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蒸霞蔚

 神天马腾空 2014-04-20

  

     云蒸霞蔚——随笔昆明老街道之青云街
上世纪70年代的青云街

 

    比较详细的知晓青云街,是文革初期。那时云南大学等高等院校是“中心”,在城南读书的我们先是跑到里面看大字报,后来是参加大学生“红卫兵”组织活动,每次来去都要经过青云街。那时去青云街,间或会乘坐1路公交车,1937年到现在,它一直从青云街上通过,也许,这是昆明城最早开通、路线基本没有改变、历史最悠久的无论走路还是坐车都可以看到那时的青云街依然保留着旧时昆明街道的青石条路面,整条街商铺不少。可是,每次经过很少顾及,却会想到解放前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爱国民主运动,哪一盏路灯下可能有过某热血青年的呐喊,那一座小楼上可能有过进步人士的聚会,甚至风来时会感到是1.21”运动游行队伍所卷起依稀中会幻觉反动派在学院坡头暗杀李公朴的枪声……

     世纪80年代,我家搬到了北门街62号,这条街与青云街平行相邻,连接两条街并且直达翠湖的,是10来条如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巷:四方井巷、竹安巷、希文巷、杨枧巷、丁字坡、老马地巷、蔡家巷双眼井巷裴家巷、堆巷、北仓坡等,它们,与街道大动脉息息相关。因为北门街达官贵人居多,因此房子修得富丽豪华;青云街住的是街坊平民,各家或红或绿的两层木楼房相差无几,只是在如希文巷一带可以看到少许深宅大院临街铺面经营的项目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裁缝到土杂,从饭馆到烟酒,涉及衣食住行的的方方面面。靠西面与丁字坡和云大校门相连处,则集中了好几家茶室,清一色的盖碗茶,偶尔可见评书艺人在里面讲《七侠五义》、《说岳全传》之类。到晚上,青云街上的老师学生会突然多起来成了校园的扩堂的延伸生的同桌品茗,谈古论今使街道文化气氛增添了许多

     其实,因了附近有数所大学的存在,老街一直是老昆明抑或滇地的思想集散地,若干先贤雅士风流人物这里尽情释放着灿烂的文化光彩。抗战时西南联大的沈从文等就在街上编辑过刊物,云大的者才俊刘叔雅、方国瑜、姜亮夫、汤鹤逸、叶德钧、江逢僧、江应樑等教授青云街的“熟过客”。茶室里传经布或与百姓街谈巷议,思想的闪电和文化传承不小心就被留在了老街的某个角落某幢小楼而难以消失。后来文联搬到青云街一带后,那些声名显赫的作家诗人画家作曲家的来去匆匆又给青云街平添了些荣耀,走在街上,不经意就会与著名大家擦肩而过,每每此刻我会联想,当越来越多的文人智者都汇合在一起的时候,那文化的气场该是多么巨大啊

     后来才发现我的感觉没错。不是吗?青云街东头是巍峨的五华山,西头是云南最早最高最老的学府,莘莘学子与达官贵人,就这样远在天边,近在咫尺。五华山上曾经高踞其上的衙门,气吞万里的金銮,乃至后来一直的省府所在地,多么像是面激励人们走向仕途的旗幡啊云南大学“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精神以及不断涌出的人才潮流,就这样被青云街这条通道输送到五华山,输送到四面八方“惟有读书高”,青云托龙翔,青云街文化言而喻!
  据说,云大之地块明清两均为贡院秀才每天早上走进大门,攀上学堂所在的高地时无不为寒窗苦读艰辛感叹不已不过,一旦望见东方那云蒸霞蔚的壮景,便会精神抖擞地吟诵起心中的诗篇:紫气东来映征程,青云直上跃龙门……
  

 

      :青云街在翠湖东北面,南圆通街,西北翠湖北路,长436米。明、清时曾名祝国街(因今翠湖小学内祝国得名)、贡院(因云南大学校内明永乐年间设有乡试试场贡院而得名)。明、清时中段有座龙门桥,考生此街入“龙门”再进入贡院考试场,考试及第为举人后方能赴京应试,故取“沿此可青云直上之意称青云街,1938年前后统名现名。

 

云蒸霞蔚——随笔昆明老街道之青云街

               上世纪80年代的青云街

云蒸霞蔚——随笔昆明老街道之青云街

那时候,白天的青云街也很寂静。

 云蒸霞蔚——随笔昆明老街道之青云街

1路公共汽车是青云街最老的“过客”

云蒸霞蔚——随笔昆明老街道之青云街

                    老街特征:清一色的房屋

云蒸霞蔚——随笔昆明老街道之青云街

                现在的青云街几乎成为“俊园”一条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