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其子实体洁白,个体大,每只鲜菇平均重150克左右,个别的可达1850克。其菌盖肉厚,质地细腻、脆嫩,口味鲜美,味如鲍鱼,久煮不松散,保持其独特风味。 一、栽培技术
备料---培养料配制---装袋---常压灭菌---接种---菌丝体培养---出菇管理---采收 三) 栽培料配方 2、配制与发酵处理。选择无霉变的玉米芯,粉碎成蚕豆粒大小,按配方称取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充分混合,加水拌匀,含水量为65%,即用手握培养料,中度用力时指缝见水但不滴下为宜。物料充分吸水后,将配好的料堆成高1~1.2m、宽1.5m、长度不限的料堆,用直径5cm左右的木棒打通气孔,孔距为40cm,深至堆底。然后用塑料以及草帘等遮盖物将物料盖严,当堆内中心料温达到60~70℃时进行翻堆。复堆后继续发酵,待料温升到60~70℃时进行第2次翻堆,共翻3~4次。当物料呈棕褐色、质地松软而有弹性、有特殊香味时,说明料已充分发酵,最后补足水分到65%,即可装袋。)
白令菇 2002-8-19 09:26:42
{拌料与装袋 (一)拌料。先将1000公斤培养料掺和均匀,花生糠要围在料的四周,这样拌料时可使水不外溢。然后,将所需药剂、营养剂等一次性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用小型水泵向料中冲泼,随即用铁锹或铲斗将培养料放入拌料机中拌匀,拌后堆闷发酵即可。装袋前进行调料,保持pH值在8~9。(二)发酵。在前期栽培的,由于温度高,培养料要进行发酵;在后期栽培的,为赶时栽培,可不进行发酵直接栽培,在培养料中加入0.2%的抑菌剂,然后在夜间堆闷12个小时,让料吃透水且多余水份自然沥掉方可开始装袋。(三)装袋。采用装袋机进行装袋,一组3~4人,袋宁紧勿松。有个别损坏的菌袋应及时用胶带贴住并缠绕一周。装完袋后就地铺砖,将菌袋堆成下宽上窄的梯形垛,中间要留有空隙,以利蒸汽穿透,最后用塑料薄膜将垛盖好,四周用砖压紧。} (五) 灭菌和冷却 {灭菌与接种 灭菌时可采用常压土蒸锅,有条件的可采用常压卧式蒸汽锅炉,也可因陋就简用柴油桶焊接成蒸汽发生器。点火后应大火猛攻,4小时内温度升至90℃时,将塑料薄膜的一角掀开,让蒸汽缓缓放出,注意不要放得太快,以气包能够上鼓为准。待到气包上鼓、放上几块砖而砖不下陷时开始计时,发酵过的培养料灭菌12~15小时,未经过发酵但加抑菌剂的培养料灭菌8~10小时。灭菌时间根据料的多少灵活掌握。灭菌期间要根据水位计中水的多少及时从预热箱中向锅炉内加开水,要做到勤加少加,加水的同时要大火猛攻。菌袋灭菌结束后在夜间闷12个小时,然后倒垛放入冷却室降温。在前期栽培的,接种要用接种箱,在后期栽培的,接种可用接种室或接种帐。接种前用气雾消毒盒消毒,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手,以刚上色为准。也可用消毒大王及金星消毒液等药剂消毒。每瓶菌种可接10~15袋,温度适宜时接种,18~25天即可长满菌袋,在后期栽培的,接种后45天可长满菌袋。} (八) 后熟管理 出菇。出菇前要及时将菌袋归垛,。要让子实体边长边挽口,不能像其他菇类那样一次性挽口或割掉袋口,否则很难出菇。出菇期尽量少喷水,环境偏干些、温度低些,白灵菇才可长得又厚又大。} (九) 出菇管理 (4、出菇管理 栽培方式可以室内架层立放培养,也可在野外荫棚露地立放罩膜培养。野外生态条件好,对长菇有利,菌袋移入出菇棚(房)后,应去掉套环及棉塞,打开袋口。温度控制10~23℃,培养7天左右出现原基并分化为幼蕾。当菇柄长至2厘米时,应加入喷水量,加强通风换气前期空间喷雾保持80%相对湿度即可。后期宜掌握85%─90%相对湿度较适。长菇期宜“二阳八阴”为好。防强光照射。] 。菌盖长至2厘米时,加大喷水量,加强通气。前期空间喷雾保持80%相对湿度即可,后期控制光线,在微弱光照下菌柄较长、菌盖较小。也可以开袋口后,用经过消毒处理的菜园土在袋内覆土2-3厘米。 十一)贮藏保鲜 白灵菇采后3~6天,菇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散失,菌褶变褐,风味变劣,商品价值大大下降。故延长产品的保鲜时间,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1、适宜条件:白灵菌贮藏的适宜温度为―0.5℃~0.5℃。温度过高会促进菇体内各种生理作用的进行,加快色变或衰老,也有利于各种病原菌的活动,导致腐烂加重、加快。温度过低又会造成冷害或冻害。贮藏环境的空气湿度以95%~100%为宜,相对湿度低于90%即会出现失水褐变。低氧气或高二氧化碳浓度的环境有利于白灵菇的保鲜。 2、保鲜剂处理:采后及时用0.01%~0.02%的山梨酿钾、苯甲酸钠或0.1%~0.5%的焦亚硫酸钠漂洗5~6分钟。 4、预冷:将经过分级、修整、处理后的鲜菌放入塑料筐中,及时移入0℃~1℃的冷库中充分预冷,一般以15~20小时为宜。 5、包装、冷藏:将白灵菌用食品纸包装后,放入内衬聚氯乙烯(PVC)保鲜袋的塑料周转筐、泡沫箱或纸箱内并扎紧袋口,双层袋的贮藏效果好于单层袋,每箱以5~10千克为宜。在0℃左右的条件下,可贮藏50~60天,无开伞、发霉、褐变等现象出现,风味也无明显变化。 三、白灵菇覆土地栽注意的事项 白灵菇是一种产量比较低的食用菌品种,一般立体墙式栽培生物转化率可达30~40%,为了提高白灵菇的产量,可采取覆土地栽的模式,这种方法管理得当,产量很高。根据笔者的大量试验,白灵菇地栽生物转化率可达80~100%。但白灵菇地栽并不是简单的将菌袋埋入土下就可以,还有很多应注意的实际性问题。 1、应先催蕾再覆土。根据笔者调查,栽培户采取地栽模式时,一般是将菌袋直接覆土,这样做的缺点有三,一是若因为菌袋后熟不好,会造成出菇很慢;二是这样做极其容易造成畦面出菇不均匀,有的地方出菇很多,而有的地方却不出菇;三是产量很低。正确的做法是先将菌袋进行催蕾管理,此时应维持较强光线,温度维持在8~20℃范围,湿度应保持在85~95%,若湿度不够可在菌袋上覆盖地膜保湿,等到菌袋两头及中间有米粒状小白点出现,可进行覆土,这个过程一般维持15天左右。经过这样处理,白灵菇出菇整齐而且速度快,个体均匀美观。 2、菌袋中间必须用土塞紧,用水灌透,不留空隙。菌袋覆土时,菌袋中间要预留约5厘米以上空隙,用土将空隙填满,并用水灌透。这样做的好处是现蕾均匀,而且由于各个菌袋被土壤严密分隔开,可以防止感染杂菌的菌袋将杂菌传染给健康的菌袋,这一点在温度较高的时期更应注意。 3、温度高出菇时,通风必须良好,否则易造成因通气不良而形成的病害,引发菇体黄烂,后果严重。此时若湿度不够,可采取向畦中灌水及空气中喷雾的办法,一方面可增加菇棚湿度,另一方面还可降低菇棚温度。 4、覆土时,应将感染杂菌的料袋拣出,单独处理,不可鱼龙混杂,引起杂菌的蔓延。 5、菇体应及时疏蕾,不可任其生长,否则会造成菇片生长过密,互相挤压,严重影响白灵菇的商品性。 6、菌袋之上覆土不宜太厚,以略微盖住菌头为宜,否则会因土层太厚造成出菇困难,影响产量及品质。 白灵菇栽培新技术 2003-4-24 07:30:02
㈢ 栽培场所 栽培场所因地制宜,可利用专用菇房,也可利用普通民房稍加改造。地下室、人防地道也可用来栽培。栽培场所要求能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水源方便。菇房内可放置多层床架,增加摆放的菌袋数量,提高菇房单位面积的利用率。菇房周围环境要求洁净,不应有畜圈、厕所和垃圾堆,以免病虫的滋生、蔓延和为害。菇房使用前必须经杀虫灭菌处理。首先把菇房打扫干净,再用硫磺熏蒸,或用2%煤酚皂液喷洒杀菌处理,再喷洒0.5%的敌敌畏溶液杀虫处理,喷洒后闷一夜,即可使用。] {一、栽培原料及菇房的处理 栽培白灵菇所用菇房一般用蔬菜保护地设施,如日光温室、大棚等,种菇前最好能揭膜晒棚两周,料进棚前再用药剂熏蒸1次,一般房屋需整理粉刷后才可作为白灵菇出菇场所,进料前还要用药剂处理1次。} [栽培材料 许多农林副产品、下脚料均可用来栽培阿魏蘑,如棉籽壳、杂木屑、玉米芯、豆秸、阿魏根屑、甘蔗渣、稻草和野草等均可作为栽培的主要材料。这些材料均要新鲜,无霉烂。使用前需经日晒,稻草和野草要切成3—5厘米的段或经粉碎。辅助材料有麸皮、黄豆粉、红(白)糖、石膏粉、碳酸钙、过磷酸钙和酵母片等。] 1.室内瓶栽法 培养料配方为:棉壳78%,麦麸20%,石膏粉1%,糖1%,加水140%,pH自然。拌料后装瓶灭菌,每瓶原种可接种50—70瓶,在25℃下培养1.5—2个月,菌丝长满。然后移到床架上,去掉封口纸,在瓶口上盖一层报纸,每天在地面、空中喷水2—3次,使湿度提高到85~95%,并加强光照,每天开窗通风2次。经10—20天,原基分化,在15℃下继续培养10~15天即可采收。以菌盖逐渐平展,最后边沿变薄为采收适期,过老则菌柄发硬质差。 4 接种 白灵菇出菇管理三关键㈠把握“敞口”关 白灵菇发菌期必须紧紧把握“敞口”这一关键技术。具体方法是:菌袋在发菌室内经40-50天的培养,菌丝走到袋底后,即可搬入出菇房棚内上架,疏摆菌袋。1-2天后进行敞口培养。操作方法:短袋栽培的解开袋口,松开袋膜;长袋栽培的把穴口上的胶布撕掉,让袋内的菌丝体更好地接触空气,这一工序简称“敞口”。 敞口后继续培养10-20天。短袋的采用小耙伸进袋内,将原菌种块及周围3.5厘米范围的菌皮耙掉,有的产区把这一工序称为“搔菌”。但须注意的是其他部位不要搔动。然后用旧报纸覆盖袋口上面,并喷水纸面保湿。长袋的可把原穴口上的菌种块挖掉,这不仅增加菌丝透气,而且也是定位出菇的措施。同样袋面覆盖报纸,喷水纸面保湿。此种做法,菇农称为“练菌”。此阶段室内温度15-20℃为适,恒温培养;空间相对湿度75%-80%,时间掌握5-7天,让菌丝体继续在适温环境中“蓄精养锐”为出菇养壮母体。 ㈡把握“低温蹲菌变温催蕾”关 白灵菇菌袋经过敞口增氧培养后,必须紧紧把握“低温蹲菌,变温催蕾”这一关键技术。此期需要0-13℃的低温蹲菌和昼夜温差10℃以上,及300-800勒克斯散射光照的刺激,才能迫使菌丝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是白灵菇诱发原基催蕾与其他菇类不同的个性。此时菇房内要求温度0-13℃之间最为理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下。低温蹲菌8-12天。然后转入变温催蕾。具体做法:房栽的关闭门窗,棚栽的罩紧畦床薄膜,使房棚温度达18℃以上,晚上开门或揭膜,让冷空气袭击房棚内,这样日夜温差10℃以上,连续进行10-15天的温差刺激。并加大通风量,降低空间相对湿度,逼使菌丝倒伏,原基即可出现。诱基催蕾期能达到上述环境条件的要求时,一般10-15天,即可出现米粒大小的原基并逐渐发育膨大分化成菇蕾。 ㈢把握“科学管理”关 白灵菇由原基出现到子实体发育成熟,在适温环境条件下需12-15天。这阶段称为子实体生长期,在管理上要做到: 1、子实体发育期。为了确保养分集中长好优质菇,必须疏蕾控株,对丛生的采用选优去劣,短袋栽培一袋留一朵;选蕾控株的同时剪掉袋口薄膜,让菇体更好接触空间。长袋栽培的按原接种穴定位,每位保留一朵,多余的采掉。疏蕾后进入出菇管理,此时不盖报纸,菇棚保持13-18℃最为理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一般不直接喷水菇体上,气候干燥时可喷雾空间,或在地上泼水增湿。 房棚保持空气新鲜,光照度500勒克斯均可,以800勒克斯较理想,如果达到上述要求,可得肥厚、柄短小的优质菇体。 2、子实体成熟期。从接种到采收,一般需90-120天。短龄的60-70天。成熟期菇房温度控制在10℃以上,20℃以下其品质最优。子实体成熟期,空间相对温度保持85%左右即可,不宜过湿;同时加强通风透气,保持散光照,促进菇体肥厚,色泽洁白。 3、子实体采收期。白灵菇成熟时,菇盖平展,中间平肿或下凹不等。盖边外卷,盖边有光泽,菌褶清晰舒展,即可采收。白灵菇一般一次接种、长一次菇,生物转化率80%-120%,生产周期100-135天。也可以将采收后的短袋的翻一端,去掉薄膜,搔菌、注水;长袋的脱袋埋筒覆土,管理得法也可再长一次菇。白灵菇栽培技术
[2.1.1 斜面培养基 ①PDA 1000 ml+KH2PO4 lg,MgSO4 0.5 g;②PDA 1000 ml+蛋白胨2 g,酵母膏2 g,KH2PO4 1 g,MgSO4 0.5 g。 2.1.2 原种和栽培袋培养基 ①木屑38%,棉籽壳40%,麸皮15%,玉米粉5%,糖1%,石膏粉2%;②棉籽壳93%,玉米粉5%,石膏粉2%,尿素0.2%;③原种也可采用麦粒培养基。] 四、栽培技术 3、诱导出菇 接种后置于25℃,经1~1.5个月培养,菌丝可长满菌袋。再置于8~12℃培养,使之达到生理成熟出现原基,夜间以低温冷刺激,白天给散射光刺激以诱导出菇。 4、开袋适期与方法 掌握袋口处出现原基有黄豆大小时,才能去掉袋口的套环,原基分化菇蕾长至2 cm时,方可把袋口张开,也可把袋口脱下,让小菇蕾露出。此时空间相对湿度调控在85%~90%。这段时间关键是避免过早开袋。 五、栽培管理
大棚温室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 http://www. 2010-5-6 中国食品科技网 其栽培工艺为:选料 配制合成基质 装袋 灭菌 冷却 接种 菌丝培养 出菇管理 采收 成品加工保藏出售 主要栽培特点: 1.人工多因子合成栽培基质:主要采用工农业废弃物,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 2.短袋菌棒:采用17cm×33cm塑料袋制作菌棒(出菇棒). 3.双菌墙微渠补液覆土管理技术。 以上三个特点集中了该栽培技术的精髓。它采用了常规袋式养菌法,又创新了双菌墙微渠补液覆土管理技术。采用该技术除大大降低了发菌期的污染率,缩短菌棒菌丝生长期,保证菌棒成品率外,最关键的是比常规栽培技术提高了生物效率30%-50%,其生物效率达到70%以上,居国内外领先水平。采用该技术栽培白灵菇,每投入干料0.5公斤,可收获0.35公斤以上鲜菇,一亩温室年栽培2批次,共8万袋,每袋0.35公斤干料,大约产菇1.6-2万公斤鲜菇,按目前市售平均批价每公斤7.5元,可获利12-15万元,其利润相当可观。
白灵菇怎样管才能结好菇 2006-4-27 10:58:22 一、出菇时机与出菇前冷处理 白灵菇是一种中温(25℃~28℃)发菌、低温(8℃~13℃)出菇的菌类,但低温下能否出菇又与菌丝是否经过持续一段时间的低温(8℃~15℃)刺激有关,这种刺激是决定菌丝的生理状态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方面,春出菇与秋出菇不同,春出菇的菌袋已经经历低温刺激,所以在菌袋发满菌后即可开袋出菇;秋出菇的菌袋,发菌时气温高,到菌丝长满时气温虽已降至出菇适宜温度下,但缺乏低温阶段的刺激,常出现开袋后久不出菇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在日最高气温稳定在22℃以下时,于夜间加大菇房通风量,对菌丝进行持续20~25天的低温刺激后再出菇。 二、出菇管理 1.松口催蕾:将经低温处理的料袋微开袋口,两头出菇的菌袋还要沿袋长方向拉扯袋端,使塑料膜与料端面产生间隙,形成既通气又保湿利于菌丝扭结现蕾的小气候,此时菇棚加湿至80%~85%。注意,提早制作的出菇袋,因经历夏秋长时间高温,可能在菌袋周身形成一层麻脸状厚菌皮,遇到这种情况,开袋后需要用铁耙将菌皮划破乃至揭去,否则会出现畸形菇或不能正常出菇的情况。 2.撑口挽袋:时机把握在已形成的原基小米粒大小时开始,幼蕾长至黄豆粒大小时结束,袋口要渐次撑开挽起,这样一般每袋虽有多个原基,但仅发育快的一个成菇,其个体大且菌盖、菌柄比例正常,商品性状好,如果晚至菌柄已开始伸长生长时再挽袋,就会形成柄长帽小菌褶发育不良的畸形菇;如果在菌丝未扭结时开袋,原基就难以形成,造成出菇推迟或在料袋缝隙处成菇,不但难以管理还会产量低下。若已长成多个幼菇,可选择一个菇形正的留下,其余剪去。 3.温度控制:催蕾期必须处于8℃~15℃低温期,这样再经20~25天才在料端面形成稀疏的原基。否则,即使其它条件合适也不形成原基。菇体生长期间,棚温最高不要超过20℃,相对较低的温度还能使子实体洁白致密。 4.湿度控制:菇房湿度在松袋催蕾期应稍低,在80%~85%之间,这样袋内湿度就处在90%左右,一方面满足现蕾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致过高造成菌丝徒长和污染。撑开袋口后,湿度应保持在85%~90%以上,随着菇体的增大,湿度可降至80%左右,这样虽导致菌盖皱裂,但菇体含水量低耐贮性强。注意喷水时不要直接喷在子实体上,否则导致子实体黄变。 5.通风控制:保持空气新鲜即可。撑口挽袋时期更应注意,若通风不良再加上换袋过迟就会形成只长柄不长盖的畸形菇。 6.光照控制:白灵菇子实体形成阶段需要散射光。菇体发育阶段的光照需要一般随调温控制时的覆盖物揭盖或自通风口进来的散射光就能得到满足。 7.采收:白灵菇一般是先长菌柄,后长菌盖。判断白灵菇是否达到生理成熟的标志主要是看有无孢子开始弹射散落。白灵菇生理成熟的特征是具有正常菇体的朵形,菌盖舒展,边缘内卷而尚未完全展开展平。采收时,用手抓住菇柄旋转拧下,用锋利的小刀切去菇柄上的培养料即为成品。(省农科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氨基酸总量为10.6%,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特别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 白灵菇采后储藏保鲜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低温、高湿、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环境可抑制酶与微生物的活性,延缓呼吸作用与生化反应,从而可以有效地延长菇体的保鲜期。白灵菇储藏较适宜温度为-5℃至0.5℃。高于此温度范围会加速菇体内各种生理作用的进行,加快变色与衰老,也有利于各种病原菌活动,导致腐烂加重、加快。过低的温度又会使白灵菇产生冷害或冻害。相对湿度以95-100%为宜,相对湿度低于90%即会出现失水褐变。低氧与高二氧化碳对白灵菇储藏保鲜也十分有利。 一、选择优质品种,提高优质菇率 白灵菇的品种多样,不同品种的菇形、产量、出菇适温、抗性都有差异。市场上优质菇的价格是次菇价格的3~5倍。 阿魏蘑及其白色变种因寄生或腐生在草本药用植物阿魏的根茎上而得名,
由于白灵菇的栽培历史较短,人们对栽培过程中的发菌、后熟、低温催蕾等管理阶段的规律尚未完全认识,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污染率高、生物转化率低等现象。较好地控制发菌阶段的菌棒污染,获得较高的生物转化率,并且明显改善子实体品质。 白灵菇栽培人为调控可高产 http://www. 2009-10-28 中国食品科技网 一、白灵菇属中温偏低型品种,对温度极为敏感,其菌丝适应温度范围较宽,可在4℃~37℃的温度下生存,但其生长期温度以23℃~28℃为宜,菌丝后熟温度要求在5℃~30℃,出菇温度范围为0℃~25℃,但生长前期的菇蕾阶段温度以8℃~13℃为宜,后期幼菇生长温度以15℃为宜。从中不难看出,白灵菇子实体生长要求温度先低后高。 二、白灵菇的另一特点是菌丝生长需要相当长的后熟阶段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即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直接出菇,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能出菇。根据菌株特性不同,该阶段一般需60天左右,个别菌株甚至高达80天,生产安排上极不方便,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相对降低了生产及经营效益。白灵菇人为调控短育优质高产技术,其核心就是通过人工调控白灵菇菌丝后熟期温度条件,达到缩短其后熟期、并顺利出菇的目的。基本做法:先将菌丝后熟期温度调至30℃,维持10天左右,使其菌丝充分发育,然后降低温度,在0℃~10℃的温度下维持15天左右,使菌丝在相对不适的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发育过程。一般菌株经过一个温控循环即可顺利转入生殖生长,个别菌株需要两个温控循环才能转入生殖生长。 三、当菌袋色泽更加洁白、敲击时发出像敲击空心木的声响、手感硬度较高且弹性较强时,即可将其移出冷库,移入塑料大棚中。此时应尽量提高棚温、加大湿度,给予适量的强光刺激和较大的通风。移入塑料大棚7天左右,接种块处即出现微黄色菌液。此后应尽量降低温度,待其现蕾。一般该时段棚温应保持在15℃以下,覆盖好草苫,加强早晚的通风,同时加强地面浇水和空间喷水。仅需数天短时间15℃以下的低温,菇蕾可很快形成。 四、一般每个出菇面可产生1~3个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进行疏蕾,只保留一个菇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