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象由心生 ![]() 爬在山上,俯瞰这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心里不由得生出一分豪情壮志:“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画面仍然是静止的画面,但我们还能用“坤卦”来描述这幅图案,这种心情吗?好像非“乾卦”或“震卦”才能描述了吧?而站在山顶,外界在眼中,只不过就是一个顺从、宁静、安静的景象。因此,此时的卦象:坤上乾下。
由此可以明白一个道理:象由心生。文字还是那些文字,图像还是那副图像,今日看非得用此卦描述不可,明日再看,大谬,必须得用另一个卦描述不可!同样的,换个人来看,又是另一个卦象、另一种景象。为什么?客观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花还是那朵花,山还是那座山,河流还是那条河流,变得是主观的情感,是心态。早晨起床,阳光明媚,“鸟儿对着我歌唱,花儿对着我笑”,心情大好;来到公司,因为工作的缘故,被老板一顿痛骂,一瞬间,“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心被撕裂的感觉”……。主观的内心改变了,外部世界在一瞬间就被重构了。 4、从卦象到图像 上面的“图像到卦象”这一关通过了,那么,就可以开始逆过程了:从卦象到图像。这比图像到卦象更加痛苦,但也更具挑战性。图像或者有文字,或者有图画,它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你的想象力只能在这个轮廓内部思考,描绘卦象;而从卦象到图像,完全没有轮廓,没有边界,你的思想可以自由翱翔,可以一会儿想到天空的图像,一会儿思索到地面上的图像,……,只要你构造出来的这个画面,能够反向还原成为卦象,那就没有问题。 把六十四个卦象无止境的去联想、发挥吧。这里没有一大堆人生道理,没有那么多的心灵鸡汤,有的,只是一颗狂野不羁的心,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 5、再读《周易》 思考累了吗?累了的话,我们就再来读《周易》吧,这一次,我们不需要重头开始读了,随意翻开一页读,遇到不懂的就直接跳过,换一个简单点的来读。比如,我们可以翻到泰卦: 先看泰卦的卦象:坤上乾下,迅速把这个卦象在脑袋里面重绘一遍。 疑惑了,坤,地也,乾,天也。地在天上,这该是一个什么情况?难道说是人倒立着看这个世界?那也不对呀,即使是倒立着,还是地离我们比较近,天离我们比较远,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此路不通。 此路不通怎么办?【变】。换一组具象来构造这个静止的图案。再不通怎么办?再变。怎么想也想不通,读一遍卦辞吧: 泰。小往大来,吉亨。 什么是小?什么是大?有定规吗?好像没有吧。所以看动词:往、来。什么小的东西走了,什么大的东西来了?如果脑袋有想法的话,就应该迅速联想到天上的两个物体:太阳、月亮。那么显然,乾卦表示太阳,为大,坤卦表示月亮,为小。太阳在月亮的下面,什么时候,太阳会在月亮的下面呢? ![]() 也就是说,在4月20日的凌晨6点至6点30分,在4月21日的凌晨6点至6点30分,如果北京是晴空万里,我们就能看到太阳在月亮的下面(太阳刚刚出来,而月亮还挂在半空中,看起来好像太阳处在月亮的下面)。
把这个静态的象构造出来之后,我们再想想“小往大来”这个词的含义,换成白话文,不就是“月亮马上要下去,太阳刚刚升起来”这样的一句话么?当然,这个象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每天都能观测得到。最后,为什么“吉”?因为白天要到来了,光明将普照大地,万物又充满了生机,当然是吉! 通过这样的分析,泰卦的这个泰字还重要吗?我是不是可以直接把它叫成“月亮落太阳升”卦?(如果愿意的话)。同样的:“小往大来,吉亨”这句爻辞还重要吗?
再比如,翻看到屯卦的四爻辞: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 和前面一样,不停地去想象画面,直到你想象到如下的大致画面,就差不多了。
一位青年男子骑着马,或者驾着车(震为长男,为车), 向一位沉稳而不善言辞的老者求亲(坎为中男,为沉稳), 老者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女(兑为少女),待嫁闺中, 老者半天也不说话,既不说答应,也不说不答应。 少女看到了这位青年男子,芳心暗许(兑为喜悦),向父亲说明情况,表示愿意嫁给这位男子。 …… 当构造出来这样的图像之后,是不是你也可以写一篇散文来赞美这段爱情了?你又何必非要循规蹈矩,写什么“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呢? 我只能讲述方法,那就是: 当看到卦辞时,去根据卦象构造出一副静态的画面; 当看到爻辞时,去根据某卦之某卦去构造出一幅动态的画面。 具体的情况,请不要束缚你的思维,大胆地去想象,去构造吧。 好了,再读《周易》,把思想放开,大胆地去想象画面,这里没有条条框框,规矩全都由你自己定制。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觉得可行,就可以把它写到某个卦、爻辞上面。因为,《周易》的卦、爻辞就是周文王在囚居羑里的时候,夜观天象,下查地理,中观民情,根据卦象而写出来的一些句子。这些句子,我们完全可以去重构它,覆写它,只要我们理解了他当时构建的是什么样的图像。也唯有如此解释卦、爻辞,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卦爻辞前言不搭后语,因为,也许一两个字就描述了一个图像,而接下来的一两个字,描述的是另一个图像。 如果读到此处,你还没有晕晕乎乎,还觉得我说的有些道理的话,那么恭喜你,你摸着象数派的大门了,接下来就是不断地发挥想象、构象、抽象、具象、静止的象、动态的象、……,而象数派的理论知识,已经讲完了。 6、象数派与义理派的区别 四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 《周易·系辞传》:“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如何理解这句话,就分出了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着重点在动词上面,即“观”、“玩”。义理派的着重点在名词上面,即“象”、“辞”、“变”、“占”。 由于着重点不同,对《周易》这本书的态度就不同。象数派认为《周易》的卦辞是周文王构造出来的一幅幅静态画面,爻辞是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应该去构象,思想遨游,不必拘泥于卦爻辞,读不懂没有关系,完全可以根据画面去重写这些卦爻辞;义理派则认为《周易》是一本神圣经书,为群经之首,卦爻辞里面肯定包含了深奥的人生道理,读不懂没有关系,慢慢地读,学而时习之,则义理自现。义理派穷极心智,意图从《周易》中获得宇宙真理,更有甚者,只读古老版本的《周易》,比如楚简或帛书汉易,希望能离真理近一些。 象数派对卦象非常严格,认为卦象不可易。卦爻辞皆由卦象生出,断无象外之言。象数派基本上只认同一个变爻这种情况。义理派对卦象则较为宽松,倘若某个卦爻辞无法解释通,则会用变卦、错卦、终卦、当位与不当位等等方法,变出一个象来,从而能够解释得通卦爻辞。象数派着重于象,义理派着重于辞。着重于象,则部分卦象久已失传,导致部分卦爻辞难以解释;着重于辞,则引经据典,考究起来无穷无尽,滥用爻变。 象数派鼓励想象,激发思维的活力,没有条条框框,言而有象,象中自有易理;义理派则主张圣人之言,要求循规蹈矩,条条框框一大堆,因此会写出《周易正义》这样的书,思想的禁锢,自此肇始。象数派天马行空,义理派夸夸其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