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字联是为了某种需要,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加或减少一个字或几个字,使之与原联之意迥然不同。这种作联的方法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时常出现,所撰楹联多含有诙谐、戏谑、讽刺意味。 明代大学士解缙也是增字联的好手,有一次,一个朋友有意跟他开玩笑,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闲人免进; 盗者休来。 解缙一看,便在上下联后边各添了三个字,对联成了: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联语巧用了“贤”、“道”两个谐音字,使原联变了意思,更显幽默风趣。 明末洪承畴曾任兵部尚书,后叛明降清。这年春节,洪承畴自书门联: 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有人见之不平,在原联下各添一字,成了: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这样,联意完全翻了过来,对洪承畴实在是尖锐的嘲讽。 在鄂西山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户姓卓的人家,大儿子娶媳妇,请一位乡间学究写一副婚联。或许是招待不周,这位老学究竟写下一副丧气的对联: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露秋霜百年愁。 乡亲们看了无不摇头,但这时鼓乐齐鸣,新娘花轿已到,要改已来不及了。新娘下轿看到此联,很不高兴,幸亏她急中生智,毅然将对联的两个尾字撕去,对联马上变成: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联意颇佳,众人拍手叫好。 解缙,明朝人,自小聪明过人,是个大学士。有一年腊月三十,他看到对门门口有一园竹子,触景生情便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口。上联是: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翁见状大怒,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便令家人将竹子砍掉一截。解缙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翁见之,更加恼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缙只觉好笑,便把楹联又添二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富翁将竹砍短、除根,楹联依景而变,只气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计可施。此联两次加字,实属不易。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不仅书法好,对联也写得好。每年过春节时,少不得要写几副对联恭贺新春。可是,他每写出的对联,贴出不久便不翼而飞,弄得他十分恼火。不写吧,又怕人笑话。于是,他灵机一动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大门上。这一次过了一天一夜竟没人揭走。原来,他写的是: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么一副不吉利的对联,谁还敢要呢?到大年三十早晨,王羲之提笔补写了六个字,对联就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使其变成了一副很吉利的对联。 苏东坡之妹苏小妹选诗择婿,他看了方诺虚的诗后批了一联: 笔底文才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怕太伤方的自尊心,提笔改为: 笔底文才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仅增添了一个字,便彻底改变了原联的意思。 清代有一贪官,在衙门左右贴上一副对联: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有人就在对联后面加了几个字,变为: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该联把这个贪官的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传说古时某地有个财主,依仗权势,为害乡里,人们对其恨之入骨。有年春节除夕夜,这个财主贴了一副对联: 满户金银尽是; 阖家福寿无穷。 乡邻们看了对联,无不恨从心头起。有人悄悄地把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撕去,变成: 满户金银尽; 阖家福寿无。 人们纷纷拍手称快,财主看了之后,顿时气得一命呜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