的矛盾。《打擂台》因为港味浓厚当年金像勇夺最佳影片,在内陆上映,票房却不过百万。《一路向西》、《僵尸》这样的片子,更是连审查制度都过不了,更别说上映可能性了。

     以豆瓣网的数据为例,《一路向西》的“看过”人数为4.1万人,《僵尸》为2.9万人,这两部片子都没在内陆上映过,按照人均60元的票价算,相当于两部片子分别损失了246万和174万元的票房(这还仅仅是豆瓣用户)。

     如果像《一路向西》这样的话题之作能在内陆上映,香港电影是否就能够多一条出路?对这个问题,胡耀辉直言,“这在短时期内是不太可能的,即便你卖给网络,几块钱看一次,应该都不可能。但如果真有那一天,当然会好多了。”黄修平干脆回答说,“(如果上映)票房不能想象。”

     相比之下,因为众所周知的问题同样没能在内陆公映的《僵尸》,或许能给坚守派们带来一个值得探讨的出路。影片拍竣后,就连轴转去到威尼斯、多伦多、西班牙、美国、东京,一边参加电影节一边卖片,麦浚龙表示,影片筹备初期就做了商业考量,“僵尸这个题材本身就很有商业性,之前的《僵尸先生》票房也蛮不错。我一开始写剧本时,就有了商业考虑。拍完之后我们在国外卖片,效果还不错。”

人才真的好贵!“富二代”麦浚龙不可复制

麦浚龙

花1500万港币在片尾植入自己的导演麦浚龙,在香港被认为是富二代才行得通,到了美国又成了“穷人”

     市场的萎靡造成供血不足,固守香港本土的导演势力自保都困难,更不用说大力扩张。黄修平6年前的《魔术男》就拿过金像奖新晋导演提名了,今年的《狂舞派》又拿一次,足以见其造血功能的薄弱。

     现在的坚守派导演想要出头,很难。胡耀辉自嘲说,“像我这种空降的导演很少,基本上是没有。但每年还是有几位非常幸运,虽然投资成本跟资源很有限,还是有机会当上导演。”他不忘强调说,“梁乐民、陆剑青,包括郭子健,别看他们现在都当上了很成功的导演,但都在行业里熬过了很长一段黑暗的时间。”

     除了从编剧、摄影干起,一路升到助理导演、导演岗位上的这拨幸运儿,想在香港拍片,另一条出路就是像黄修平那样,走影展路线。黄修平坦言,“年代不同了,以前你要当导演,基本上唯一的方法就是科班出身,现在你可以自己拍短片,去参加比赛。像我那个年代,全香港只有一个短片比赛,现在太多了,你还可以放到Youtube、Facebook上给很多人去欣赏,有一天,你就可能有机会进入到这个工业。”

     的确,工业的缩水,让香港导演群体开始撬其它部门的墙角,无论是片场升级还是影展进阶,两条导演路都需要漫长的年头打磨,而且成材率还极低。胡耀辉感叹道,当年TVB是香港导演的黄埔军校,杜琪峰等人都曾在此练手,但现在,“我印象中最后一个从TVB出来的导演就是陈木胜了,当时还年轻,熬过十几年到现在,他就变成中流砥柱了,这说明什么?一个非常严重的断代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还有一批驻守着的富二代导演。比如一直拍低成本恐怖、功夫片的罗守耀,比如拍了《僵尸》的麦浚龙,他们自给自足,乐在其中。虽然“不合群”,但却实实在在给残留的香港电影,接续上了香火。只是,这种热情无法转化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陈可辛就在采访里担忧道,“《僵尸》拍得很好,卖得也很不错,可刨除成本,它可能依旧是赔钱的。”个性腼腆、为人低调的麦浚龙,在采访中也委婉地表示担不起“支撑香港电影未来”的重任,“很多人说我拍片慢,但我觉得没花那么多时间,就没有今天的《僵尸》,很多人觉得我有责任感,那是这个题材本身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我只是把它聚拢了一下,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个人的创作。”

北上好难!跪了审查,哪哪还都得接地气

人间小团圆

《香港仔》在内陆成了《人间·小团圆》,还可以接受,也有可能是投资商怎么也编不出个“叉战”了

     这些坚守派导演有没有想过北上?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北上又岂是那么容易?黄真真谈到自己北上首作《倾城之泪》时就坦言,“那个最后的结局不是我想要的,但‘大家’都觉得好,那就这样吧。”黄精甫内陆首炮《恶战》,口碑票房双败,好友胡耀辉曝料,“那不是他想要拍的电影,他现在回香港,情绪很失落,短时间内都不想再去内陆拍片了。”

     即便如此,坚守派们还是对内陆市场很向往。只是在操作过程中,审查制度的羁绊让他们举步维艰。黄修平坦言,“我不抗拒合拍片,但有一些电影计划,我觉得审批没有问题,但最后文件下来,有很多地方要改动。我觉得这种改动会把我整个电影的创作灵魂改掉,我就宁可在香港用小一点的资金去拍。”

     胡耀辉倒是不抗拒审查制,但他忧虑接地气的问题。“这种接地气的问题不仅仅是在剧本和故事上,甚至在你和演员的沟通上。比如跟香港演员,你给他故事提纲就可以,内陆演员会跟你聊角色,要求看全部剧本。”

     的确,即便能够在审查制度内闪转腾挪,接地气也一直是香港导演们很难回避的问题。彭浩翔算是够了解内陆了吧?还是得把《香港仔》改名为《人间·小团圆》,因为“内陆人不知道‘香港仔’的意思。”这个效果在香港观众中也有体现,冯小刚当年不明白,香港观众为什么不爱看《非诚勿扰》,胡耀辉叹口气,“他们也不是说排斥合拍片,但他们就是抗拒龙标,有龙标的就不看,你说,这个东西你怎么跟内陆导演解释得清楚?”

     有意思的是,虽然面对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文化鸿沟,但坚守派们依旧乐观。胡耀辉说,自己“天天都看内陆电视台,看了好几年湖南卫视。”他期望有一天进军内陆,拍些接地气的东西。黄修平话有所指,“或许,那些无法在内陆上映的香港电影,在将来会为香港电影杀出一条血路……这几年我们真的看到太多大投资拍的烂片,给人一种财大气粗、大而无当的感觉……这是不是个好现象呢?我觉得大家应该想想。对我来说,无论是今天还是电影历史上,最棒的、最伟大的几部电影,都不是大投资。”

     至于麦浚龙,他已经在开始为《僵尸》在内陆上映,重新在剪一版能过审的版本了。关于“合拍片”,他先是定性道,“不管合不合拍,对我来说就是一部电影,‘合拍片’至少不是负面词语。”然后表明态度,“如果去拍(合拍片)就要把想拍的东西放进去,选择都是双向的,没有人逼你去拍电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