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亨达利”,昆明人知道的并不多,在大多数人买不起手表的时代,任凭它怎样的兴旺发达,百姓的腰包是不会随便往那里开口的。而到有钱的时候,许多人已经以不戴手表为时尚,况且报时工具到处都是,几乎全民普及的手机就很方便很时髦,何必非要给自己手上戴只表?这大概就是如“亨达利”这类的商店,为什么不像包子铺、过桥米线馆等店铺那样经常门庭若市的缘故。
不过,生活还是难以离开钟表。“亨达利”开始被普通大众所认识,是因为钟在家庭中的普遍使用。我家里曾经有一面挂钟,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从光华街上的“亨达利”买的,年龄比我还大。可惜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当废品卖掉了。我与“亨达利”有过3次不解之缘,一是文革期间花60元购买了一只“春城牌”,那是我历史上首次戴表;八十年代凭票以120元买了块“上海牌”;后来还买过一只“西铁城”挂钟。
时过境迁,钟表的概念已经超过了它的本来。从对钟表的态度,不难测验现代人的消费心理。戴什么样的手表,似乎已经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贵贱连在了一起。而我更喜欢的,则是那些品种繁多、花钱便宜、操作简单的电子表或者石英表,至少,它的报时非常准确。
偶尔,我也会到位于正义坊旁的“亨达利”转转,因为里面总不断有标志世界潮流的钟表新品,当看到那些用黄金制造的手表上甚至镶嵌了钻石,当标示告诉我其价值数十万人民币,我的眼前便会跳出一个惊叹号:时间果然是金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