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富不仁”与“为仁不富”之辩

 songsgt 2014-04-20
为富不仁”与
“为仁不富”之辩
洪泉寿
                                 2014.4.4人民法院报

    “为富是否仁”与“为仁是否富”这两种观点自古争论不休,没有统一的结论。

    孟子在《滕文公上》有载:“阳虎曰:‘为富不仁矣!’”清陈忱《水浒后传》亦载:“自古道:‘为富不仁。’”而其本意俱为,人富则不行仁义。但究其根源,也不过有四:其一,富财多获于“贪”。以唐邵谒《春日有感》“但言贫者挫,不言富者贪”及元张国宾《合汗衫》中“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可为证,贪乃富者本性,是富之来源。其二,富人多行不义。《左传·定公十三年》有载“富而不骄者鲜”,并且富人间比奢斗阔,炫耀、挥霍钱财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三,富者骄奢淫逸多。王符的“富贵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及老子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俱可明晰富贵、骄奢联系之必然。其四,富贵不如贫者之履道,也即富者面对国计民生中的艰难困苦,无动于衷,仍继续巧取豪夺,趁火打劫,甚者包揽词讼,扰乱司法程序……上述种种,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为富不仁”这种观点的辩论由来已久。

    而在认定“为富不仁”的同时,人们亦推崇“为仁不富”。这可以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仁义礼乐”的推崇,并逐渐演变为仁者行自然之道观之。孔子有曰“君子无好生而害仁,有杀生求仁也”、“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亦曰“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荀子则道“仁,人心也”。以此渲染慎独的仁义观。

    “为富不仁”与“为仁不富”这两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笔者对此不想“一锤子”确定。但是,在对其进行区分之前,我们应当对“仁”、“富”来一次合理的界定。笔者认为,“仁”,人性也,其广义乃广施善行,救世之苦难,其狭义则为自修其身,求天合之乐;而“富”,其本不以财富积之多少,其分则“物意一统”。虽二者“表里不合”,但“仁”、“富”并非相对,即“为富则不仁”、“为仁则不富”,其二者皆可同一体,即为内外合一。因而,我们应当承认,为富而不仁的人是存在的。但是,在富人中,也并非俱为“坏蛋”。而且为仁者虽在物质财富上不是富甲一方,但是其精神是富有的,而这一点甚堪超越财富的拥有。然而,为何人们如此执着“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人”的病态仇“富”——物

    从人性来说,食、色,性也,因此财富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由于自然、社会财富有限性及人对财富欲望的无限性,必然引致人与人之间、社会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对财富的机会选择。不过,这些财富最终只能归于一部分人,并且会逐渐实现“犹太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然而这种机会的争夺结果也并非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其中必有一部分人对别人更富有产生艳羡或嫉妒,还有一部分人则“善意”期盼富者分一杯羹,其动机背后不过是彰显对“物”的病态追逐。

    第二,“人”的病态善“仁”——独穷

    仁,人心也,也就是说仁义乃自然于人之本性。但是,这种本性并不只是源于其行为的“为人”、“安人”、“助人”,而在心尚仁而修身行为。而实际上,人们恰恰过分崇尚仁,并以之架构于物上,曰:物尽其仁——独穷,但是它只是无争、无欲、无求,非实求仁。笔者以为,人者行仁,并非其本意,乃社会欲其所以为;其行仁,守物,只要无失其本——获物行仁二者兼得,则无可责备。所以说,真正认识仁者是不会一味求仁的。

    总而言之,我们并不能僵化地看待“为富不仁”与“为仁不富”这两种观点,而应辩证地区分“仁”与“富”的内涵,并对两者的相关性加以辨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构“为富并非不仁”与“为仁并非不富”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人民法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