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的书籍不少,但质的研究方法类却并不多;旨在关照学术体系的研究方法类书籍很常见,但从学做者的角度编写的书还比较少。为此,我想谈几点想法。
一次课的延伸
2010年4月16日,应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静安区教育学院之邀,我为他们作了关于“质的研究”的专题报告。当时他们承担了一项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中小学生学业效能:'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根据课题的需要,要对区教育学院及相关子课题的研究人员培训质的研究方法。他们为每位参训人员购买了我撰写的《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想在自学及辅导的基础上请我再当面解读。由于盛情难却及推广质的研究方法的动力,我慨然应允。
那次讲课共有两个半天,一个半天是课题的核心组成员和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把课题研究及质的研究方法学习和培训中的疑问一古脑儿抛给我解答,要我为他们释疑解惑。另一个半天是为全体学员作专题讲座,我用的是参与式方法,注重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他们也比较投入,整体感觉效果还不错。课讲完后我就回来了,心想这次培训也就结束了。
2010年11月,我当时正在日本出差,收到静安区教育学院的邮件。信中说他们想把自己所组织的“质的研究方法”培训成果加以汇编,作为区内的学习材料,并征询是否可以把我的讲课整理稿也放入其中。我欣然同意了,并嘱咐把汇编成果也送我一本。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我也没放在心上。
没想到,2011年6月,负责这项工作的王俊山老师又专程来到北京大学,送来了他们汇编的学员学习成果。在交流之中,他说他们要在这个汇编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一本“学做质的研究”的书,并给我看了提纲。我感动于他们的执著、投入,也欣赏他们的敬业、专业,望着散发墨香的培训班成果汇编材料,看看已有眉目并有创意的提纲,我又一次慷慨允诺,答应帮他们做序。因为我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看到他们的行动在延续,发现他们的学习在延展,感受到他们的思考在延伸。
一群人的执著
培训是传播思想和提升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教育培训目前受到很大的重视。但要做好培训并不易,特别是做好研究方法的培训更是不易。静安区教育局、教育学院所组织的这项质的研究方法培训却力求精致,不但要效果,还要出成果。在面对面的交流时,我就感受到他们实干的作风及思考的深度,当仔细阅读他们送来的文字材料时,更体悟到他们这一群人的执著。
他们把学习过程做成了研究。现在,在培训及学习中,两张皮的现象比较常见。为了使这次的方法学习与实践应用真正融为一体,他们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边学习、边应用”、“做中学”的思路。他们把学习过程分为选题、设计、资料搜集与分析、报告撰写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均有一段时间的间隔,要求每一位学员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践作业,即每一位学员要选择一个课题运用质的方法开展研究。除了让学员通过实做亲身体验质的研究方法之外,培训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像一个质的研究小组,不断地讨论、修正、完善培训方案,并完成了厚厚的指导札记,为总结培训经验和考察培训过程积淀了材料。
他们为学员提升倾注了心力。如果把培训仅仅作为一项外来的任务而形式化地完成,那么这样的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这样的培训只是为了走流程,而不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但静安区所组织的这次质的研究方法培训,采用人本化的思想,一切以学员为中心,精心设计整体方案和每一个细节。譬如,对于学习材料的选定、学员及辅导老师的选择、培训时间的安排,他们都精心策划。当学员选题与学校大课题产生冲突时,当学员与导师的交流得不到保障时,他们又从方便学员的角度进行调整。这种面向学习者的设计与实施保证了培训的效果,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尽管培训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但本次的培训已经为学员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打开了视窗,奠定了基础。
他们使培训效果物化成成果。对于一项培训的评估,人们常常关注无形的效果,而相对忽略成形的成果。这次静安区组织的培训班,不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注重成果的积淀。从“学员成果汇编”到“学做质性研究”一书的编写,他们不断把成果做深、做细、做实。对培训成果的精加工使得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与提升,更易保留与积淀,也为质的研究方法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推广与运用做出了贡献。他们“求精致、出精品”的宗旨不但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执著品质,而且彰显了一种难得的求索精神。
一本书的续篇
时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做研究型教师”已经不再是一种口号和不可企求的宏远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改善实践,它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并被付之于行动。教师做研究可以有多种方式,而研究方法也有多种,但相对而言,基于质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特点,以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实际的基本状况,质的研究方法更适合于中小学教师用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关于这一观点,在我撰写的《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一书中已有叙述,此处不再赘言。
自从2000年出版了《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以来,我在许多场合介绍质的研究,这一研究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包括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但是,由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这本书理论性较强,且内容比较多,许多中小学教师望而生畏,影响了对质的研究的理解与应用。为此,在前一本书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要求,2001年我改写出版了《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对内容进行了压缩,且增加了许多实例,语言也较通俗。这本书重印数次,发行几万册,被作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用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然而,尽管我在《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中尽量使用通俗语言,增加实例,但对许多中小学教师而言,这仍然被认为是一本学习研究方法的“理论”书籍,许多单位仍然让我为他们就本书的学习进行辅导。这次我看到这本《学做质性研究》一书,感到可以作为《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的续篇,或姐妹篇。这本书真实展现了中小学教师学做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暴露了中小学教师学习质的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认识误区和所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了比较具体的化解方略和可行的操作方法。譬如,所提出的“真实”要求下“变通”的原则,对“编码”这一内容的定位与处理,对质的研究写作的理解与要求等,都更符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及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书中的案例也全部来自基础教育实践和中小学教师之手,因此更容易为中小学教师学习和理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老百姓’所写的书,也是写给'老百姓’的书”。因此,在通过阅读《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全面学习、了解质的研究之后,再阅读本书,或者两本书结合起来学习,将会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以及培训带来更好的效果。
一种新的期待
看着编写者发来的书稿,品读他们在质的研究学习中的执著与艰辛,分享他们在质的研究培训中的经验与故事,使我萌生出一种新的期待。
期待之一:质的研究方法为更多人所理解运用,真正成为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帮手。
尽管距离我出版《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已有十年,但教育实践中,教师对质的研究的了解与运用还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首次听到这一名称,更无从谈起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包括2010年我在静安教育学院培训时,发现这里的教师也大体是这样。对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区情况尚且如此,对于更大范围的广大一线教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如何使质的研究方法为更多的中小学教师所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促进他们提升自我和改善实践的工具——这将是一件十分重要但又有一定难度的工作,期待不断看到或听到这方面的喜讯。
期待之二: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领域更加宽广,成果更加丰富。
在这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鼓励、倡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现实中这方面的合作确实比以前多了许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际上,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在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比较普遍,并且有一定的历史。我这次为静安区介绍质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被看做是高校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的一次合作。在培训和对话的过程中,一线的教师们让我了解了他们正在关注的话题、正在开展的实践以及他们平时培训的状况。这对于我及其他长期在大学工作的人而言,也有一些启示,特别是在针对中小学教师讲课及著述时,如何关照他们的专业现状及思维特点,有许多借鉴之处。这次的行动可以看作是一次非正式的合作,对于双方都有收获。我也期待,高校与中小学可以在更加宽广的领域里加强合作,合作的结果必定是互利双赢的。
期待之三:研究方法的培训与推广热情更高,效果更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研究的质量与成效,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是必要的。虽然我们说,研究的问题决定研究的方法,方法的选择需要视问题而定,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研究方法重视与掌握不够,导致研究的规范性和适切性比较低。为此,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宣传、普及、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宣传、普及、推广的途径有多种,像重庆大学出版社以“万卷方法”为主题的译编发行、教育科学出版社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从书籍出版上的一种推动,从另一方面讲,培训和实际运用也十分重要。可以说,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提升更多是通过培训和实际运用的渠道来获得的。我们期待,更多的地区能够像静安区这样,把研究方法的普及、推广培训和后续指导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改善教育实践以及培育科研队伍和提高研究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期待研究方法的培训和推广运用能够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让更多的学员能够从中受益,以便针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开展研究,切实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和生存状态,让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陈向明
2011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