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美国著名摄影记者卡尔·迈当斯(见附录)来到成都东郊龙泉镇,将镜头对准了抗战大后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历史瞬间,反映了当年真实的社会生态。
作为一个成都人,这些清晰的黑白照片令我震惊,我不能不对摄影者表示极大的敬意!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1.jpg)
川西平原上的农家四合院。草屋顶,土坯墙,说不上富裕人家。按十年后“土改”中对农民划“成份”的标准,且依据以下若干照片所显示的图景,我斗胆将院内住户划为“中农”。根据我的了解,这种人家应是当年川西农村比较普遍的存在。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2.jpg)
院子外简陋的偏房,可能是堆放柴草或农具的地方,也可能是“茅房”(厕所)或猪舍。外墙边有多个竹编的箢篼,挑土挑肥料都用得着。堆放在一旁的石条石板也是修房铺路的有用之物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3.jpg)
猪圈里有六头猪。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4.jpg)
院子里一片忙碌的生活景象:有人在竹编晒席上晾晒干菜(难得的好天气!),有人在检修一辆木制独轮车(成都人称之为“鸡公车”),有人挑着一对箩筐走过来。屋檐下还坐着不少人。几只鸡在院坝里乱跑,又聚在一处啄食着什么。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5.jpg)
近一点看。檐下在纺线,忙不完的家务事。
中年人肩上的扁担长而两头翘,使用时会配合着挑担人有节奏的脚步上下晃动,可以减轻负担,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黄杨扁担闪悠悠”。我下乡那地方是用一种当地人称“山麻柳”的树做扁担的。刚下乡的知青挑担“闪”不起来,累不说,肩头痛得要死。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6.jpg)
好像是“鸡公车”的木轮子出了点毛病。鸡公车是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只有一个轮子,可以在狭窄的田埂上安然行进,载人载货均可。现在一些旅游景点(如成都洛带镇)有鸡公车,游客可以一睹芳颜并尝试亲自驾驶或乘坐。据成都本土作家李劼人先生考证,“鸡公车”应该是“叽咕车”,源自木轮轴摩擦产生的声音。确实,这独轮车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与公鸡之间的联想。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7.jpg)
卧室。带雕花床楣和床凳的传统木床,挂麻织夏布蚊帐。墙上还挂着一支猎枪。枪下储物柜上有一面镜子,还有“双喜”瓷坛和一盏用于照明的菜油灯。
这一切我都很熟悉(除了那枝枪)。我幼年时就曾在同样的环境中生活过,大概距此地只有二十里地。(参看博文《曾外祖父宋育仁纪事》)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8.jpg)
卧室上方有竹篾编成的吊顶,遮挡草屋顶可能掉落的脏东西。这些脏东西往往和蜘蛛网粘在一起,要扫除它们成都人称为“打阳春”,也许是“打扬尘”的谐音。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9.jpg)
院子里全体居民合影: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年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在走了多少年弯路——这是很委婉的说法了——之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搞的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也担负着维系基层伦理道德的责任,并起到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传统中国社会政府管理范围只到县一级,以下就靠乡绅、族长等来把控了。国民党的“国民革命”成功后,县以下才逐渐有了乡长、保长、甲长之类的芝麻官。
照片前排的小孩,现在应该还在世吧?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683_10.jpg)
这家人姓方,这位是一家之主。老人清癯但精神矍铄,说不定是前清秀才之类。堂屋正中挂一块匾,好像方家祖上也出过为国尽忠的人物。匾下是祖宗牌位,供着方家历代“始高曾祖”。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用折扇指点曾孙辈识字。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这是四代人吧。第二、三代脚上都穿的是草鞋。从后面照片看,这草鞋是自家人用自家田里的谷草打的。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乖娃娃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瞧这一家子。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衣领总得扣好。
(未完待续)
附录:
卡尔·迈当斯(Carl Mydans,1907-2004),享誉世界的美国摄影家,生于美国波士顿,著名《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奔波于欧亚大陆,拍摄了大量优秀的新闻照片,记录下许多极其重要的历史时刻。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卡尔·迈当斯
卡尔·迈当斯作品: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上)——闲话成都之十四](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左上图:密苏里号战舰上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1945)
左下图:麦克阿瑟将军重返吕宋岛(1944)
右上图:美国总统肯尼迪与夫人杰奎琳在敞篷汽车上(上世纪六十年代)
右下图:蒋中正、宋美龄夫妇的开心晚餐(上世纪四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