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3日 18:14 来源:CCTV.com
在神农架群山的深处,这是一棵非常罕见的正在开花的野天麻。在这种植物三年一代的生活史中,如此美丽的花朵只有两个月可以可到,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叫徐锦堂的科学家长四十多年的努力,这种能够治疗人类眩晕、失眠等症的植物将会像它的许多兰科植物同族一样,被冠以珍稀、濒危等名目,在环境变迁和采药人的共同追赶之下,直到今天仍仓惶地奔跑在物种灭绝的道路之上。 徐锦堂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七年前,他以七十高龄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退休。最初认识天麻,是在湖北和四川交界的大山里。那一年他岁,因承担药物研究所黄连生态化种植项目在山区蹲点。 采访徐锦堂:那时候听许多老同志谈到天麻 天麻非常神秘 而且在市场上供应也非常紧张 这两个点是个黄连点 但它有野生天麻分布 所以根据这个有利条件 我就进行了天麻的研究 想法虽然好,然而前人给徐锦堂留下的是什么样的条件呢? 采访徐锦堂:第一天麻没有人栽培过 没有栽成功过 第二没有资料 没有资料可查 当时是一片空白 产区的老百姓以是怎么看待天麻的人工种植呢? 当时老百姓认为 天麻 天麻 天生之麻 老天爷播种 土地爷发芽 人要栽活 那是白搭 是栽不活的 天麻是个宝 栽了就会跑 天麻是山怪 栽了就不在 有很多传说 天麻种下之后为什么会跑呢?这个奇怪的问题强烈地吸引了徐锦堂。 抱着为国分忧为民寻药愿望,1959年,徐锦堂在所里没有立项的情况下,依靠自己微薄的工资,开始了天麻野生变家栽的课题研究。
为种活天麻,徐锦堂首先按照栽土豆的办法,分几种处理方法栽种下去,到了秋季却一个也没有收获。 采访徐锦堂:当时我们挖了许多天麻 也买了许多天麻人工栽培 栽了基本都烂掉了 一连三年,各种方法徐锦堂都试验过了,却没有一个天麻成活。然而他并不灰心,仍继续试验。 采访徐锦堂:有一次挖回来一批天麻呀 我把它埋在沙里面 结果是一个箭麻 我把顶芽碰掉了 碰掉顶芽以后营养不能往顶上跑了 就从旁边长出芽子来了 我就知道天麻可以长芽子 可以无性繁殖 知道了天麻可以无性繁殖 然而天麻靠什么养分生长还是一个谜团。一个偶然机会徐锦堂发现日本学者草野俊助1911年曾发表过天麻与蜜环菌的关系的论文,使徐锦堂受到了一些启发,可蜜环菌如何才能找得到呢? 采访徐锦堂: 我有一天睡到半夜起来 床铺底下放着几个天麻 就看见那个天麻发蓝光。这种蓝光是不是蜜环菌呢? 查阅资料证实蜜环菌是一种发光菌,这种蓝光很可能就是蜜环菌发出来的,徐锦堂的心头充满了发现的狂喜。1962年通过徐锦堂从产区带回来的野生天麻样品,正式分离出了蜜环菌纯菌种。然而困难依然存在。
采访徐锦堂: 发现了天麻的蓝光 但是如何把发蓝光的木头接在天麻上 怎么接当时不知道 所以在1962年我们开始了三年的野生调查 这个野生调查是研究天麻最艰苦的时候 在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经历了三年的风雨奔波,基本摸清了天麻的生长繁殖过程,以及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土壤质地等条件,1965年,在利川县寒池农场调查试验时,一种新的试验方法也在徐锦堂头脑里形成了。 当时就订了个计划 要收老乡带有发光的树根子 我不在白天收 晚上收 晚上你的木头要发光 一分钱一斤我买你的 不发光的不要 不发光我不要 然后用发光的木头来栽天麻 满怀着希望,徐锦堂从农民家中收来会发出夜光的树根、竹叶和树枝,并加入新鲜木棒,做成菌床,将采来的天麻种子,播在菌床中。成功会如期来临吗? 采访徐锦堂:栽了以后当年冬天我就回了北京 第二年春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所里留我有点事儿 我就晚走了几天 后面其他同志去挖的 他们去的时候只挖到一窝里有4个天麻 最大的天麻有200多克 也许是上天跟他开了一次巨大的玩笑,虽然试验成功了,他却要在相隔六年之后才能看到结果。 他们把这四个天麻泡了标本 在标本瓶里装着 我一直到1972年偶尔看到4个标本瓶里装着的天麻 一问才知道是那时候种的天麻 因为原来种的时候是我亲手栽的 我知道怎么栽的 所以才总结出来用野生菌材伴栽天麻然后发展成人工培养菌材伴天麻这样的过程。 1972年,徐锦堂再次奔赴汉中展开天麻研究,并于1973年试验成功一种方法简单、农民易学、又省工稳产的天麻栽培方法 “天麻无性繁殖固定菌床法”。后来这一栽培方法在陕西汉中地区推广后,汉中地区人工栽培的天麻在1980年前后基本满足国内的需要。 1977年,在推广的过程中,徐锦堂敏锐地发现,由于多代无性繁殖,天麻出现了退化,产量大幅降低,他又开始探索天麻的有性繁殖。最初有好多次播种试验都是播了死,死了播,一直没有成功。究竟怎样才能让天麻的种子萌发呢?
天麻种子成熟以后 飞出来可能飞到什么地方 比如飞到树林的树叶上 飞到苞谷秆上 飞到稻草上 飞到什么杂草上 我把这些东西都收集来 分成不同的处理来播天麻种子 最后只有在树叶上播的发芽了 1978年,徐锦堂又把一项重大发明奉献给产区人民——“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天麻有性繁殖解决了天麻的退化问题,实现了天麻大面积稳产高产。这一成果,被中华医学会等单位评为建国35年来20项重大医药科研成果中的一项。九十年代末,陕西汉中地区的略阳县引进全套的天麻共生菌种生产技术,大力推广天麻人工种植,成为全国重要的天麻主产区。 采访 勉县产区受益的的老百姓自发地为徐锦堂竖起了一座雕像。 徐锦堂的研究却没有就此止步。 虽然试验成功树叶菌床法了 我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秋天树叶没有落之前从树上采的树叶 把它做成树叶菌床把它播进去天麻种子不发芽 而且我把树林里边搂的树叶子高压灭菌以后播上种子也不发芽 而且我发现 没有蜜环菌的地方 天麻种子也能发芽 所以证明天麻种子发芽跟蜜环菌没有关系 而树上采的树叶不能让天麻发芽 这就引起我注意了 我就怀疑树叶落到土壤里一定感染土壤里面的什么菌了 1988年,徐锦堂和他的研究生培养出天麻种子萌发菌的子实体,经鉴定确认为口蘑科小菇属的紫萁小菇,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由此徐锦堂提出了天麻生活史需要依靠双菌共生才能完成的理论观点,完全揭开了“天生之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不仅对天麻的人工种植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对世界兰科植物研究的一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