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褐蘑菇栽培技术

 老刻刀 2014-04-23

褐蘑菇栽培技术

   2008-12-12 8:29:30

菌菇珍品--褐蘑菇,又名香口蘑,其盖大柄粗、菌肉肥厚,口感比白蘑菇更细嫩鲜美,香味比香菇更加浓郁适口,同时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医疗价值。现已成为风靡欧美及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品位食用菌,并形成了其开伞成熟菇体的专业市场--波特贝拉(portabella)和未开伞幼嫩菇体的专门市场--克里米尼(cremini)。产品出口市场广阔,栽培前景十分看好,现将其生物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菌菇珍品——褐蘑菇,又名香口蘑,其盖大柄粗、菌肉肥厚,口感比白蘑菇更细嫩鲜美,香味比香菇更加浓郁适口,同时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医疗价值。

褐蘑菇Agaricus crocopelus peck,其菇盖表皮细胞含有褐色素呈黄褐色,菇盖多生纤维状鳞片,故名褐蘑菇或褐鳞蘑菇,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1992年此菇在河北 张家口驯化栽培成功。根据其味幽香的商品特性,当地定其商品名为香口蘑。褐蘑菇肉质较疏松,干菇泡发速度快,温水浸泡10分钟即可烹调食用,菌盖和菌 柄均无木质化口感,是当地群众最喜爱的品种之一。褐蘑菇营养丰富。据测定,每l00克干菇含蛋白质18.3克,17种氨基酸总量达9.23克,含有全部人 体必需氨基酸。因此褐蘑菇是很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食用、药用真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香口蘑学名褐口蘑Agaricas brunnelens)是口蘑的一种, 其菇盖表皮细胞含有褐色素呈黄褐色,多纤维状鳞片,故得名褐蘑菇或者褐鳞蘑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产于张家口坝上地区,是国内首次在坝上草原发现并驯化栽培成功的名优口蘑品种。香口蘑以其香味浓郁、口感鲜美、菌肉肥厚、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享誉海内外,素有草原明珠,蘑菇之王的美誉。

一、形态特征与生长条件
(一)形态特征 褐蘑菇为中型子实体,其形态特征如下
1.
菌盖 菌盖直径一般为1017厘米。幼菇出土后呈白色、球形; 随其生长,开伞前(菌膜未露)呈半球形;近于开伞(菌膜外露,但未裂开)时为馒头形;开伞后(露出菌褶)成为雨伞状。菌盖表皮黄褐色,一般菌盖中央颜色最 深,由中央向内卷的边缘,颜色渐次变浅,直至为黄白色。菌盖表皮在高湿条件下,稍粘手,一般情况下不粘,满布纤维状鳞片,随空气湿度降低而明显,菌肉白色 呈乳白色,肉厚1.01.3厘米,用刀切开或撕裂后变白黄色至浅褐色。褐蘑菇菌肉生长速度快,质地较粗而疏松。在子实体生长膨大过程中遇到干燥、低温的 条件,极易龟裂成花纹,露出白色菌肉,从而形成褐、白分明的粗大花纹的花菇,这是褐蘑菇外形的一大特色。
2.
菌褶 幼菇期的菌褶,被一层白色的菌膜所包裹,随着菌盖边缘的伸展,菌膜越明显外露,而且越薄成膜质状。最后破裂、脱落,仅有少量分别残留在菌盖边缘和菌柄上, 从而菌褶外露。菌褶初露时为白粉色,渐变粉色。成熟后为红色至褐色。菌褶离生、片状、长而宽、不等长,呈幅射状疏稀排列。菌褶两侧生有子实层,离生。囊状 体及担子呈栅状排列。
3.
菌柄 白至乳白色,柱形,中实(开伞后稍有疏松)、细长,长47厘米、粗35厘米。菌环靠上,白色,成熟后脱落。
4.
孢子 每个担子上着生2个担孢子,每个担孢子双核,椭圆形,6.88.6×5.26.9微米。孢子印褐色。
5.
菌丝 在营养较少的PDA母种培养基上,菌丝稀疏淡薄,气生菌丝很少,灰白色。无明显色素,只在菌丝集中处的培养基内有极浅的褐色;培养基中添加蛋白胨后,菌丝 生长较快,密度也比较大,白色。在麦粒培养基上,菌丝体生长浓度密,颜色洁白,3035天长满瓶,沿瓶壁生长出树根状粗大而厚的菌索。在栽培料上,菌丝 体灰白色,随菌丝密度增加,颜色渐显白色。生理成熟后扭结为棉线状的粗菌索。

  一、生物学特性

  1、营养:能分解利用草本植物秸秆作为营养碳源,最好氮源为畜粪、硫酸铵和尿素,最适碳氮比30:1

  2、温度:菌丝生长温度14-35℃,适温20-30℃;子实体发生温度16-32℃,适温18-28℃,属中温偏高型菌株。

  3、湿度:菌丝生长期,要求培养基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70%-75%;子实体生育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

  4、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照;菇蕾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阶段需一定光线,最适光照度200-800勒克斯。

  5、空气: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新鲜空气,尤其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如果通风不良,易形成畸形菇。

6、酸碱度:菌丝在ph6-9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6.5-7.5

(二)生长条件 褐蘑菇的生长条件如下
1.
自然生态 褐蘑菇在草场上形成不明显蘑菇圈。菌丝体在土壤1020厘米深处越冬,第2年土壤解冻后于5月上旬开始恢复生长,7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 菌丝生长蔓延迅速,扩展深度达1525厘米,7月下旬至8月初形成原基,遇雨出菇。子实体多单生在蘑菇圈的外边缘。
2.
栽培条件 褐蘑菇是双孢蘑菇的近缘种,出菇期间要求较稳定的温度。菌丝的生长温度是62320生长速度最快。如果温度超过23或低于5,则菌丝的生长受 到抑制而停止生长发育。发菌阶段一般以1822为宜,生长较快,浓密健壮;高于22时菌丝生长虽快,但稀疏细弱,容易衰老;温度超过25,菌丝易 受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21,以1318时子实体生长快,菌柄矮壮,菌盖肉厚,质量好,产量高。温度高于20,菌柄徒长,肉质疏 松,品质低劣;温度低于8时,生长缓慢;若温度突然回升,进行生殖性生长的菇蕾又将其营养物质回输给基内菌丝,使其恢复营养性的蔓延生长,结果已形成的 菇蕾会因失去营养供给而先后枯萎死亡。

一、栽培条件:香口蘑菌丝体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0-26,子实体发生适温为16-25;菌丝体阶段要求空气湿度在60-75%,子实体阶段要求在85-90%;培养料的酸碱度(pH)要求为6.5-7.5之间。

  二、高产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根据褐蘑菇出菇温度范围16-32℃,播种40-45天后开始出菇的生物特性,一般春栽选择3-4月播种,5-7月出菇;夏栽选择6-7月播种,8-10月出菇,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栽培季节。

二、栽培季节:春季栽培在3-5月份,秋季栽培在7-9月份。

农户栽培褐蘑菇大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如何确定适宜的 栽培季节,与提高口蘑的产量和质量有密切关系。地区不同,播种季节亦不同。栽培生产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出菇期必须避开20以上的高温期。如果出菇温度长 时间超过20,则菇柄长、菌盖小、易开伞,甚至幼菇成批死亡。因此适当安排生产周期很重要。
(一)生产季节 各地应因地置宜安排生产,举例如下:
1.
冷凉地区 所谓冷凉地区,泛指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的山区或高原。以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褐蘑菇的栽培一般在4月堆料发酵,5月上旬铺料播种,6月中旬覆 土,7月上、中旬出菇,8月高温季节之前结束栽培。采菇期约1个月,1平方米菇床产鲜菇5千克以上(料厚20厘米以上)。
2.
温暖地区 相对于冷凉地区而言,温暖地区泛指海拔较低、夏季气温较高的平原。如北京以南的地区栽培褐蘑菇,一般为跨年度栽培。播种期安排在9月中旬,此期发均温度易 掌握在20左右,适合蘑菇菌丝生长。1个月后气温下降到2010利于出菇,即10月下旬至11月为秋菇产期。12月至次年2月为度冬休眠期。35 月为春菇产期。生产实践表明,出菇期温度如高于20,即使能出菇,菇质也较差;出菇期温度低于8进入休眠期。

1.栽培季节:根据褐蘑菇出菇温度范围16℃32℃,播种4045天后开始出菇的生物特性,一般春栽选择34月播种,57月出菇;夏栽选择67月播种,810月出菇,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栽培季节。

2、栽培场地:大田畦栽褐蘑菇,必须搭建挡光防雨遮阴棚。棚高2-2.2米,棚顶和四周覆盖草帘或遮阳网,棚内畦床整成龟背形,设计畦宽60-80厘米,畦高10厘米,畦长不限,棚外开挖排水沟。

三、场地选择:室内搭架或室外搭遮阴棚栽培均可。

3、原料配方:稻麦草80%、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稻麦草60%、牛粪30%、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棉籽玉米秸45%、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一般100平方米栽培面积投培养料1500公斤左右。

(二)堆肥配方 人工栽培褐蘑菇,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全部来自堆肥,因此配料的科学与否,与蘑菇的产、质量直接相关。随着农业的机械化,牛、马粪日益减少,也可以采用鸡 粪或化肥,配方见表28-1与表28-2。堆肥发酵前的最适碳氮比为28301,含氮量为1.4%1.6%;发酵后的含氮量为1.8%2.0%
建堆之前,应根据栽培面积估算并备足原材料。牧草或稻、麦、玉米秸要晒干贮藏,防止雨淋霉变。鲜牛粪最好晒干备用。牛粪不足可采用猪粪或鸡粪。为解决畜粪 不足的问题,可采用少粪的生产配方,如采用烘干鸡粪、饼肥、氮肥、磷肥等原料,按褐蘑菇生长所需的碳氮比例混配成专用肥用于栽培,鲜菇的产、质量也很好。
28-1 张家口地区畜粪配方与含氮量计算(单位:千克/100m2
原材料 总氮
燕麦秸 水分≥15%, N=0.54% 1000 850 4.59
干牛粪 水分≥15%, N=1.78% 1000 850 15.13
干马粪 水分≥15%, N=0.58% 1000 850 4.93
尿素 N=46% 38 38 17.48
过磷酸钙 P2O5=12-14% 30 30
石膏粉 CaSO4≥68% 30 30
千克/100m2 3060 2648 42.13
含氮量(N% 42.13/2648=1.59%

28-2 京南地区鸡粪配方与含氮量计算(单位:千克/100m2
干重
麦秸玉米秸 水分≥15%, N=0.48 % 2500 2125 10.20
干鸡粪 水分≥15%, N=2.5 % 600 510 12.75
尿素 N=46% 50 50 23.00
钙镁磷肥 P2O5=14% 30 30
石膏粉 CaSO4≥68% 50 50
千克/100m2 3220 2755 45.95
含氮量(N% 45.95/2755=1.65%

四、配方组成:稻草63%、牛粪30%、复合肥3%、石膏粉2%、过磷酸钙1%、生石灰1%稻草90%、复合肥5%、石膏粉2%、过磷酸钙1.5%、生石灰1.5%稻草70%、牛粪15%、菜籽饼6%、尿素0.5%、碳酸氢铵1.5%、过磷酸钙1.5%、石膏粉2%、碳酸钙2%、石灰1.5%

五、堆料发酵:将预湿过的稻草(先切短)、牛粪分层并加入1/2的复合肥一起堆沤。建堆后每隔5-6天翻堆一次,将上层与下层、中间与边缘的培养料换位堆沤,使各原料发酵均匀,缩短发酵时间。另外,在第1次或第2次翻堆时加入石膏粉、过磷酸钙、石灰粉以及剩下的1/2复合肥等原料。待原料呈咖啡色,柔软,有弹性,生熟度适中,含水率70%,酸碱度(pH值)6-7.5,无氨味或其它气味,发酵即完成。

  4、预湿建堆:择好堆料场所,先在地上堆一层已预湿过的稻麦草,厚度30-40厘米,在稻麦草上撒一层已调湿的粪肥,其次再堆一层稻麦草一层粪肥,做到草料粪肥比例混合均匀,如此循环堆叠,直至建成高1.5米,宽1.5-2米,堆顶呈龟背状,四周为垂直整齐的长方体料堆。

5、翻堆发酵:第一次翻堆时间是在建堆后的第7天,即当料堆温度达65-70℃保持2天开始翻堆,并加入适量石灰。第二次翻堆时间是在翻堆后的第6天,即料温继续上升到70-75℃时维持2-3天开始翻堆,同时加入石膏等辅料,其后进行第三、四次翻堆,间隔时间分别为5天、4天,总发酵期25天左右。优质发酵料标准,料松散有弹性,呈棕褐色,可见大量放线菌,无氨臭味,含水量60%-65%ph6.5-7.5

六、播种发菌:先在底部铺一层8厘米厚的培养料,然后撒一层菌种,接着再铺一层10厘米厚的培养料,再撒一层菌种,然后再盖一层4厘米厚的培养料,接着再铺一层4.5厘米厚的腐殖土,最后盖上矮小拱棚膜覆盖;或者采用单层菌种播种法,即底铺一层厚17厘米的培养料,其上撒一层菌种,然后再盖一层5厘米厚的培养料,接着铺一层4厘米厚的腐殖土,最后盖上矮小拱棚膜(搭4.5厘米厚的肥土)。总之,按每平方米菌床铺培养料25千克、用麦粒菌种5瓶计算铺作菌床。另外,菌床四周再覆盖4-4.5厘米厚的肥土。

      七、出菇管理:播种后10天内每天通风(即揭膜)1次,每次30-40分钟。菌床湿度保持在80-85%之间。10天以后每天通风2次。40天左右开始出现菇苗时要求菌床湿度保持在90-95%左右。45天后采收第一潮菇,采后覆盖1厘米厚的肥土(97%腐殖土加3%草木灰混匀),并勤喷水。若管理得好,一般可采菇4潮,每平方米菌床可产鲜菇12.5千克以上。

 

  6、播种管理:将完成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入畦床上,料厚8厘米左右,稍压实,待料温降到35℃以下时开始播种,播种采用撒播或穴播方式,每100平方米菌种用量100-150袋。接种完毕,在畦床两侧用竹片插成弓形,上覆塑料薄膜保温保湿。

  7、养菌覆土:播种3天内应紧罩畦床薄膜,3天后每天开始揭膜通风换气1-2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保持畦床温度15-34℃。若培养料表面失水干燥,可采取轻喷雾化水维持湿度。一般经过15-20天的养菌培养,当菌丝蔓延整个培养料的2/3时即可覆土。土壤宜选择肥沃的稻田土或砻糠土,覆土层厚度3.5-4厘米。

  8、诱导出菇:经覆土10-15天后,菌丝体发育更加粗壮,并发生少量爬上土层形成菌索,此时应喷催蕾水,提高畦床空间湿度90%-95%。同时,掀开两端薄膜加大通风换气,迫使菌丝向下倒伏,加快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繁殖出菇阶段。经过5-7天的诱导催蕾管理,当发现土层内大量白色粒状原基时,再喷一次出菇重水,保持土层适度湿润即可大量出菇。

9、采收加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从菇蕾形成至成熟采收一般需5-7天。当菌盖呈半球形状,菇体紧实,菌膜尚未展开时即应采收。整个产菇期5-6潮菇,总生物转化率达50%。目前,褐蘑菇主要以脱水干制品出口,其干制方法可采用脱水机烘干、火笼烤干、太阳晒干。其中采用脱水机烘干的产品,其颜色为淡金黄色、朵形美观、香味浓郁,符合出口标准要求。

八、采收加工:从出现菇蕾到采收约需3-5天,应在这个时间内采收,否则会影响鲜菇的质量。采后随即进行除杂、脱水烘干或盐水腌渍。

病虫害防治技术

但在香口蘑生长发育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培养基质营养丰富,栽培空间相对密闭、阴暗、潮湿,温度不高也不低,在这种条件下极易引起病虫螨类发生,对香口蘑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不注意就会丧失经济效益。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香口蘑生产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保证。现将香口蘑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鬼伞。在香口蘑栽培中经常发生和常见的有晶粒鬼伞、毛头鬼伞、黑汗鬼伞和粪鬼伞等病类。香口蘑播种后7—15天就会出现鬼伞危害,由于鬼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香口蘑的生长,侵夺了培养料中的水分和养分,导致香口蘑减产。在鬼伞子实体显露前,其菌丝和香口蘑菌丝很难区分。为了避免鬼伞的发生,在发酵过程中要防止培养材料不新鲜和发酵不彻底、培养基质中氮含量过高,所以,培养料取村要新鲜不霉变,以免杂菌带入,培养料碳氮比要合理,料中含水量要适量,菇床一旦发生鬼伞,在开伞前要及时拔除,以免担孢子飞散传播。

  2、绿霉。绿霉是香口蘑生产中的主要危害者之一,发生在接种后2—7天,主要表现在麦粒菌种播种后,菌丝不萌发,麦粒变绿色,甚至蔓延整个播种层,其原因是生产场所空气湿度大并且温度高所致。其防治方法是:加强通风、降温、减小湿度,严重者需把接种层发绿部分翻开去掉,重新播种,也称补种。

  3、死菇。菇房中发生菇蕾枯萎、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有时会出现成批的死亡。其发生原因是:当子实体只有芝麻或者黄豆大小时,如菇房遇到23℃以上的高温,且时间较长,则会使子实体成批死亡;寒冷空气来临,菇床大量用水,加大培养料与覆土层的温差,降低子实体的代谢能力,致使子实体死亡;采摘时不慎损伤周围小菇造成局部死菇。防治方法:根据气候特点,合理安排播种季节,避免高温出菇出菇时突然高温,应停止床面用水,夜间大通气。在冷空气来临后,绝不大量用水。采菇时,手捏住菇盖转动一下再拔起,以免掀动周围的覆土。

  4、薄皮早开伞。薄皮早开伞就是子实体柄细、盖薄早开伞的现象,这种菇质量差。发生原因:料生、料层薄、过干、覆土过薄,含水量不足;出菇密度大、温度高、子实体生长快、成熟早、床面干。防治方法:培养料适度腐熟,铺料不能过薄,而且保持一定湿度,覆土不能过薄过干。防治出菇过密,不喷头潮水。出菇旺期,菇房宜在早晚或夜间通风,降低房内温度,适当增加覆土表面水分,提高菇房内的空气湿度。

  5、水锈斑。菇盖上出现铁锈色斑点。发生原因:香口蘑子实体出土后,床面喷水不及时通风,菇房空气湿度过大,菇体表面常有积水;出菇期间空气潮湿而闷热,菇房温度高于18℃,则更宜发生。防治方法:出菇期喷水后要注意菇房通气,待菇体表面水滴蒸发后才可关闭门窗。

  6、蛆害。该虫是香口蘑、平菇等主要害虫。幼虫危害菌丝和子实体,菇蕾受害发黄,萎缩而死,子实体出土后,幼虫集中在菇根上或扩散到整个菇体,使菇体呈淡红色,该虫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防治方法:搞好环境卫生,及时烧毁或深埋残菇败体。在菇房门窗通气孔安装窗纱,阻隔万虫潜入。药剂防治。在通风口和菇床上吊挂小沾有敌敌畏原液的棉花球或布条,以便驱逐成虫。灯光诱杀。在电灯下放盛有敌敌畏水溶液的铁盆,引诱杀死成虫。

  7、螨害。螨类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幼螨开始就能取食香口蘑菌丝,危害性最大,使菌种成品率降低,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危害特征:取食菌丝,严重时能将菌丝和幼嫩子实体吃光。防治方法:搞好环境卫生,菌种培养室和食用菌栽培场环境要整洁卫生,根除杂菌污染。及时处理废菌种瓶,及时沤制或深埋废料,杜绝螨虫滋生地。糖水诱杀:糖水里掺入敌敌畏和在土里,放在塑料薄膜上置于菇床附近,以引诱螨虫前来食糖灭之。

  总之,香口蘑是草腐性真菌,所谓病害主要是杂菌污染,虫害主要是菇蝇和螨类。在生产中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科学管理合理用药,使香口蘑的生产不但高产、高效而且优质、无公害。

 

(四)地棚栽培 地棚式栽培是在口蘑驯化研究过程中发展的栽培技术,投资较少、保温保湿效果好,适宜在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推广。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安排好栽培周期,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一般为夏栽秋收。
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通风方便的野外搭棚建床)。按东西方向挖地沟,长57米,宽3米,深2米左右。地沟的东西两端各挖一个宽1米的台阶为人行道,在 地沟周围的地面上砌一圈0.5米高的围墙,在东西两侧对着台阶处各留一个1米宽、1.5米高的门,兼通风、采光之用。南北墙要留几个直径0.5米的通风 口。然后以墙为基础,用竹、木搭成拱形或人字形棚架,先盖大棚膜,再覆盖草帘。根据增降温的需要,在草帘之上再披盖一层能调节厚度的活动秸秆层,厚约 1525厘米。在棚内沿长向用竹、木建床,床高0.5米,宽1米,长57米。在两床中间留50厘米宽的人行道,床的边沿离开沟壁25厘米,以便于管 理。棚架要求坚固、承压能力强,防止下雨后柴草增重而塌陷。
(五)接种发菌 在床上铺1720厘米左右厚的堆肥,略压实整平,准备播种。用接种铲将瓶中的菌种掏入干净的盆内,菌种粒一般为黄豆粒大小。将菌种均匀撒播在堆肥表面, 用手指插入料层轻轻抓动,使部分菌种沉入堆肥内,以扩大接种面积。接种量一般掌握在11.5/平方米。接完种后,表面再铺盖35厘米厚的栽培料,使 堆肥的厚度达到2022厘米。最后用木板将床面轻轻压平,以减少发菌过程中的堆肥失水。
接种后关闭菇棚的门窗,形成保湿、保温的发菌环境,促使 菌丝尽快恢复生长吃料。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把棚顶的覆盖物揭开一部分,以便采光增温;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较高时,为防止棚内 温度超过18,应根据温度情况逐步增加覆盖物厚度。在个别高温天气,中午可在棚顶的披草上喷水降温;夜间打开全部或部分门窗通风降温。在整个发菌管理期 间,关键是调整温度和保持堆肥湿度。随着菌丝的生长发育,耗氧量大增,因此需要较大的通气量,但同时要在地面或空中喷水保湿。
(六)覆土 菌丝吃料深度达到料层厚度的2/33/4后,即可覆土。要求选用具有团粒结构、较肥沃的栗钙土。粘土易发生板结,沙性土则持水力差,均不宜做覆土。将覆 土打碎结块,喷水预湿至手捏成团、触地即散为适。覆土前根据栽培料的干湿情况在床面适当喷水,使其恢复到上床时的含水量,切忌喷水过大影响透气性而发生黑床 否则因缺氧而导致菌丝萎缩。覆土时须用簸箕慢慢抖落于料面,注意不能将料面压成坑,厚度23厘米,要均匀一致。覆土后注意保温保湿,同时加大通风量,促 进菌丝上土。之后加强通风和温差促进菌丝扭结和原基分化。
(七)出菇 冀北坝上地区的8月,天气己转凉,昼夜温差加大,菌丝由营养生长期逐渐转入生殖生长期即子实体生成期。此期的管理要点是加大通风量,要保持覆土湿润和空气 湿度。如覆土干白,须勤喷少喷小水补湿,切忌喷大水造成床料透水,导致菌丝缺氧而窒息死亡,形成黑床 除大风或强降温天气外,菇棚门窗应昼夜打开,进行强通风拉大昼夜温差,并增加棚内散射光照。如棚内温度偏低,可掀开草帘透光增温,保持1318的出菇 温度,710天即可采菇,其时间长短视菇棚温度高低而定。当温度在18以上时,菇体生长发育快,要及早采摘;温度在14以下时,菇体生长发育缓慢, 可适当推迟采摘。
(八)采菇 褐蘑菇的适宜采收时间,最好在菇体生长到7-8成熟,即菌盖与菌柄刚脱离并内卷时采收。采摘口蘑要先向下稍压,再轻轻旋转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摘丛 菇时,要用小刀分别切下早熟菇。采收时最好是随摘随切菇柄,保持菇体洁净和减少碰伤。菇柄切口要平整,不能带有泥根,切柄后顺手把菇放在内壁光滑洁净的硬 质容器中。采收前菇床不喷水,否则采摘时菇体粘手,手捏处易变色,影响质量。
褐蘑菇可形成花菇,而且商品价值高。在空气湿度小、温差大的条件 下,菇盖组织内部细胞继续生长膨大,而外部组织细胞因干燥而生长受阻,表皮及菌肉开裂而成为花菇 花菇含水率低,风味浓,鲜销耐存贮,干制出成品率高,因此很受消费者欢迎。有经验的菇农在出菇时采取较干燥的环条件,可以产2030%的花菇,增加了生 产效益。
(九)加工 除鲜销外,褐蘑菇的加工主要是烘干。用煤炭火、电炉、微波或远红外线等人工热源鲜蘑烘干,使含水率降到12%以下。是否达到此标准,常用检查方法是用指甲 刻划菇根部位,以稍留下痕迹为宜。褐蘑菇的烘干出成比率为10.41,加工成本包括设备折旧、用工、耗煤等约0.210.26/千克。
烘烤过 程中随着鲜菇表面水分的蒸发,促使内部水分转移到表面以保持平衡。移到表面的水分又蒸发掉,如此反复转移,一直干燥到含水量达到要求为止。干燥首先从菇盖 边缘开始,慢慢移到肉质厚的中心部。烘干工艺就是根据菇体内部水分扩散转移的速度,与表面蒸发速度基本上达到平衡的原理制定的。这个平衡要由热风的温度和 风量来控制,不同的干燥期,热风的温度和风量参数也是不同的。在干燥鲜菇时,如果温度在45以上,通风量又不够时,鲜菇表面细胞组织破坏,阻塞了与体内 联系的毛细管,则常会发生煮菇现象,菇体成黑色,干燥制品质量低劣。但也不能过分加大通风量,否则形状不佳。通常起烘温度不能低于35,因为35时菌 丝停止生长。在干燥过程中,每小时升温不能超过8,否则产生不良反应。温度急降时,菇片会收缩,边缘会向内倒卷。整个烘干周期的最高温度不能超过 60,否则易产生异味。要掌握烘干开始和结束温度低,中间温度高的原则。
(十)干品标准 2001年,农业部在河北省召集有关专家制订的褐蘑菇干品分级标准如下表:
28-3 褐蘑菇干品分级的感观指标
级别 项目 1 2 3
菌盖褐色,菌柄黄白至黄褐色 菌盖浅褐色,菌柄菌膜白黄至黄色 菌盖浅褐色,菌柄浅黄色,菌褶深褐色
菌盖形状 半球形,规整 扁半球形,规整 伞形,皱缩,不规整
菌盖直径,千克 2.03.0 3.13.5 >3.5≤1.9
开伞度,千克 未开伞 菌膜外露,未裂开 破膜菇>30%;开伞度>0.3
菌柄长菌盖直径 >菌盖直径
气味 褐蘑菇香味浓郁,无异味
残缺菇,% ≤10 ≤20
泥根菇,% 0 ≤5.0 ≤5.0
泥沙量,% ≤0.1 ≤0.3 ≤0.5
虫蛀菇,% ≤1.0 ≤3.0 ≤5.0
不允许混入物 毒菇、霉变菇、异种菇、虫体
杂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