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话美德 1 ——“仁”“义”“礼”“智”“信”

 夜风2008 2014-04-20

溪流瀑布系列日志背景边框-11 - 山间溪流 -     山间溪流的休闲屋
 
 
方寸话美德 1
 ——“仁”“义”“礼”“智”“信”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本义是两个人亲近友爱。

从说文解字来讲,仁是由“人”+“二”构成的,可以理解为二人相处之道。那么二人相处遵循的“道”是什么?

在易经里面,“一”代表道,“二”暨由两条大道组成,暨天道与地道。人必须在我们生命的道路上,不断的遵循天道地道这些自然大道来立于世,如此才能修成“仁”。如若更精进一步,当我们的修炼达到一定境界,那么人就立于天地之间,成顶天立地真丈夫,

 

 

第 <wbr>163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1 <wbr>——“仁”

                     

                   中国人民邮政 J162《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

第 <wbr>163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1 <wbr>——“仁”


                              中国邮政发行的《古代思想家—孔子》

第 <wbr>163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1 <wbr>——“仁”


                              台湾地区邮政《名人肖像邮票·孔子》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仁”的思想,是我们伟大的先贤孔子最早提出的,也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北京市平谷区城区东部的北门街,原称“仁义胡同”。关于这个胡同的来源,和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有关。
  相传明代时,金尚书、倪尚书两家相邻,只一墙相隔。一次院墙倒塌重修时,两家家人因墙基发生争执,倪家说金家多占墙基,金家说倪家多占墙基。两家分别给在外做官的老爷写信,要他们出面干预。时间不长,两家分别接到回信,信的内容都是:“百里捎书为堵墙,让出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见到信后,两家人十分惭愧,主动找到对方道歉,在修墙时分别让出一墙的墙基,形成一条约五尺宽的胡同,百姓管这条胡同叫“仁义胡同”。

关于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有很多说法,比如安徽桐城、山东青州都有类似的仁义胡同的传说,《北京胡同志》中记载了平谷的仁义胡同,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第 <wbr>163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1 <wbr>——“仁”

 

                      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二)》陶渊明

    古语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一首《移居》诗中写道: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他选择移居南村,是因为他看中了这里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这些人朝夕相处,“素心人”是指内心纯净、朴素之人,也就是充满仁爱之心。陶渊明每日躬耕陇亩、赋诗言志,安于贫、乐于道,也正是这样的人。

诗中还记述了他在南村与邻居的友好关系:“邻曲时来往,抗言谈往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常与邻居们一起探讨诗文与人生,大家直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赏,有了疑难不解的问题互相切磋分析。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的邻里关系,使彼此之间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获益匪浅。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亲近,互相友善,互相帮助,互相关爱。

    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懂得仁,知道爱!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需要的,道义,也是我所需要的。当这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我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坚守我所追求的道义!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先贤孟子的主张。

,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的内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 <wbr>164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2 <wbr>——“义”


                             中国邮政发行的《古代思想家——孟子》

 

第 <wbr>164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2 <wbr>——“义”


                            台湾地区邮政发行的《名人肖像邮票·孟子》

 

第 <wbr>164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2 <wbr>——“义”


                                             
澳门邮政发行的《道德与伦理价值观》   孟子

 

义,古时繁体字为“義”。它是一个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而仪仗是高举的旗帜;“羊”表祭祀用的祭品。合起来的意思是: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文天祥,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宋末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从小敬仰忠臣义士,立志刻苦读书。宋理宗宝祐四年,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当时元兵南侵,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

文天祥以忠义刚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一千古绝唱,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不仅仅是这一千古名句,更是文天祥为了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义”的壮举!

 

第 <wbr>164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2 <wbr>——“义”


                          台湾地区邮政发行的《名人肖像邮票—文天祥》
 

     今天,我们又有多少人在利益和诱惑面前,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准则,失去了道德,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的标准!又有多少人在利益和诱惑面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让我们记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也就是说,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一个思想内涵深刻的概念,同时它也影响着中国人性格的塑造与形成。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自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所以,礼之精要出于内心,而非只是表面而已。

    礼,有大小之分。大的则指一切典章制度,还有高于一切典章制度的伦常。小的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礼节、礼貌等等。

    礼的形成,要追溯到我国古代西周时期,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周公。

 

第 <wbr>165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3 <wbr>——“礼”


                          台湾邮政发行的《先圣先贤图像邮票》  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思想的先驱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周公为了巩固周朝政权,“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都讲究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我们的祖先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子避席”,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第 <wbr>165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3 <wbr>——“礼”


                            台湾邮政发行的《二十四孝图》   曾子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在今天,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有“礼”呢?

    1、“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3、“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在今天的文明社会,我们应该知礼、懂礼、守礼。这样,才不愧于“礼仪之邦”的炎黄子孙!

 

,本意指人们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认识或能力。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告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有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即所说的“智”。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在古代诸多圣贤先达中,智者首推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著有《道德经》一书,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第 <wbr>166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4 <wbr>——“智”



                        中国邮政发行的《古代思想家——老子》

 

第 <wbr>166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4 <wbr>——“智”



                       台湾邮政发行的《人物图》  老子骑牛图

 

第 <wbr>166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4 <wbr>——“智”



                     澳门邮政发行的《道德与伦理价值观》   老子

 

老子的智慧首先表现为“无为而治”。无为,绝不是讲不做事,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正如不争是为了更好的去争一样。要求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但又决不能消极的听从自然,要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情况下行动,才能在花费力气较少、遇到挫折较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

      老子的智慧又表现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我炫耀,所以目光明亮;不自以为是,所以声名显赫;不自吹自擂,所以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所以飞黄腾达。正是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老子的智慧还表现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解决困难,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成就大事,从细小的地方开始;遇到世间最困难的事,先从较容易下手之处着手;对于天下大事,则先从小地方开始着手。

      对一切洞察微末,驾轻就熟,老子堪称“智圣”!

 

在中国的老百姓心目中,诸葛亮已成为“智”的化身。他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文韬武略,犹如神助。其智慧之高超卓越,实为世间罕见。

 

第 <wbr>166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4 <wbr>——“智”



                         台湾邮政发行的《三国演义》邮票小全张

                       (边纸上人物为诸葛亮)

 

第 <wbr>166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4 <wbr>——“智”



         罗马尼亚发行的《第九届罗中集邮展览·成都》邮资信封“诸葛亮塑像”

 

诸葛亮之机智, 一如“空城计”,在危急时刻,竟以一琴之力,吓退敌人十五万大军,此谓斗智斗勇,机智过人。   

诸葛亮之睿智,一如“三顾茅庐”,虽身居村野,却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纵横时空,作出惊世《隆中对》,为刘备日后谋取三分天下设计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其过人睿智,令人刮目!

诸葛亮之才智,一如“八卦阵图”,在春秋时期前人所研制的八阵基础之上,又有所突破与创新,是八阵的集大成者,达到中国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

诸葛亮之大智,一如 “火烧赤壁”,对战局成竹在胸,立军令状,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曹营。这样成功的对敌策略,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诸葛亮之理智,一如“挥泪斩马谡”,虽也像常人一样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但处事待人决不凭个人意气,感情用事,而是以理服人,严肃法纪。他的理智之举,为世人表率。

诸葛亮之明智,一如“白帝城托孤”,明事理,守大义;不乘人之危,不畏艰险、鞠躬尽瘁;忠贞无二、以死相报。

在“智”的速度、深度、涵度、广度、尺度、明度、力度等方面达到极致,诸葛亮堪称“智神”!

 

古希腊著名的盲诗人说:“智,就是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

 

《说文》中解释:“信,诚也。”

    ,从人从言。意思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识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与“信”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虚伪欺诈,不守信用,不负责任。如果一个社会缺失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这个社会就将是个丑恶而可怕的社会。

  

诚实守信,在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的历史传统。泱泱中华的几千年历史上,时时都在传诵着许多诚实守信的动人故事。

范仲淹,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脍炙人口。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彰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

 

第 <wbr>167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5 <wbr>——“信”


                           台湾邮政发行的《范仲淹千年诞辰纪念》


 

第 <wbr>167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5 <wbr>——“信”


                   台湾邮政发行的《范仲淹千年诞辰纪念》邮折

    在生活当中,范仲淹也堪称诚信的君子。“封金不贪”的故事更是成为千古佳话。

范仲淹青年时在睢阳读书,认识了一位姓李的术士。一天,那个术士得了重病,请人找来范仲淹说:“我这里有一个炼金秘方,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点金术给他。现在我把这秘方交托给你。”术士把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交给范仲淹,就病故了。几年后,范仲淹做了官,他找到那个术士的儿子,对他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奇的点金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如今你已长大,应当把这个东西还给你。”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那个密封的记号还保存完好,从来就没有被打开过。

 

陶行知,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民主革命家。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得到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去世后,举世哀悼,香港、新加坡和纽约各界,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国内悼念活动也此起彼伏,持续数月之久。美国学者傅理曼则说:“ 陶博士是我们这个紊乱霸道的世界,经过多年所产生的少许文化人物之一”……

 

第 <wbr>167 <wbr>篇:方寸话美德 <wbr>5 <wbr>——“信”


                            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陶行知诞生一百周年》

 

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一生办学,从未谋私利。他的儿子陶晓光,曾想进成都无线电制造厂工作,但苦于没有正规学历证书,就背着父亲向副校长索取了一张“晓庄师范”的毕业文凭。陶行知得知后,马上叫儿子把文凭邮寄回来,并寄信给儿子,说:“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实事求是。不欺人,不欺世,不欺骗自己。一句普普通通的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诚信是一种品格,一种操守,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涵养。讲诚信,就必须“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  

如果我们今天的人,都能禁绝虚伪,根除欺诈,提倡诚信无欺,断不至于会发生毒大米、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断不至于会发生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

倘若如此,国家之幸,百姓之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