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恰当地应用品德,不但不能成大事,反而是累赘,是通往死亡的阶梯

 jianchijianchi 2014-04-21

得意莫张狂,凡事都要适度

  有人做过实验:把一群毛毛虫放在花盆边上,毛毛虫们就开始了周而复始地转圈游戏,直到转了无数圈后被累死。假如你的领导走的是一条光明大道,跟在他屁股后面转倒也可以,但他要是走了歪路,再跟着转下去,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了。千年以来,中国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要说一个人好,那人就好得不得了,浑身上下完美得连个肚脐眼都没有;同样,要说一个人坏,那人就坏得不得了,打生下来就面非善类、满肚子坏水。如此塑造出来的好人标本,孔子当数第一,是完美道德的化身。

  孔子的一生可以拦腰截断,前半生削尖了脑袋往官场里钻,后半生猛然惊觉官场真不适合他,于是开办学校,传授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处事的基本技能,并借此升级为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之一。

  老实说,孔子做官时干了几件缺德事,比如用权力打压并杀害当时的学术泰斗少正卯;在鲁国做官时,鲁国国君跟齐国国君会晤,就在宴席上,把几个无辜的齐国文工团工作人员当场处斩。有人说他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礼教(当时齐国文工团表演的节目违反礼教),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孔子是在他国面前耍威风。鲁国国君后来对亲信说,孔丘这人满口仁义道德,可杀起人来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从此,孔子开始失势,到各个国家去面试,风尘仆仆,只可惜四处碰壁。孔子的学说不实用可能是碰壁的主因,还有个原因则是孔子痛定思痛,决心要用纯品德来攻关,所以必然失败。

  我们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仅从功利角度来看,孔子的成功是在他心狠手辣时获得的,他后来被推崇成为圣人,就他本人而言,不过是个教书匠。所以说,成功跟品德无关。或者说,那些成大功、创大业的人,大都在品德上有着不可抹杀的污点。李世民是伟大的,但他不仅杀了兄弟,逼老爹让位,还把兄弟的老婆拉上了自己的床。当一个人把权力摆在人生第一位时,品德就已经屈居次位了,甚至是再次,更次。

  这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品德也一样,它的内涵必然会随着世事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尤其是在乱世,不恰当地应用品德,不但不能成大事,反而是累赘,是通往死亡的阶梯。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大概是五代时期,一个守城将军发现他的爱妾跟自己的马夫有染,气得要爆炸。但当时人人都传颂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以他不能因为私仇而杀掉马夫,于是他的美好品德绽放了光华,不但放了马夫,还让马夫带走了他的爱妾。可这名马夫出城后就投靠了敌人,由于他知道城内的防卫情况,所以在他的带领下,敌人顺利攻进了城池,并把那位具有完美品德的城主杀掉了。在最后评价时,沈括说:小心使用你的品德。

聪明人会疏导怒气,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消除了怒气对大家都有好处,因为怒气之下做出的决定往往都是错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