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1.jpg)
田边地头,屋里屋外,农家总有做不完的活路。
谷子打下来要碾成米,这就是牛拉石磙碾米作坊。此种加工稻米的方式必须把握好时间,时间短了米太糙,长了会把米碾碎。
四十多年前我也有类似经历,只不过那石碾不是用牛拖动而是由水驱动的。岷江支流金牛河上有一处水碾,距我的居所仅有两百米远。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2.jpg)
近一点看。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3.jpg)
这个石磨有点奇特。一次就把很多要磨碎的什么东西堆在石磨上面,周围有竹编的围栏。可能不需要磨得很细,是饲料吧。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4.jpg)
这才是正常状态:一人推磨,一人往磨眼里加玉米、小麦等等。每次添加量要恰到好处,多了磨不细,少了就背工了。
背工:方言,多耗费了人力的意思。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5.jpg)
厨房。双锅双灶。一般说来,一口锅做饭,另一口锅炒菜(也可能专煮猪饲料)。灶膛前挂“秋”壶,利用灶膛内溢出的火苗、热烟气加热壶中的水,现在的专业术语叫“余热利用”,符合当今“节能减排”国策。这个“秋”字在《四川方言词典》中左边还要加一个“火”字偏旁,意思是“烟熏”。用在其他地方如“秋”腊肉、“秋”蚊子等。
灶膛里的燃料是稻草。灶前的灰烬是含钾的肥料(草木灰)。物尽其用。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6.jpg)
吃饭了。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7.jpg)
老人、妇女和儿童聚在一桌就餐,有四样菜。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8.jpg)
四川人习惯将米与较多的水一起放到铁锅里煮得半熟,用竹编的筲箕沥去米汤,再放入木制的甑子中蒸熟,称“沥米饭”。左边有个带把的木制容器,装的就是米汤,正好作为免费饮料,并且“原汤化原食”,可帮助消化。
如果加适量的水一次煮熟米饭,则称“闷锅饭”,副产物是“锅巴”。撒上一点盐和葱花,锅巴就是最好的小吃。在川菜“锅巴肉片”中也可以见到它。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9.jpg)
白米干饭,是当时较高生活水平的象征。二、三十年后,四川农村仍流行“温(江县)、郫(县)、崇(庆县)、新(都县)、灌(县),顿顿吃干饭”的说法,这些位于川西坝子上的富裕地方受惠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是人们羡慕和向往的对象。
从人们的衣着看,应是初夏季节或稍晚一些。从第一幅图片上可以看出,当年的秧苗尚未吐穗。家中还有去年的谷子让一家人吃上白米干饭,生活蛮不错。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121/40958754_10.jpg)
有贵客来。老人亲自掺茶,客人躬身站起以示礼节。注意此人穿的是皮鞋。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是大城市里穿皮鞋的人也很少。年轻人以穿“京布”即北京生产的布鞋(一般是灯芯绒布面、塑料鞋底)为荣;“白网”、“蓝网”(即白色和蓝色面的网球鞋)都是时髦品。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喝茶。是盖碗茶。茶叶装在讲究的瓷罐里。扇子有两种:蒲扇和折扇。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农家乐。乐器居然多达四种:胡琴,月琴,竹笛和碰铃,令人惊讶。看上去都不是这家人,难道这里还有个乡村小乐队?五个人中三个赤脚,似是刚从田里来到此处。
与很多少数民族相比,汉族人的乐感是比较差的,而农民则更逊一筹。四十多年前我曾执教农村小学,发现学生中很少有人能唱出七声音阶中的两个半音,休止符也把握不好
。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一种叫“抱蛋”(或者叫“蛇抱蛋”)的民间游戏。两旁的人要拿到中间那个“抱蛋”人身前的石头又不能被他的脚踢到,而“抱蛋”人双手不能离地。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一些边远县城里仍流行此游戏。嗨,最近看到哪个电视节目也在组织此游戏的竞赛,真是长盛不衰。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乐不可支。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纺线的女孩。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左边:用家纺棉纱线织土布。右边:用谷草打草鞋。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不过看这家人的穿着,大多还是“洋布”织物了。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从地里收获一挑茄子。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似乎在清理丰收的茄子,做成干菜以备蔬菜淡季食用?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走人户”,即到亲友家做客。或者是去赶场?老人坐的“滑杆”,是一种简易的轿子,上方和左右都有深色遮阳篷布。跟在后面的是某一个孙子一家三口吧。孙媳妇手提竹篮,还拿一把伞以备不时之需。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 [转载]1941年的成都农家(中)——闲话成都之十五](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应该是老人的孙媳妇和曾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