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文学》“春之卷”【创意思维写作】栏目备选作品(一)

 齐鲁文学 2020-08-06

【春之卷】


【春之卷】新策划“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让声音穿越大地”

时代感极强,主题积极。四大题材,各有不同的声音。聆听每一种声音,由此展现的命运都会在我们身上闪烁,既有生命的觉悟,也有生命的救赎。

------“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

征稿时间:2.10日——2.28日

春之卷《创意思维写作》栏目

不要模仿,没有自已的独特语言,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灵感来源于瞬间的感悟,闭上眼睛,即有空旷的丰富,一切成诗,给人予梦,予猜想。
主题: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具有生活热情与深厚的思想内涵。十比一的入选率。

“当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后,灶更成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了灶,人们不仅可以享用到精美可口的食物,同时,灶又是聚合一个家族、家庭的象征物。”说到灶,不同的人,心中一定有不同的感怀。
本期题图诗,以灶为主题。力求多视角、多元化表达;力求有诗味、有内涵、意境美、凝炼、有佳句、有技巧的精品诗作。

时间:每周日
负责:张红、樊建华


34人倾情奉献【原创】



土灶,镇家之宝
黄冬松(安徽)
 
三尺灶台,犹如三尺讲台
母亲是绝对的主角
 
当黎明的薄光自天边升起
母亲就轻轻地,升起炊烟
灶台上热气腾腾,一天的希望
便随着烈火熊熊燃烧
 
柴禾。火钳。
木锅盖。铁焐锅。
灶王爷的画像。
我们的日子有滋有味
 
秋天来了,灶膛里
的火,灼烧我们小小的心
玉米一个,红薯两颗
饿出来的香味,味蕾上滚动
 
最盼过年时候
难得一见的鱼啊肉啊锅里翩跹
母亲擦着汗,也擦着笑
她的头发,又悄悄地,白了几根
 
土灶,镇家之宝
缘何至今嫁接着我的乡愁?
 
 
赵丽娜(河北)
 
一个字,拨开往事
摁捺于心底的
一幕幕
飘摇而出
仍是不敢细认
就只远远望一望那缕轻烟吧
一如你的模样
隐约中阵阵声已响起
灶膛的光亮
明灭出你的慈容
多少鲜软,香甜
由灰白,憔悴中捧出
抓起灰来不只是比土热
它的余温炽透一生的记忆
 

温暖生命的灶台
覃修明(湖北)
 
静静地蹲守
在村庄的每一户后院
在每一家砖土墙的火房
默默轮回在春夏秋冬
怀揣慈爱甘为生存的人们
燃烧着自己的胸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已习惯
让夜幕在你的炊烟中散去
总是赶在回家的脚步前
用激烈后的余温
捂着热气腾腾  五谷飘香
期待着下班放学和田野暮归的繁忙
 
吞食荒野的柴草
吐着缥缈如梦的饮烟
蒸发出诱人的喷香
烘烤妈妈额头上的汗珠和皱纹
集聚了围坐大方桌的温暖
沾满油污的身旁总陪伴着妈妈四季的慈祥
 

柴灶
张春(山东)
 
开门七件事,柴米居首位
瘦弱的童年逼着你懂的道理
 
土坯的柴灶,依如寡淡的生活
并没有觉得粗陋
最喜欢蹲在灶旁,帮母亲一点一点添柴
看通红的灶火,顷刻蒸滕满屋的香气
偶尔跳进屋后的菜园
随意扯一把青菜扔进锅里
就是一天快乐的日子
 
离家后,关注柴灶里挤出的炊烟
总想一寸一寸把它扶高
直到天涯可见,不须拐过山坳
 
如今,开放的厨房,科技料理
精致了岁月,无法替代温暖的柴灶记忆
 
 
雪花与糖油粑粑
曾刚(湖北)
 
雪落下来的时候
围食炉火等候糖油粑粑
应该是那个年月最恬谧温馨欣喜的时刻了
那个时候我尚年幼母亲未老
而后生活跌宕漂漂游游我已知天命
唯这份恬谧淡淡隐隐若有若失不知所寻
生命的延续是不是都有由欣喜转为平淡的过程
我不知所以,独围绕母亲的欣喜常常想在心中提起
忽今日,家人拿出了糯米粉,言说如何食好
我想说,做糖油粑粑吧
这是个平常的日子,却来了不平常的雪
武汉围城着,我与母亲分居隔离少语
我祈愿母亲能平安地度过,静静无扰
窗外的雪下着,就做糖油粑粑吧
和上水,揉搓着,捏成小饼,然后入油浅煎炸
另配红糖水,小火熬调,后再从油锅里起出小饼
入糖汁,裹糖色,糖油粑粑成了
我应该把它说成是灵魂深处的味道
还是一道久未重逢的儿时欣喜,我不知道
只忽然感觉母亲未老还是我儿时的样子
 

柴灶,贴在记忆里的标签
王维勤(安徽)
 
一场雪,落在茅草屋顶
被初晴的暖阳照着
与邻家楼顶上覆盖的雪
一样的白与亮
 
新劈的木柴
码在墙角
散发出木质的香味
红薯在锅里蒸煮,不紧不慢
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剥棉桃,听广播,织毛衣
炊烟里弥漫着红薯的甜香
母亲翻拣着,拿捏着火候
我和兄妹们咽着口水
等不及熟透
 
灶膛里的火闪着微光
父亲点燃的劣质香烟,冲味十足
母亲搅着锅里的粥
随口哼唱几声新学的豫剧
朴实的日子
释放出温暖的气息
 
 
喂养
童佰成(甘肃)
 
晨钟暮鼓的人间,点燃
一口断裂的古井
抱薪生火
一碗米一夜成殇
灶膛,火苗如舌,缭绕
成就一场穿透黑暗的诵读
三千稻草,三千圣贤之书
煮透经史子集,五味杂成
有人衣锦还乡,有人
喂养不肖子孙
炊烟袅袅
 
 
以灶的名义出发
程洪英(四川)
 
那些图腾的足迹
滴血成千年的烟火
兴旺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看到祖先站在钻木取火的光里  取景未来
被照亮的河流山川欢呼雀跃
我和同胞的血液随先人们的脉流奔泻而来
以火的形式煮沸民族之辉煌
 
依着母亲的爱
我把升腾的炊烟绕成诗行向天而歌
我的歌里有我落地生根的痕迹
我的道义洗礼了人生的卑微
我的情操至尚于每一份真理
我向着生我养我土地呼喊
那是我爱的天堂
 
拾起了千万次围灶的烟火
我奔向了幸福的方向

江永奎(湖北)
 
赶着炊烟追
是晨曦,还是晚霞
沸腾的水,泡好了久违的茶
品着,农耕文化和
不断的冷锅热灶
及田园犁耙
 
与火交涉
很看不惯水
那种肆无忌惮的平淡
把米粒清点,膨胀得无法计数
或干,或稀
或糊涂得一塌糊涂
 
灶见过清汤寡水
天灾人祸时食不裹腹
也目睹过物华丰盈繁懋
其兴旺与饕餮
眼闭眼睁一瞬间
 
灶静静地伫立在偏房角落
只是那炉膛的薪
还是悄悄地点燃了——生活
 
 
灶台
刘治胜(陕西)
 
一把泥土和着风雨
砌成岁月的灶台
吃进太多的人间烟火
肚子里藏着白天的火焰
和夜晚的炭黑
 
翻动五谷杂粮的春秋故事,拉动风声
一呼一吸间
尝尽了酸甜苦辣的日子
 
一缕缕炊烟
总把母亲的黑发熏染成白发,捡不起的汗水
沾满喜怒哀乐的尘土
 
每年过节都要给它抹点蜜,让它别说
我在人间受的苦
 
 
张连波(黑龙江)
 
面对土灶,我学会弯下腰身
甚至,虔诚以匍匐的姿势
 
一锅清水,在我纯净的眼眸里
荡漾出悲凉的童年
一灶火焰,咀嚼经年干柴
灼烤我奋进的青春
 
后半生,我能够站牢、立直
是烟熏火燎给予的力量
是从水深火热的日子里
打拼出来的
 

胡可南(广东)
 
泥砖结构,一把泥土一把沙
干柴,茅草,捆在一起互相摩擦
沉睡了一晚的太阳,被鸡鸣吵醒了
 
起火,升温,烟管里炊烟袅袅
油盐柴米酱醋茶,母亲蹲在灶前
把一锅的诗书棋琴煮熟了
 
山沟里飞出金凤凰,把生活编织成网了
满腔的热情,催熟了遍地的花
母亲说,孩儿呀
有灶就有家,有家就有国
人间三月,国泰民安,四季才会繁华
 
 
生活如灶
黄国智(安徽)
 
土味鸡、柴锅灶
在这喧嚣的城市里寻觅
家的味道和乡愁
父亲把黄土浸满四季
以收获的方式    搭成家里土灶
童年在灶膛里红红火火地燃烧
把母亲的脸颊烤通红
缕缕炊烟、满屋厨香
岁月在山峦里撕扯成画
来到城市    忙碌的日子
常被我煮成夹生饭
有钱买了高压锅
又把生活煲得稀巴烂
 
 
往事如烟
田福涛(山东)
 
这些年,你点燃的火
就是我体内的沉默
再添上一根木柴
就能到达沸点
谁来做
下一位献身者?
 
在灶火熄灭前
木柴有权保持沉默
就像维护自己的过错
疼比爱,更真实些
 
灶火绽放的花朵
是木柴竖尖的耳朵
听,熊熊燃烧的沉默  
超脱,彼此宿命的因果
 

陈凤格(黑龙江)
 
这个字跟妈妈一样近,
妈妈做好的饭菜飘着热气,
召唤着我们该吃饭了,
身在天涯海角,
想到最好吃的饭菜,
一定是亲人做出来的家的味道。
小年就是祭灶王爷的日子,
平时饿了,
祭祭灶王庙,皮口袋,
全部都是指吃饭呗!
心里最真切的思念,
魂牵梦绕的地方一定是家乡。
 

母亲的灶台
杨伟华(河南)
 
需接受岁月的馈赠
礼拜灶火,口粮,时日
让一场雪,止步于炊烟之外
 
日子变得寂静,漫长
一座修行中的灶台。在正午
在母亲的手里,栩栩生辉
 
那灶台不断地变黑,变瘦
同母亲的身影一起
至今,想起童年,被记忆的大手
紧紧握住,像两枚硬币

父亲和灶
孙春鹏(湖南)
 
右派的父亲
用物理学和美学打的灶
火旺省柴,烟囱把灶膛的烟
吸得干干净净,抬不起头的父亲
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大红人
父亲又昂起了骄傲的头颅
 
复职后,节假日
父亲走村串户修炉打灶
回到家的父亲总是红光满面
神采奕奕。晚上做饭
我一边烧火,一边看书
父亲一边炒菜,一边看我
 
前年回家过年
冰凉的灶积满了厚厚的灰尘
堂屋正方,父亲的遗像
也积满了厚厚的灰尘
 
 
灶台
雷海军(湖南)
 
炊烟从这里升起
梦想也从这里升起
 
绽放的不一定是花朵
点燃的不一定是希望
 
喂养了一群善良的人
也喂养了一群失忆的人
 
演绎了多少喜怒哀乐
也尝尽了无数苦辣酸甜
 
给贫穷以一声叹息
给童年以一丝温暖
 
有人一辈子围着它转
有人从这里走向远方
 
 
灶台
黄芝兰(江苏)
 
往事如烟
乡愁一再浓缩
 
母亲添薪的双手
足以把岁月抚慰
 
我不断地劈柴
灶膛星火映照吻痕
 
父亲猛吸一口旱烟
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
 
被生活爱过的人
执迷春暖花开时幻梦
 
 
老灶
郭培友(山东)
 
一个花甲的坚守
陪伴几经翻修的老屋
携手苍桑的炕头
一如老榆树的根
墙角下的岩石
 
灶壁越来越薄
坯土黑如铁红似铜
依旧炊烟袅袅
 
柴草火不愿进城伴霓虹
老父亲的脸贴上紫铜
每年两三次迴游
铁锅炖鱼贴饼子
有家的感觉香
味还是那个正
 
 
低处的烟火
全进(贵州)
 
从柴草和石头里取出岁月
燃烧漆黑和阴冷
蒸煮河流,荒原和冰川
 
扯一声嗓子推开云雾
天空亮出明朗和辽阔
河流渐渐苏醒,站在高处
挥舞长长的鞭子
追赶奔跑的庄稼和牛羊
 
岁月开始升温
亲人从四面八方围拢来
炊烟与泥土的爱情
通透炽热,弥漫着
母亲的味道
 

土灶
聂淑云(北京)
 
小时候,总觉得母亲有一双神奇的手,
她能用碎麦秸和黄泥搭土灶。
那土灶像个大号的玩具,
如同窗台上我捏的泥人儿。
 
母亲在晒干的土灶上安上锅,
一把把麦秸填进去,
便熬出如粥般浓稠的日子。
 
雨天,父亲会把土灶搬进屋,
然后和面剁馅儿烙他最擅长的馅饼,
笑眯眯地看着我,
热气如小麦般抽节儿。
 
农忙的时候,
我学着用土灶蒸饭炒菜,
在父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
满足他们目光中欣慰的火苗儿。
 
而今,土灶、老屋和父亲都不在了,
我却常常想起老屋前炊烟袅袅
想起弯腰烧火的父亲
想起他眯着眼对我笑。
 

记忆中的灶
吴红(加拿大)
 
暑假拉开了帷幕
舅舅家的灶意外地登上了舞台
一根点着的引火棒冲进了黑暗的灶膛
璞的一声柴火从睡梦中醒来
跳起欢快而火红的舞蹈
风箱仿佛听到了上场的命令
一边来来回回地不断奔跑
一边呼哧呼哧地吹奏着乐曲
灶台上的铁锅也终于从忍耐中发出了抗议
咕噜咕噜
我才是主角
而导演
那位兴奋的小姑娘
脸色通红 发烫
 

热锅上的蚂蚁
董欣潘(福建)
 
它不知道自己,正奔赴在死亡之路
前方灶台,热气蒸腾,灶台下
有人用尽心机,将柴草烧成灰烬
它只身围着一口热锅,转动,奔跑
像一个舞者,勇敢又孤独
此刻,除我之外,没有一个观众
观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在命运边缘
像没有人在意,那些
挖煤的人,掘土的人,砌墙的人,护路的人
如一只只蚂蚁,日夜奔波,劳碌
在矿井、泥地、脚手架和大道上
仿佛他们的死生,与自己无关

火苗的故乡有多辽阔
丁小平(湖南)
 
灶在沸腾  伴随流年的光阴
有童年时的欢呼如火苗
有中年时的算计停在炉膛
有不再灵活的老人
围着转了半辈子的锅
敲打着日子的脉搏
 
一寸薪条就是输送至炉灶里
最旺盛的希冀和制造
时间渐渐加厚了房檩的重
却除去了灶台的积垢
这日复一日重复的反复
多像是落日和晨曦的交替
 
这方寸大小的领土
炊烟是唯一联系饥寒的丝绸
红色的火苗是流动的血液
盛装满金属的不舍
谁会理解生命里升温的理由
就是来自老宅经年不息的柴火?
 
 
人间烟火
李永胜(甘肃)
 
老祖宗发现的那
一点星光
一辈辈的传承
繁衍了人类的文明
 
炊烟袅绕的村庄
四野牛羊  庄稼
母亲在灶台喂养希望
 
弹指一挥间
燃尽了生命的灶膛
等待的是
一同冷落的村庄
 
而多少的村庄
又在等待着多少的人
再次燃起烟火
 

家之灶台
王衍宝(山东)
 
弯腰低头,擦着一根火柴
黑黑的铁锅底,被柴禾,火光填满
噼里啪啦的火光,让干瘪的岁月
升温,变热,填饱饥肠咕咕的欢笑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镂空的光阴,千丝万缕交错
水泥的灶台一侧,挖出的小窝
仍放有记忆中的火柴盒
 
今日几许?杨柳依依,春雨细细
用手轻翻脑海相册,热气腾腾的饺子
第一碗,先敬灶台侧的灶王爷
然后的然后,是一家围桌的粗茶淡饭
 
 
远去的炊烟
程军君(甘肃)
 
炊烟被风刮得很远
任我们怎么垫脚
都不会看见
因为
它停留在我们孩童时的眼眸
 
麦草,秸秆,枯树枝
把一口大锅烧得很烫
火很旺
灶台上的饭很香
再烤个土豆
再烧个玉米棒
两个黑脸蛋
馨香了整个童年
 
没有土灶的厨房很干净
可世上最美的佳肴
最开心的笑
如一缕炊烟已经飘得很远
 

妈妈的灶台
秦林林(湖北)
 
再吹一口气
炉火跳着欢快的舞蹈
花布兜飘来飘去
落满了妈妈的唠叨
 
一句吃饭了
多么熟悉的呼喊
记忆里到处都是妈妈的味道
 
无论我们走多远
都走不出那缕炊烟
妈妈的灶台像一棵大树
根植于我们的血脉
 
不知疲倦的妈妈
又开始忙了
煮一盘活色生香
煮一盘岁月流长
 
 
煎饼
司志华(山东)
 
拐过那个墙角
老屋的炊烟格外浓烈
一阵阵清香扑来
一声声呼唤传来
 
魂牵梦绕的是母亲摊的煎饼
黎明前的黑暗里,炉灶
火红的亮光在土棚里
流淌,母亲的白发苍苍
 
圆圆的鏊子上热气腾腾
木制的摊把旋转着
发出滋滋的声响,象首童谣
缠绕在我熟睡的梦乡
一圈一圈的涂抹
把我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
后来,在远方的远方
装订成册
 

母亲的灶台
周瑜(湖北)
 
母亲的灶台上
那盏灯
闪烁旧时的亮光
划过母亲的脸颊
投影到灰暗的墙壁
留下忙碌的场景
那旺盛的炉火
从记忆中升起
又从蹒跚步履中
走向迷茫
 
沾满油盐酱醋
也沾满酸甜苦辣
从母亲的每根发丝里
找到痕迹
从她的慈祥
和儿时的嘴巴里
寻找答案
在那通红灶膛里
燃烧成故乡的炊烟
和母亲的温暧
 
 
母亲的灶火
刘暖(山西) 

灶台老了
像母亲一样沧桑
灶膛的火像儿时的烛光照亮我
照亮了我的前半身
 
记忆中  冬天总是凌冽的
那双皲裂的手
沉默在冰与火之间      
总是那一簇火红火红的暖色
把母亲的伤痛染上霞光   
后来的日子
孤独的灶台模仿着母亲我添一把父亲劈下的岁月
未加水的铁锅里  冬天  
在我思念的火焰里噼啪作响
 

土灶没有熄灭
蔡少锋(陕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乡下成长的记忆涌进脑海
红红的火苗从土灶燃烧在心里
母亲拉动风箱欢欣的笑容
成了每天生活节奏的开始
我长成了一棵树
母亲却瘦成了一根柴
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想着现在城里生活的母亲
土灶成了永不熄灭的记忆
 

老屋的灶台
王利民 (河北)
 
年纪大了
喜欢怀旧了
总是想起老屋里的灶台
那是当年一个晌午
母亲用红砖和黄泥垒成的
从此老屋里有了烟火
烟火里有了父亲憨憨的笑
笑声里有了我
如今 老屋拆没了
灶台也不见踪影
我却总能梦到老屋的灶台
闻到灶台里熊熊燃烧的烟火
还有烟火里妈妈的咳嗽
爸爸憨憨的笑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由齐鲁文学社主办,福建分社承办的当代主流诗歌选本《当代诗歌地理》,是以发表当代新旧体诗歌为主,并开辟有诗评论及书画作品栏目,推送当代主流诗歌精选,散文小说等的综合文学纸媒,题材丰富,集艺术美学于一体,欢迎您的参与。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