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兔爷、绢人、剪纸、彩蛋、风筝……这些老北京传统民间绝活和手工工艺品,是北京人的骄傲,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符号,透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北京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拿出几件值得炫耀的“小玩意儿”,地道的北京人儿时几乎都曾玩过和见过许多这样的“小玩意儿”,这些妙趣横生的民间手工艺术给他们的儿童时代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乐趣……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拾回忆,找回曾经的“玩伴儿”吧! 泥塑 “兔儿爷真叫神,大红帅袍穿在身,将军铠甲金闪闪,背插靠旗好威风。” 这是一首老北京的童谣。这童谣陪伴着老北京的儿童长大成人。老北京的儿童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泥塑的玩具就成了儿童们的最爱。泥娃娃、泥公鸡、泥响猫、泥果果、泥饽饽……别看这些玩具简单古朴,却是小商贩们、挑货郎担的走街串巷的畅销品。其中,“兔儿爷”是最走俏的泥塑品了。在京城老百姓心中,兔儿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神仙。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在皎洁的月光下供兔儿爷——那位在月宫中捣了几千年药的“玉兔儿”。 旧时医疗条件差,北京春秋季多发瘟病,北京人认为捣药的玉兔儿能保佑人间太平,故而供奉玉兔儿,按北京人的习惯将它尊称为“爷”。 这是普通的泥塑,高级一些的是在摊儿上现场制作泥捏人物塑像。老北京前门外的劝业场有一个泥人摊,陈列着各族、各国泥人,尤其是民间熟知的名人,无不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凡是去摊上买泥人的,主人一边与买主讲价,一边就在大袖筒中塑买者形象,塑好后向买者出示,多数买者都欣然接受,遇有不买的,就将泥塑当场捏碎。 泥塑传统工艺,艺人们奉孙膑、女娲为祖。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他在研究行军布阵时,常捏些泥人泥马,在泥沙堆成的盘上对阵,这是世界军用沙盘之始。有些艺人奉女娲为祖,这源于古代女娲捏土为人的故事传说。 老北京人把从小一起长大成人的交情,说雅了叫“总角之交”,说俗了就是“从小就一块撒尿和泥,玩泥巴”。玩泥巴,是老北京儿童的游戏,泥巴玩来玩去,就成了老北京的一种民间工艺品。 泥塑脸谱 脸谱就是假面具,源于古代祭神用的头饰,到西汉时发展成歌舞演出的道具,多为木制品、金属制品、革皮制品,始称为“代面”。元杂剧中,因嫌代面过于呆板,无法突出舞台人物特征,而采用在演员脸上直接化妆的方法。此后,代面在演出中被逐渐取消。代面除在少数表演鬼神的剧目中运用外,很大一部分转化成为儿童们的游戏品。但是,经过艺人长期的改革演化,泥塑脸谱又从玩具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欣赏品了。 北京泥塑彩绘脸谱,是京剧舞台脸谱与民间泥塑相结合的北京手工工艺品。 清光绪二千年(1894年)前后,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满族人,稍通文墨,雅好丹青,又是京剧票友,专工花脸,玩票时自己勾脸,由于有绘画基础,勾出的脸常常被票友们赞不绝口。这位闲人,闲来无事,用胶泥在佣人脸上做了一个脸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干后模仿舞台脸谱勾画上色,自己觉得很有趣,并馈赠给亲友们观赏,亲友们都说好。于是,一传 十,十传百,天长日久,上门求绘的人逐渐多起来,于是便有了小名声。因为这位闲人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因净又俗称“花脸”,所以人们称他为“花脸桂子”。 辛亥革命以后,取消了旗人钱粮“禄”的旧制,桂老闲人断了生活来源,为了设法谋生,就做了些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去出售。起初送去十几个货样,交给了白塔寺的李记杂货摊,很快就卖光了。以后不管送去多少,都能随时卖出,总是供不应求。李记商店不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脸谱在北京出了名。 由于泥塑脸谱既有趣又有利,在老北京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规模迅速发展起来,众多闲人加入这一新行当。北京的南城、北城、西城又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泥塑脸谱艺人,品种也由单一的花脸,发展成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了各自的泥塑脸谱风格,形成自家独特风格的白如霖、汪稔田、李荣山等老艺人。 还有不少老北京人嫌泥巴脏,家境又不错,就用面来替代泥巴雕塑物品,使面塑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绒制品 小孩帽子上红彤彤的毛绒装饰品、妇女头上戴的绒花、小壁挂、盆景及马、骡、驴、家畜头上的装饰,都是绒花制品。绒制品在老北京处处可见,因以鸡、禽、鸟类占的数量大,故称为绒鸟行业。 绒制品的原材料是蚕丝。生丝染成各种颜色后,铺开,用细铜丝按大小不同的规格夹牢,再一条条地剪下,将剪下的一条条绒条用搓板搓成粗细不等的绒条,再慢慢用钝刀割出绒来。割出的毛茸茸的绒条可以扎、缠、捆、卷成不同形象的绒制品。制造工具只用剪子、镊子、小刀、锉即可,原料除生丝就是少许细铜丝、各种染料。 清末时,北京有很多家这类铺子,大多是前店后厂,较著名的有“瑞和永”、“东胜永”、“鸿兴德”等几十家。绒花制品还是崇文门外花市大街一年四季的畅销货,每逢京城各处庙会,绒制品会占庙会商品很大份额。京城的老少爷们、姑娘、媳妇们都爱在花摊上买一两件中意的绒制品,图个吉祥喜庆。 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出各种人物、花鸟鱼虫等,是一种小巧的观赏、陈列品。 面塑艺术是受战国时期的“俑”和汉代木偶等民间工艺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地区面塑在民间的普及盛况:“七月,宛农家岁以是月祈祷年丰,各用面果送纸钱,挂田禾之上,号曰挂地头。”这里所记载的,都是用熟或生面捏后蒸熟的面塑祭品、供品。 在北京民间,面塑是婚、丧、嫁、娶等风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北京街头,尤其是在白塔寺、护国寺、东岳庙以及蟠桃宫等较大庙会上,常有许多捏面人的,他们用蒸熟后着色的面团当场捏塑小娃娃、各种动物或戏剧人物等。 北京“面人郎”郎绍安的作品多反映北京那一时期的民间风俗,如“七十二行”、“坐洋车的女人”、“大娶亲”等;“面人汤”汤子博的作品则多为历史人物和神佛塑像,高雅、隽永、格调清新,代表作“白水滩”、“托塔李天王”、“郑板桥”等捏塑得无不神形毕肖、生动感人。这类面塑不光民间喜爱,就是皇室贵族也喜欢把玩收藏。现今存放在故宫博物院的各式各样面塑,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玩赏品。 自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四大名著相继问世,其中的主人公就成了泥塑、面塑中的人物造型,在老北京各种民间工艺品中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孙猴子的形象,更为北京人喜爱,艺人们挖空心思,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各式各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孙猴子的“光辉形象”。 鬃人 不足十厘米高的孙悟空,手执金箍棒,同一群天兵天将在一大铜盘中对峙着,只要轻轻敲击盘边、震动铜盘,盘中的孙悟空便同天兵天将有节奏地打了起来,它们挥刀枪、舞棍棒、耍大锤,酣战不休。这就是老北京人的鬃人工艺品。 鬃人的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戏和京剧的影响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京剧“八大锤”、“三岔口”、“闹天宫”这类武生戏中手持兵刃对打的场面。鬃人本身是一种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艺术品,又是颇有情趣的北京民间玩具,它的舞动全靠底座上粘贴的一圈富有弹性的鬃丝。 鬃人的制作方法是:头和底座采用胶泥脱胎,用秫秸做身架,絮裹棉花,外罩彩衣,然后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北京鬃人在清末曾盛行一时,著名制作鬃人的艺人是王春佩、王汉卿父子。1915年,北京鬃人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商曾许以高报酬聘请老艺人王春佩赴美行艺,王春佩以“穷家难舍,熟土难离”为由,婉言回绝了。当年,北京鬃人由老艺人王春佩独家制作并经营,在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等城里庙会上出售。由于鬃人具有独特的民间色彩和戏剧情趣,因此对观赏者很有吸引力。王春佩也是个戏迷,他制作的鬃人穿戴扮相以及脸谱、把子,都是具体而细微得和舞台上的演出一样。尤其是“闹天宫”的鬃人作品,让人有置身在舞台前观戏的感觉。 如果觉得刀呀、枪呀、猴啦闹得慌,北京还有绢制的文静的手工艺品。 绢花绢人 绢花又称“京花儿”,是地道的老北京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记载。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唐代画家周防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一束完好的绢花,色彩鲜艳,姿态盎然,足见当时制作绢花的技艺已是相当成熟了。 绢花在我国宫廷和民间婚、丧、寿诞、节日等风俗活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从元到清末,大批绢花艺人涌入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制作绢花的中心。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北京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就是因生产和销售“京花儿”而得名。 制作绢花的主要原料是真丝织物,也有少量的棉织品,还有染料、铁丝、淀粉等。绢花的制作过程分为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组枝等工序。世上能见到什么样的鲜花,花市就有什么样的“京花儿”。艺人们做出的朵朵绢花,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仿佛能使人嗅到阵阵花香。 清代有不少著名的绢花艺人——刘享元,俗称“花儿刘”,他的作品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金玉林,人称“花儿金”,他的代表作是菊花“十丈珠帘”;张全成,他的代表作是“悬崖菊”;苏宝章,他的代表作品是“三尖西番莲”;张德启,他的代表作品是“柱顶红”。 绢人也是老北京的一种工艺品。它与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布制手工艺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制作绢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远在北宋时期就已有民间艺人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了。明、清时北京民间已有制作绢人的。在清代,还有人以绢、绫、绸、纱剪扎成老寿星或麻姑,作为祝寿的礼品。其制作以金属丝为骨骼,棉花为肌肉,纱绢为皮肤,真丝为发,布帛为衣。这种绢人色彩、质感之真实较泥塑更逼真,那细腻的皮肤,滑润的秀发,丰满而富有弹性的形体,加之眉目传神,服饰艳丽,俨然一副真人的缩影。北京绢人的制作题材多是古代仕女或少数民族少女,代表作品有“琵琶仙子”、“自在观音”和根据唐代画家张萱原作复制的“捣练图”。 毛猴 毛猴是一种三四厘米高的工艺品,浑身布满密密麻麻的棕色或白色的细绒毛,通体稍有些透明,乍一看,还以为是真毛猴儿的标本,其实,它只是一种供人们玩赏的精巧手工艺品。仔细观看,毛猴是用蝉蜕(知了壳)和辛夷(玉兰花骨朵)制成的。制作时用带有绒毛的辛夷做身子,截取蝉蜕的头和爪子粘连上去,便能创作出千姿百态、别有风趣的毛猴来。 毛猴作为一件民间工艺品出现在北京,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那时,北京有一位人称“猴汪”的汪姓艺人,专门制作毛猴,用毛猴来模拟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作品有“推小车的”、“卖冰糖葫芦的”、“挑剃头担子的”……正所谓民间“七十二行”。他把制作好的毛猴粘在小纸片上,拿到东安市场、护国寺和隆福寺等庙会上出售,物美价廉,深受儿童的喜爱,成为北京传统的儿童玩具和供人们欣赏的民间手工艺品。 北京作为几朝都城,各省各族人民的聚散处,受到八方的影响,各种风格的工艺品精彩纷呈,像什么寿山石、巴林石、青田石等奇石摆件,彩蛋、根雕、烟壶、茶壶、铜器、花瓶等无一不摆在多宝槅上,成为收藏珍品。
拨浪鼓 我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问世;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 风筝 又称“纸鸢”;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削木为鹊乘而放之的记载。古时风筝多为战争服务,成为一种有效的通讯联系工具,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工具,最早见于宋代画家苏汉臣的绘画作品中。到了明、清时期,每逢清明前后人们都要走出户外去放风筝。当时北京最有代表性的风筝是“黑锅底”和“瘦腿子”。 空竹 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 提起剧院、剧场,源远流长——按照《辞海》的“剧场”词条,在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就已有出演乐舞杂技的露天广场,这已是露天剧场的雏形。在《晋书·乐志》中记载,当时京都洛阳有一座名叫“平乐观”的古楼,就常有百戏在那儿表演,平乐观可称为我国古代较早的剧场。 隋唐时百戏繁荣,当时表演都设于寺庙之内,各寺院中的“戏场”及后世的“庙台”,都成为演出百戏的剧场。《隋书·音乐志》载,公元606年正月,隋炀帝曾下令把各地百戏集于洛阳汇演,在皇宫外搭起“看棚”供帝王贵族观看。这种较为雅致的室内剧场,当时称为“舞筵”、“锦筵”。到了宋代,戏剧进入发展新时期,技艺成熟,剧目繁多,开始出现营业性出演的剧场,称为“邀棚”、“勾栏”或“瓦肆棚子”,也就是用栏杆隔起来的简易剧场。 在辽、金、元时期,老北京的戏台大都设在庙宇内,门口高挂纸榜,写明当天要上演的剧目。当时的戏台已建成前面突出,可三面围观表演的舞台,台前有帐,台后有墙,并有上下场左右两扇门出入,已经具备了我国传统剧场的基本形式。到明末的北京,临时性的剧场已被固定性的剧场所替代,这种剧场舞台结构,成为后世剧院建筑的源头。 在清朝时期,剧场的建筑规模已较大,剧场内的装饰和布置也更加精美。在皇宫紫禁城内,宁寿宫有畅音阁戏台。慈禧为她六十寿诞,花费71万两白银在颐和园还兴建了德和园大戏楼,宏伟壮丽的三层大戏楼和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前后三进院落,占地三千八百多平方米。 戏台设计造型独特,上有天井、下有地井、台上有滑车,演戏时能“天降神仙”、能从地底“钻出鬼怪”,在当时颇为神奇。在这个戏楼,宫内太监的戏班和宫外的谭鑫培、杨月楼等的三庆班、同春班经常演出,慈禧则爱看《黄鹤楼》、《定军山》、《群英会》、《四进士》、《金山寺》等。相传慈禧是个大戏迷,常住在颐和园,整日在德和园内看戏,终日无倦容,她在十三年里,竟看过不同内容的戏二百多出。 民间从清朝早期起,北京城已经出现有戏剧演出的茶园、茶楼戏园子和在会馆内戏台上出演的戏剧。当时,按不得影响皇宫王府贵族安静生活的规定,一律设在外城,所以戏园大都集中开设在前门外繁华的闹市里。 在清代三百年的早、中、晚期,都有当时所谓的“四大名园”:早期的为太平园、四宜园、月明楼、查家楼;中期的为方壶斋、蓬莱轩、升平轩、与广和查楼;晚期的是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戏园。 所谓查家楼、广和查楼、广和楼,就是最早、最著名的“查楼”。查楼原是明末盐务臣商查氏的花园,《宸垣识略》书中云:“查楼在肉市,明代巨室查氏所建的戏楼”。最初查氏后人把花园儿改成茶园,建了个小型戏台,边卖茶边有艺人说评书、演杂耍。后于清同治年间易主,由北京东郊务农的“白薯王”王静斋经营,改名“广和楼”,增大戏台面积,经常邀来好的戏班来演出,成为老北京最早对平民百姓公演戏剧的剧场,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等,都先后在这儿演出过。 最初广和楼和其他戏园的布置,都是有茶点供应的“茶园”式:台前是两根大台柱子,戏台前是一条长桌或几张八仙桌,两旁是大板凳,桌上可以放茶壶、茶碗、食品,人坐着要侧着身子看戏。两廊下和后排则是散座的大条凳,楼上前排全是包厢,包厢后面全是散座儿。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戏园座位才改为一排排的长椅子,也从最初女眷不能进戏园,逐渐改为男的坐楼下,女的坐楼上,最后发展为男女可一起合座看戏。 那时戏园子里除有捧角儿的乱喊叫外,前台还出现了“三行”,即茶水行、小卖行、手巾把行。正像侯宝林先生相声里所描述的,那时戏园里沏茶倒水、卖烟卷花生瓜子的、扔手巾把的,一片嘈杂,一直到压轴戏开演,才稍静下来。 民国以后提倡文明新风,破除封建传统旧习,在京城首开剧场的夜晚演出,文明看戏,也开创了女伶可与男演员同台出演等新风气。先后在内城外城开设了新型剧场,如长安大戏院、吉祥剧院、开明剧场、第一舞台、华北戏院等,演出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的新京戏、新评剧、话剧等文明戏,著名坤伶刘喜奎等女伶,在华北戏院出演的新时装戏曾轰动京城,曹禺的《雷雨》、《日出》等,也曾在长安戏院、北京饭店等地由北平剧社演出。 会馆戏楼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北京剧场和戏曲发展的历史。清代在城南地带建有很多会馆,正乙祠银号会馆、湖广会馆等会馆都建有戏台,以戏曲等节目宴请同行同乡,联络感情以利于经商交易。最早1667年在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银号会馆,戏楼虽不大,但其庭院、戏台、台柱等却古色古香,成为老北京时独特的会馆戏楼,经常有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余叔岩等大师出演京昆戏曲、曲艺、杂耍或办堂会。如今,正乙祠银号会馆,改名正乙祠戏楼,仍有对外戏曲演出,是老北京戏园中保护最好的古代剧场。 解放后,城内新建了首都剧场、天桥剧场、人民剧场、北展剧场等大型现代化剧场,原有的长安大戏院等也大修搬迁扩建。原来的剧团合并成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团、北京曲艺团等演出团体,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今并举的方针,多年来公演了众多京剧、评剧、话剧、歌剧、曲艺、歌舞节目,各剧场成为不可缺的文化阵地。首都剧场和原青年宫,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较早地公演了《龙须沟》、《长征》、《屈原》、《雷雨》等优秀话剧。 各京剧评剧戏曲名家,也创新整理演出了众多新旧剧目,天桥剧场经常上演歌剧《白毛女》、《茶花女》等歌剧和歌舞节目。现在,北京的剧场、戏园以及剧院团体的设施建筑、舞台技术设备,随时代与时俱进,日臻先进,出演节目多姿多彩,各剧场、戏院已成为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地。另外,国家大剧院也即将建成,将成为高科技的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今后会公演高艺术品位、受中外注目的芭蕾舞、交响乐、戏剧、歌舞等优秀节目。国家大剧院的建成,不但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艺术、欣赏艺术的舞台,同时也将是首都中心地区最大的文化休闲广场,和北京一道靓丽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