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 是谨慎自律,独 是独处,没有别人在旁。 君子慎独:君子的境界,在没有旁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约束自己的行为,谨慎行事。 此话出自《礼记.中庸》 原文: 译文:
“慎其独”,重要的不是要学人不要“独处”,而是要学人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自我把持得住。“独处”最容易出事,以为别人不睹不闻,神不知鬼不觉,就可为所欲为,这可不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要从根本上不做亏心事。越是别人不睹不闻,越是要把持分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事事项项,戒慎恐惧,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正《太上感应篇》所谓的“不欺暗室”。能做到“不欺暗室”,就是“诚”了。“诚则明”,“诚”就是“明明德”。一个已经明其明德的人,即使处事隐潜幽暗,也是光明磊落。光明磊落的人,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中不欺于人,纵然遍地“针孔”,于我何有哉?此君子慎独之所以为要也。 “诚于中,行于外”是非常贴切的形容。人的心灵与行为不能一分为二,否则难免沦为精神分裂的结果。现代人虽然拥有较多自由,但是社会所代表的集体力量也因着传播媒体的肆虐而无孔不入,造成个人心灵之桎梏及思想之纷乱。意念与动机之纯净,在今日似乎更需依赖“慎独”的工夫了。 慎独工夫的第一步,是能处于孤独之中,耐得住寂寞,不需寻找消遣或娱乐。这时,人安静下来,可以面对完整的自己,认清自己的真正意向。第二步则须以内在自我规范来自我约束,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任何一点虚伪成分。 《大学》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是从“诚意”、“毋自欺”而发,也就是从道德修养方面讲的,意即在独处独知的情况下也不要自欺,不要违背正确的情操去做坏事。《中庸》在此也讲“君子慎其独”,则是从“用”的角度出发,讲“莫见”、“莫显”、“戒慎”、“恐惧”,实即谓独处之时,应行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没人看着自己,自己也要把事做到恰到好处。如此,《大学》讲慎独,旨在德;《中庸》讲慎独,旨在行。概而论之,《大学》为体,《中庸》为用!体、用、德、行,此两两关系皆是合而不可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