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机场的临空经济区命题

 千秋志 2014-04-19

  2012年12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北京新机场建设,并计划于今年开工。围绕北京新机场,北京、河北两个新机场周边省市,甚至曾经传闻要争夺北京新机场的天津,都已经开始瞄准临空经济区规划。

  北京新机场并不是特例,伴随临空经济概念在过去几年间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围绕机场这块地方可以做很多文章。于是,在昆明长水、南昌新机场等诸多新机场以及老机场改扩建工程中,都给予临空经济区建设高度重视。在新近召开的各地“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纷纷结合自身工作,提出临空经济区的提案议案。

  然而,临空经济区从规划到落实,并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在各地都想分得这杯羹的情况下,怎样能从竞争中取胜,是每一个中意临空经济者都要回答的问题。更为特别的是,国内目前尚没有一座城市已经有了完备的临空经济区的概念。但显然,先出手的胜算无疑会更大。

  新机场热,临空经济区更热

  “北京应以新机场建设为核心,尽早推动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带动北京南城和全市的经济发展。”1月21日,在国务院通过北京新机场建设的消息发布还不足一个月的北京“两会”上,新机场成为热门话题,来自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连玉明委员,在提案中更是直提新机场的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

  在他看来,新机场初期建设预计将达到每年45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将成为带动北京南部区域,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乃至首都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引擎。他为此建言,北京应该抓住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这一契机,将部分行政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和大学搬迁到新机场周边地区,并完善商业、会展、宾馆等配套设施。

  而在更早时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就介绍,在未来3年城南行动计划中,将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超前谋划临空经济区。相关报告将新机场规划建设定义为促进北京城南地区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源,促进城南地区向承担首都对外交往高层次功能转变的历史机遇。

  北京新机场落户的大兴区,在2012年5月举办了为期4天的临空经济专题研讨班,邀请专家讲解发展临空经济,培育大兴经济新增长级等课程。

  如果说北京对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规划目前是以政府为主导,北京新机场紧邻的河北省采取的则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去年11月26日,在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的见证下,河北省固安县政府与东航旗下的中联航、华夏幸福基业3方签署了《关于共同在河北省推进北京新机场国际临空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华夏幸福基业是一家定位于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和城镇开发建设的上市企业,与河北省固安县在开发区建设方面早有合作。此次其把目标瞄准北京新机场,将与未来以北京新机场为基地运营的中联航联手,打造北京新机场的又一临空经济区。

  京冀两地看重的北京新机场对周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民航业发展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就明确提出在大力推动航空经济发展方面,要通过民航业科学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航空经济示范区试点,加快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临空产业集聚区。

  机场迁建、改扩建时的新焦点

  关注临空经济区的不仅限于新机场。由于机场建设与发展需要较多土地,并对周边建筑物有限高的要求,因而机场大部分建设在距离城市中心区有一定距离的郊区,而当城市发展到机场周边时,迁建机场就会被提上议程,早前的广州老白云机场、新近的昆明巫家坝机场等就此搬迁。包括迁建、改扩建机场在内的重大工程,也成为各地发展临空经济的新抓手。

  1月19日,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津渡在听取天津机场的相关汇报时就表示,在天津市“一区三港”物流发展战略中,“一区”指武清区,“三港”指空港、海港、陆路港,空港将作为物流发展重点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一区三港”的发展建设与机场发展建设和航空机队发展密切相关。他指出,鉴于首都机场运输生产趋于饱和的状态,今年将出现客货分流的现象。天津机场要对客货流的分流走向、数量等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全力做好承接分流的准备。他要求天津机场就物流园区建设和所需资金、政策支持等相关问题,提交具体细化方案。天津市相关部门将于近日进行专题研究。

  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昆明长水机场,虽然距离昆明市区较远,也把目光投放到临空经济区建设上。云南省政协委员普慧艳在日前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建议,今年筹划举办“2013中国—东盟南亚支线航空博览会”,在取得经验后,再将活动办成定期的“中国昆明国际航空博览会”,搭建起一个高效的资讯交流和经贸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支线航空制造商、运营商、服务商和临空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投资者聚集云南,共同推动云南的临空经济发展。她还建议,在博览会期间,可通过举办旅游度假和临空产业招商引资活动,让客商对投资环境和投资前景有更深的了解。

  尽管临空经济通常被定义为,是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依托大型机场(特别是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其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有直接服务及依托于航空运输业的相关产业和具有明显航空枢纽指向性的有关产业组成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体系。但国内一些年旅客吞吐量尚未达到1000万人次的机场,也已经把临空经济规划纳入到自身发展的议事日程中。

  记者了解到,民建江西省委去年就在江西省政协会议上递交提案,建议尽快出台《昌北临空经济园区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打造南昌昌北临空经济园区。让江西感到发展临空经济必要性的,一方面是其周边的湖北、湖南、安徽3省均已围绕各自省会着手打造临空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是南昌自身具有发展临空经济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依托临空经济可以将江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中部省份关注临空经济的同时,西部省份也意识到临空经济概念中孕育的机遇。青海省2011年就开工建设规划总面积达33.74平方公里的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作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延伸的重要载体。在甘肃,第5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就在兰州中川机场周边。今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兰州新区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单独成章,作为该省8项重点工作中的重要一项,提出要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其中包括,按照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园区规划,以承接产业转移和老城区企业“出城入园”为契机,全面推进国务院批复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在园区内形成“产品相互关联、技术相互协作、设施相互共享”的循环发展格局。

  发展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长期关注航空物流园区等临空经济业态发展的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田建文指出,从发展过程看,临空经济必然要经过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最终包含航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她指出,在临空经济的形成期,主要是围绕机场本身发展,在成长期逐渐将临空产业各类要素集聚,最终的成熟期则要有知识创新的空间。

  尽管由于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产品形态及产业组织结构的飞速变化,将有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向机场周边聚集,空港产业园区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目前国内提出临空经济的众多城市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临空经济的规划有较大的同质化现象。

  即便是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临空经济区,也还面临一些问题。依托首都机场发展临空经济的北京市顺义区区长王刚在日前北京“两会”分团审议时就表示,虽然北京提出了临空经济区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政策和规划,对入驻企业有什么优惠政策,也没有具体明细。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临空经济理念被决策者所接受和认同。以中联航和华夏幸福基业签订的临空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为例,其专门提及要积极推动中联航和东航的航空制造产业、物流产业项目落户该临空经济区。由于东航已经提出由航空货运承运人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未来该临空经济区至少将在航空物流建设上获得较大支撑。云南省政协委员普慧艳也表示,他们在发展临空经济时,可以不向其他航空产业园那样以航空制造为主,而是打造昆明航空创意产业园区,在航空产业创意园区内引入民用航空培训、航空托管与运营、航空科技创意产业、航空会议展览、飞行表演、航空体育观光等项目。这个创意园区还将承担起为临空经济培养人才,引进和鼓励发展以技术开发、科普教育、艺术创作、影视媒体、咨询策划等与航空产业相关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园区,在条件成熟时可建设大型航空科技文化主题公园。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的枢纽机场、大型机场就会在旅客吞吐量不断突破新高的同时,因为自身所在的临空经济区的特色而闻名于世,就像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鲜花、孟菲斯机场的货运一样。

  ■延伸阅读

  广西计划今年启动

  航空城项目

  打造临空经济区

  本报讯 在此前举办的第4届中国临空经济论坛上,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总经理唐琮沅提出,2013年,南宁将启动中国—东盟南宁空港经济区和航空城项目,使临空经济区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增长极。

  据悉,中国—东盟南宁空港经济区规划面积为180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大力发展具有临空指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形成临空经济区的产业集群,推进产程融合,建设城市临空新区,把南宁临空经济区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的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南宁高端产业聚集区和空港新城,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北部湾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按照面向东盟门户枢纽机场的标准扩建南宁机场,按照国家重要旅游机场的要求扩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建成河池机场,扩建和迁建区域内现有的支线机场,完善机场布局,开工建设新机场工程,基本形成以南宁、桂林机场为中心的辐射网络结构。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物流、航空制造和临空高新技术四大航空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农业、旅游休闲、商贸服务、教育培训等四大临空衍生产业,打造临空产业集群,建设重大产业基地,培育形成“4+4”的空港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

  青岛新机场选址

  或尘埃落定

  胶州建“空港新城”

  1月22日,山东省青岛红岛经济新区管委会公布了《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立M8号线连接火车北站与新机场,在高新区经岙东路—上马中心向西至胶州和新机场”。专业人士分析,这标志着众人关注的青岛市新机场选址有了确切消息,即青岛新机场将落户山东胶州。而围绕胶东国际机场,青岛将规划建设“空港新城”。

  有媒体报道,近日,青岛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局局长王亚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3年,青岛将完成胶东国际机场开工的前期工作。

  据悉,青岛新机场最终选址胶东,周边将规划“空港新城”,主要发展临空经济,建设成现代物流中心、飞机维修中心和高端人才生活中心,发展国际航展中心,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成为发展蓝色高端经济的重要载体,努力建成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动力中心。新机场的落地,将给胶州及周边区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