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鸣散文】烟火灶台

 新用户2698dTT8 2020-12-09

烟 火 灶 台

 一一川西乡村生活老照片

         那些日子,岁月的基味虽然清苦,一年里总还是晴天的光景居多。        

漫无际涯的川西坝子,除了大小春短暂的收割季节,一年到头田野里总是蓊蓊郁郁的。光影笼罩下的稻麦之类四时作物,在季风中泛起万倾波涛。摇曳的波浪之上,托载着一座座竹树掩映的绿色方舟一一农家四合院。间间茅屋瓦舍是错落的船仓,房前屋后挺拔的百年老树举着高耸的桅杆,仓顶之上,总有一筒烟囱直指天空。日间,适时会有缕缕炊烟轻飘漫逸,与恰好路过的雾霭浑然相融,在村庄上空拉出一抹薄薄的乳色矮云。

烟囱往下穿过屋脊,连接着砖土垒砌的灶台。台面离地三尺高,方圆不盈半丈。屋顶上亮瓦投射下来的光束,把晦暗小屋这方寸之间聚亮成一个舞台。不消说,这是农家的灶火房。村野之家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情景剧,是每天定时要在这儿上演的。

出戏的主角定然是这一家人的主妇。家中颤巍巍的老人或是放学归来的读书娃偶尔会来灶孔前客串一下,搭手帮着添把柴看一下火。堂堂男人家,即便空闲着也断不会染手灶台事务一一那样会被乡邻们视为没出息的。因此上,大多时候都是妇人围着灶台在唱独角戏。

女人身上,还保持着一份地道的川妹子风情:身材娇小,皮肤白晢,眉眼清秀。因为要下厨房,当然是素面朝天,一头青丝也不梳辫儿,就那么随意绾个结,盘在头顶。腰间系一条蓝花花围裙,两袖高撸,露出藕节子似的手臂。

借助妇人的视线,可以清晰地一览眼前的什物:  灶台之上,并立着两口生铁毛边锅,锅沿靠墙一侧,高高低低地放置着些瓶瓶罐罐,里面盛着醋酱油、盐、辣椒酱、黄菜油(稀缺货,常常亮瓶底儿),这便是全套调味品了。粗陶的杯盘碗盏则栖身于楔在墙壁上的简易碗橱中。灶火孔口往上一尺高处,一柄从屋梁上垂下来的木叉钩悬挂着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这相当于农家的暖水瓶,家人渴了,客人来了,冲一海碗端着便喝。水里透着一股烟熏气味,已然是一道独具风味的乡茶。那壶中之水汲自澄澈的井泉清溪,虽未烧沸,农人常喝却向来无恙。

铁锅屁股底下,对应着两口炉膛。较为宽阔的是柴火膛,深而窄并且附有风匣的是炭火膛。相比而言,炭火远比柴火劲道。将泥炭饼喂进膛里,点燃火引子,先轻拉风匣,再逐渐发力,眼看那红里透蓝的火苗像蛇信子一样从泥炭缝里咝咝地喷吐,上面那口冷锅霎时便被燎得澎拜蒸腾。但因为经济上的酌量,大多数农家的炭火膛,除了逢年过节或是操办喜事摆坝坝宴那天红火一下,平素里都是凉着的。日子窘迫,柴灶自然是当家灶,经年累月、生生不息地吞吐着农家的日常烟火。

钟表是没有的。妇人根据亮瓦投射的光束移动方位和人民公社的入户小喇叭的节目播音来把控时间。时辰一到,妇人立马显形为能巧的千手观音,麻利地围着灶台忙碌起来。涮锅、淘米、切菜、作好蒸煮煎炒的一应准备。然后,蹲坐在灶孔前生火烧锅。

可别小看这添柴熬火的活计,里头藏着学问呢。

木柴花子是上等的燃柴,放进炉膛里要横竖架着烧,一根一根烧透了再添换新柴。烧尽的糊柴不舍扔,塞进草灰堆里褪了火,冬日里还可用作烤烘笼的炭花。干竹节子一入灶孔燃得最起劲,但妇人总忘不了先用砍柴刀把它们的一节节圆肚儿拍破。不然它们在炉膛内会冷不丁地来一声咋呼爆裂。声响嚇人且不说,把灶膛炸裂或是锅底震破可就麻烦了。

田野里残遗的杂草秸杆枯藤叶皆是免费的燃料(大田禾麦收打后成把的秸杆要用于盖房或喂牛,断不可奢侈地付之一炬),用竹耙子刮拉回家,束成把子堆在灶前的柴禾池里备用。

杂草树叶最不禁烧,塞多了容易闷火。妇人摸索出一种巧法:及时往灶门外清除残烬,让灶膛中间保持一小团虚心,那火苗便不再浮躁明灭,一直旺旺地续燃。若遇阴雨天柴草返了潮,烧起灶火来可就格外费劲。免不了有几缕湿草叶闷熄了火,弄得满屋浓烟滚浪。这时,妇人得拿起一个中通的竹筒,鼓起腮帮憋足气朝着灶孔里猛吹。腾地一声,火苗终得起死回生。再看那妇人,一头脸草灰,满眼呛着泪水,额前流海的发梢也被火舌舔得有几分焦黄而卷曲。

维持灶火的同时,妇人腾出手来在灶台上变戏法。那些碾磨出来的生米面和地里釆摘回来的瓜菜,经她十个指头的拿捏调理,在一团团氤氲的雾气中,不消一会儿就变幻为香喷喷的白米粥饭、白面馒头、刀削面、锅边烤馍,和各色的时蔬烹炒。遇上青黄不接,家中口粮短缺的时候,妇人们还会将一些番薯瓜豆混搭掺入米面。麦面也不再去麸,做成粗粝却不失清香的水巴馍。

待到锅里的米饭熬煮到九成熟的火候时,妇人会及时将灶膛里的明火塌熄,让余温将那最后一成慢慢炙熟。这样既节省了柴禾,又避免了锅内食物过火而焦糊。这时,身为人母的她还会做一件事一一往炉膛草木灰里埋放两三枚土豆红薯,给自己幼小的儿女设一份小甜蜜的童趣伏笔。

饭莱弄整归一,妇人招呼一家老小围着八仙桌开饭。首先给年事巳高的长者恭恭敬敬舀上一碗捧送上去。男人是家中的全劳力,凭力气下大田挣满工分,要保证一餐三大碗。小的们正长身体,不吃饱肚皮今后的亏歉是补不回来的。这一来,从锅里到碗里,总是不能充足。于是妇人便磨磨蹭蹭的最后端碗上桌。细心一看,那碗里盛着啥啊?大半碗水泡的锅巴,面上浮着一层青菜叶子。

妇人腾出手捋一下泼在额角的散乱发丝,边吃边吧嗒着嘴:这锅巴稀饭好香啊⋯⋯

潘鸣,生于蜀中,临水而居。多年从事宣传广电事业。流连于文学百草园痴迷不舍。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徳阳市作协常务理事。时有散文、小说在四川文学、四川日报、青年作家、华西都市报、德阳日报和多家新媒体平台刊发。

长按、扫描可关注


总编:红柳

编辑:青豆荚、张远、小丫十千、周文海、钟金旺、青霉素

投稿:330894227@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