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霞客先祖与苏州才子的情缘

 苏迷 2014-04-23

元末明初,在江阴县城的东南方,有一个叫“梧塍”的大庄园,这是徐霞客的祖居地。明末清初,由于徐氏子孙的分家,“梧塍”改称“大宅”。如今的大宅村位于江阴市祝塘镇。这里是徐霞客先祖生存繁衍的地方。据史书记载及《徐霞客游记》“附编”中提供的资料,居住在梧塍的徐霞客先祖与苏州的著名才子交往甚密,情谊深厚,结下了不解之缘。众所周知,明代在吴中(即如今的苏州)有闻名全国的“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由于笔者掌握的史料有限,本文仅就其中的三个才子与徐霞客的交往,来阐述他们之间的情缘。
 
  一、梧塍徐氏与吴中文氏的交谊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号衡山,长洲(苏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院侍诏,不久辞归。文征明的祖父文洪,字公大,号希素,成化八年(1472)中举,在河水涞水任主持文庙祭祀,负责教诲和管束生员,后辞职回吴中,梧塍徐氏出重金聘请他当塾师。在梧塍,徐氏厚待文氏,“辱交尤厚”。可惜历史留下的往往只有躯干,没有枝枝叶叶的细节,我们无从了解如何“辱交尤厚”。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少年时随父亲文洪到徐家读书,与徐霞客第十一世祖徐颐及儿子徐元献(第十二世祖)非常熟悉,友情深厚。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在浙江永嘉、博平当过知县,后升官到南京,任太仆寺丞。“太仆寺丞”是个掌管牛、马、羊、猪的官,可能当得没有意思,就告归回了吴中。几年以后,文林又被起用,当了温州知府。两家往来不绝,终成世谊之交。


  文征明与徐霞客的第十三世祖徐经交往更为密切。由于文征明的原因,引来吴中才子祝允明(枝山)、唐寅(伯虎)、都穆等,每年都到江阴梧塍里赋诗会文。文征明还为徐经作《贲感集序》,为“江阴富人徐经的贿题科场舞弊案”辨冤。在《晴山堂石刻》中,我们发现文征明写的《内翰徐公像赞》。这是徐颐去世二十年时,徐颐的次子徐元寿(第十二世祖)给文征明寄了一张父亲的画像,文征明立即写这篇“赞”,文中提到“然先大父寺丞,曾贪馆于公;先君温州守,辱交尤厚,用是得其为人详。”寥寥数言,道出文征明祖父和父亲与梧塍徐颐父子不同寻常的交谊。《晴山堂石刻》中还有一件珍贵的墨宝,那就是文征明重书、李东阳撰写的《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


  文震孟是文征明的曾孙,天启年间考中状元,官拜礼郎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他与徐霞客及其先祖的交往十分密切,可谓是“大臣布衣两相知”的典范。他与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第十六世祖)常有来往。他对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十分敬仰,在徐母八十大寿时,撰写了《题秋圃晨机图》,称颂王孺人“机杼一生修世业,家庭五岳明霞”。文震孟还书写了陈继儒撰写的《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当文震孟得悉徐霞客欲万里西游时,特地写了《寄徐霞客书》,他写道:“行年耳顺,婚嫁都毕,即不能如仁兄五岳之游,……今岁杖履,游行何地?以前涉历,已大可观。今又成《纪述》,以导后游,以传千秋;使百世而下,知人世间固有地行仙人,不亦韵乎?”


  梧塍徐氏与苏州文氏的交谊,从文洪到梧塍坐馆当塾师开始,经过了徐颐与文林,徐元献、徐元寿与文林、文森,徐经与文征明,徐治、徐洽、徐沾与文彭、文嘉,徐衍芳与文元发,徐有勉与文震孟、文震亨,徐霞客与文震孟、文秉、文乘,前后共延续了七代,这真是双方情谊源远流长!
 
  二、梧塍徐氏与唐伯虎的情缘


  徐霞客的第十三世祖徐经(1473-1507),字直夫,江阴梧塍人(今江阴祝塘镇大宅村),弘治八年(1495)考中举人。吴中才子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苏州市)人,弘治八年乡试获第一名,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唐伯虎与徐经同为举人。他们从小相识,经常在一起赋诗会文。弘治十二年(1499),徐经与唐寅同船去北京会试,事后有人告发,说是江阴富人对主考官程敏政的家僮行贿,得到了试题。李东阳在主考中发现“举人徐经、唐寅预作文,与试题合”。于是,徐经和唐寅成了科场舞弊案的主角。后来经过审察,这一科场舞弊案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结束。明政府为减轻社会的压力,对徐经和唐寅作出了削除仕籍的处分,对主考官程敏政罢官,对告发者华昶作降职处分。从科场舞弊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徐经与唐伯虎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说是命运相连的兄弟情谊。


  由于唐伯虎与徐经的特殊关系,所以唐伯虎常去梧塍里,常为徐霞客的先祖题词作画。徐霞客的儿子李寄在他的笔记《天香阁随笔》中,记载了唐伯虎在梧塍里活动的往事。唐伯虎在徐经的请求下,为徐家的“万卷楼”(即藏书楼)书房的四扇屏风上画了宫女数百个。屏风上的宫女,穿着华丽的服饰,各有各的姿态,十分迷人。因此,徐经把这四扇屏风当作藏书楼的镇楼之宝。相传四扇屏风在“万卷楼”藏了近百年。后来,梧塍徐氏为了面子和排场,请东林党人缪昌期撰写先人的一篇墓志铭,缪昌期提出以唐伯虎画的四扇屏风为润笔费,于是屏风落到了缪昌期的手中。后来魏忠贤镇压东林党人,将缪昌期关押在狱中,魏忠贤的爪牙对缪昌期严刑拷打致死,数年后缪昌期获平反,缪的儿子缪太白求常熟钱谦益为他的父亲写篇墓志铭,钱谦益又以屏风作为润笔费的条件,把屏风索要去了。自此以后,这四扇屏风就不知去向。如果日后有人能找到这四扇屏风,那可是国宝级的文物,足以证实梧塍徐氏与唐伯虎的深厚情谊。


  另据《天香阁随笔》记载,唐伯虎还在梧塍里留下了一幅《穿针图》。唐伯虎喜爱赌博,把他所收藏的价值千金的倪云林手卷也输掉了。唐伯虎的《穿针图》和倪云林手卷,一直藏在“万卷楼”内,但经明末徐家的变化和明清改朝换代时的兵荒马乱,这些珍品都已找不到了。为此李寄哀叹:现在已经不可见到了,真是可惜呀!


  在梧塍徐氏的引见下,唐伯虎与梧塍周边的文人名士相交甚密。比较典型的是唐伯虎通过徐元寿的推荐引见,与著名的名画、古董鉴赏家、藏书家朱承爵的相知相交。朱承爵居住在离梧塍十多里路的磐石山(今祝塘镇文林),他在弘治十七年(1504)落第后,从此放弃了科举,不惜化大量的金钱,购置元版、宋版的古本书籍,建立了藏书室“存余堂”,收藏的名画和宋刻本近千种。朱承爵与徐经及徐经的叔叔徐元寿都有同样的爱好。在徐元寿的引荐下,唐伯虎结识了朱承爵。正德四年(1509),唐伯虎到朱承爵家作客,特意为朱家的藏书室“存余堂”画了《东风第一枝图》。朱承爵喜欢刻书,请唐伯虎为他即将刻印的音韵著作《啸旨》作序,唐伯虎当即应允,挥笔泼墨,撰写了《啸旨后序》。正德八年(1513),唐伯虎在徐经母亲薛氏的侄儿薛章宪等人的陪同下,又来到朱承爵家。当时天下大雪,他们围着火炉,喝着米酒,谈文说事,兴奋得连天亮都没有觉得。后来,朱承爵把他们之间的谈话,整理成了两卷笔记《灼薪剧谈》。


  从上述的事例我们可以发现,徐霞客先祖与苏州才子唐伯虎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之间的轶闻趣事肯定是不少的,遗憾的是,可供考证的史料实在太少了。
 
  三、梧塍徐氏与祝枝山的交往


  祝允明(1460-1520),字希哲,号枝山,长州(今苏州)人,弘治举人,官至应天府通判。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他的诗文清畅,尤工书法。他与文征明、王宠为当时书法家代表,著有《怀星堂集》。祝枝山与唐伯虎、文征明的志趣相同,友情深厚。他在唐伯虎、文征明的影响和带动下,也常到梧塍里,在牡丹园里赏牡丹,在梅雪轩里赏梅花,在万卷楼上读书,在银杏树下下棋。


  在《晴山堂石刻》中,由祝允明撰文并书写的《中翰徐公赞》,格外引人注目。“中翰徐公”指的是徐霞客第十一世祖徐颐。徐颐,字惟正,号一庵,官至中书舍人。祝枝山在这篇“赞”中,对徐颐作了全面的高度评价。他称赞徐公“入奉世华,出事圣朝”,但“禄而无侈,富而无骄”。即徐公虽然在朝廷做官,出入文华殿,但当官而不奢侈,富有而不骄傲。文中说:“其矜严也,汉之湛;其惠爱也,郑之侨。”这里所说的“汉之湛”,是指东汉人张湛,曾任官光禄勋,以严守儒家礼仪而著称。这里所说的“郑之侨”,是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名侨,姓公孙,人称“博见多闻”,谓之 “博物君子”。这段话把徐颐比作东汉的张湛,郑国的公孙侨,意在赞颂徐公像张湛一样严守儒家的礼仪,像公孙侨一样博见多闻。从这篇“赞”中我们发现,如果祝枝山不常与梧塍徐氏来往,就不可能对徐颐有如此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不可能写出这篇文章。


  关于徐霞客先祖与祝枝山的情缘,目前笔者只阅读到《中翰徐公赞》,其它方面的文史资料还需发掘了解。但有一点可以想见,由于祝枝山与唐伯虎、文征明是好友,他们志同道合,肯定与梧塍徐氏有密切的关系。
 
  四、梧塍徐氏与吴中才子友情深厚的缘由


  梧塍徐氏居住在江阴市祝塘镇大宅村,而吴中才子居住在苏州市,两地相距约70公里;梧塍徐氏与吴中才子非亲非眷,他们之间为什么能结下深厚的情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苏州曾是徐霞客先祖的居住地。


  徐霞客的一世祖是北宋末年随宋王朝南渡居于临安(杭州)的开封府尹徐锢。传至第四世祖徐守诚时,在庆元年间,以处州(浙江丽水)从事迁吴县(江苏苏州)尉,全家居于苏州,故苏州一度曾是徐霞客先祖的居住地。徐守诚长子千十一(第五世祖),中年时正遇宋元鼎革,蒙古骑兵入驻中原,他为了保持民族气节,誓不在元朝做官,便带家眷,从苏州迁至江阴的农村梧塍里,过着耕读为业的隐居生活。所以苏州曾是徐霞客先祖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虽说徐氏在苏州的时间并不长,仅有两代人生活的历史,但徐氏是名门望族,官宦之家,从此在苏州留下一些社会关系,后来演变成世交。


  第二,徐霞客先祖在梧塍发展成为江南富户,吸引了苏州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


徐霞客先祖迁到江阴梧塍后,重视农耕,兴修水利,置田兴业,发展经济,逐渐成为名噪江南的富户。梧塍徐氏全盛时,有土地近千顷,有房屋五千零四十八间,府内水井十八口,西有双凤桥,东有青龙桥。东南西北有河护庄园,据说当年护庄河外种植大片梧桐树,密密层层,似一道绿色的屏障,梧塍由此得名。徐霞客的十世祖、徐麒的长子徐景南,把他喜爱的居所,使人留恋的山川,难以忘怀的田畴,情感诗意地选出了十个景点,称为“梧塍十景”,即:梧塍先陇,长寿幽居,梅窗诗思,竹屋书声,黄塘春涨,毗岭晴岚,西畴稼穑,北墅桑麻,南浦渔歌,东原牧笛。徐家富而有仁,正统六年(1441)遇灾荒,徐景南(第十一世祖)承父亲徐麒之命,兄弟俩捐粟四千石赈灾。在明英宗景泰年间,蒙古族的瓦刺部入侵,边关军情紧急,又捐助鞍马数百匹,为此皇恩下达,赐以冠服,旌为义民,在祖茔东原建造了“旌义坊”。第二次赈济灾民后,皇恩又下达,在梧塍庄园内建造了“皇恩二下坊”。人们至今还能见到一截残破的坊柱。徐霞客先祖“富而有仁”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踏上梧塍这块土地。除了文征明、唐伯虎、祝枝山之外,还有董其昌、施耐庵、宋濂、都穆、钱福、钱谦益等著名人士,或在徐家当塾师,或到徐家读书、赋诗、绘画、饮酒,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第三,梧塍徐氏重视文化教育,爱好以文会友,与苏州才子志趣相同。


  徐霞客先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兴办私塾,重金聘请塾师;建造“万卷楼”,收集藏书;问津科举,希望子孙成才。据《梧塍徐氏宗谱》记载,徐家在元末明初有“文献巨室”、“书香盛家”的美称。元末画家倪云林与徐霞客的第八世祖徐直的友情很深,他绘《书屋图》相赠。明初著名学者宋濂曾在梧塍设帐,教过徐麒。相传施耐庵在梧塍教书时,完成了《水浒》部分章节。状元钱福曾在梧塍当塾师。同时,徐霞客先祖喜欢以文会友。而吴中才子都是江南文化教育界的名人,他们也喜欢广交朋友,切磋书画诗文,这就与徐霞客先祖志趣相同,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语言。久而久之,逐成为莫逆之交。


  关于徐霞客先祖及其徐霞客本人与苏州文化名人的情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仅作了粗浅的阐述和探讨。诚望专家学者挖掘更多的史料,推动研究的深化。
 
    参考文献
      ①《祝塘九百岁》,李中林著,古吴轩出版社,2006。
      ②《晴山堂法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③《徐霞客家传》,吕锡生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作者:李宝根   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