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兰之道 2014-04-23

慎 是谨慎自律,独 是独处,没有别人在旁。

君子慎独:君子的境界,在没有旁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约束自己的行为,谨慎行事。

此话出自《礼记.中庸》

原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所以君子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惧害怕,不敢怠惰。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见到隐藏着的事端,我的心里已显著第体察到了。当细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觉的时候,我的心中已显现出来了。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小心,不使不正当的欲望潜滋增长。


《中庸》的作者点醒体道的君子,对于这伟大的天道,即使在众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儆戒,而不可以有一时的疏忽大意。即便在众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一样。这样,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否则,是不会在德性的修养上有真正的进步的。“莫见乎隐”,“见”应作”现”讲,即显现。见是显现在外的外在,隐是指内心的实质。外在的事物易于把握,而内在的人心却难以观测,所以修心更为重要。“慎独”即谨慎独处之时,这是承上两句而提出来的。道贵在个人的刻意培养,也贵在个人的自觉省察,在那幽暗的地方,虽然别人看不到,但体道者自己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天下最容易发现的。同样,那些细微的事情也是最易于被人发现的:因为人的思想与行为无论怎样遮掩,终会被人发现,体道的君子为了这个原因,对于独知的境地,尤其谨慎小心,甚至于要超过在人前的谨慎。这便是自修的真正境界。

“慎其独”,重要的不是要学人不要“独处”,而是要学人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自我把持得住。“独处”最容易出事,以为别人不睹不闻,神不知鬼不觉,就可为所欲为,这可不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要从根本上不做亏心事。越是别人不睹不闻,越是要把持分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事事项项,戒慎恐惧,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正《太上感应篇》所谓的“不欺暗室”。能做到“不欺暗室”,就是“诚”了。“诚则明”,“诚”就是“明明德”。一个已经明其明德的人,即使处事隐潜幽暗,也是光明磊落。光明磊落的人,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中不欺于人,纵然遍地“针孔”,于我何有哉?此君子慎独之所以为要也。

为了做到“毋自欺”,最好练习“慎独”的工夫。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然谨慎戒惕,好像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样,暴露在大庭广众之前,完全没有掩藏的余地。若能慎独,则心地自然光明,可以直道而行。

“诚于中,行于外”是非常贴切的形容。人的心灵与行为不能一分为二,否则难免沦为精神分裂的结果。现代人虽然拥有较多自由,但是社会所代表的集体力量也因着传播媒体的肆虐而无孔不入,造成个人心灵之桎梏及思想之纷乱。意念与动机之纯净,在今日似乎更需依赖“慎独”的工夫了。

慎独工夫的第一步,是能处于孤独之中,耐得住寂寞,不需寻找消遣或娱乐。这时,人安静下来,可以面对完整的自己,认清自己的真正意向。第二步则须以内在自我规范来自我约束,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任何一点虚伪成分。

《大学》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是从“诚意”、“毋自欺”而发,也就是从道德修养方面讲的,意即在独处独知的情况下也不要自欺,不要违背正确的情操去做坏事。《中庸》在此也讲“君子慎其独”,则是从“用”的角度出发,讲“莫见”、“莫显”、“戒慎”、“恐惧”,实即谓独处之时,应行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没人看着自己,自己也要把事做到恰到好处。如此,《大学》讲慎独,旨在德;《中庸》讲慎独,旨在行。概而论之,《大学》为体,《中庸》为用!体、用、德、行,此两两关系皆是合而不可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