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犊牛培育的重要性与饲养案例分析

 zm007h 2014-04-24

犊牛培育的重要性与饲养案例分析

2013-06-20 07:37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曹志军 中国农业大学 副教授

  (根据曹志军博士在荷斯坦卫星大讲堂的讲课整理)

  学习经历:

  1998.09-2002.07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士

  2002.09-2007.07 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 博士

  其中:

  2006.06-2006.09 美国南达克他州立大学奶牛科学系 交换学生

  2006.09-2006.10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奶牛科学系 学习进修

  工作经历:

  2007.09-2009.12 中国农业大学讲师

  2010.01-2013.05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3.06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中:

  2010.03-2011.05 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系 访问副教授

  2005.01-2006.03 北京兴利鹏奶牛养殖中心(全群800头) 技术负责人(兼职)

  2010.03-2010.12 美国康奈尔大学T&R Center(全群1000头) 犊牛主管

  2011.01-2011.05 美国Aurora Ridge Dairy(全群4000头) 牛群主管

  我出生在黑龙江,家里本身是养奶牛的。上高中之前经常都是挤完牛奶,把牛奶送到奶站,然后再去上学。尤其是寒暑假,放牛、喂料和挤奶是每天的“必修课”。也正因为这段经历,让我对奶牛的习性、采食行为、饲料搭配、挤奶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今天的犊牛 明天的奶牛

  从犊牛到奶牛并不是像想象的一蹴而就的,从小犊牛长到产奶牛要经历风风雨雨,春夏秋冬,像北京零下15℃,零上30℃都要经历。犊牛Style,未来的Super Star。犊牛如何培育会影响到她未来是什么样的奶牛。为了培养高产的奶牛,我们要做到减少腹泻,这个非常重要,同时要关注犊牛瘤胃的发育,保证犊牛从生下来到产犊一直要健康地成长。只有经过这样的培育之后我们的奶牛在未来的日子才能够实现高产,而且有高的利用胎次,从而实现高的终生产奶量,我想这是每一个养牛人的愿望。

  初乳

  为了把犊牛培育好,需要关注的指标非常多,今天我们重点讲讲关于犊牛吃好和喝好的问题。首先我们讲吃好,大家都知道犊牛出生后的第一餐是初乳,初乳的概念在近五到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奶牛产后3-5 d以内或者是奶牛产后5-7 d以内的称之为初乳,这个概念随着科研的进展和奶牛产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现在奶牛产后第一次所分泌的乳我们称之为初乳。从2-6次或是到第3天的乳称为过渡乳,之后的乳成为常乳。

  抗体吸收

  并不是说任何时间内小牛都能够把抗体吸收进去,最理想的吸收时间是在小犊牛出生后的0~8 h内,这个期间初乳的很多蛋白能够以完整形式被吸收。超过8 h之后有一部分能够吸收,但大部分不能以完整的形式吸收(例如小肽或氨基酸的形式),这样初乳就不具备提供抗体的功效了。小牛出生后24 h内如果没有吃到初乳,基本上免疫球蛋白已经无法吸收了。

  当我们饲喂犊牛初乳的时候,它是不经过瘤胃而直接到皱胃里被小牛吸收的。其他的水、颗粒料以及后来要喂的干草等都是进入到瘤胃里。瘤胃里有水,慢慢形成瘤胃的微生物区系,未来日子里能够消化粗饲料,尤其是纤维含量较高的饲料。

  初乳质量评定与饲喂量

  现在从实验室的角度判断初乳的质量已经非常完善,监测的仪器非常完备。但是从牛场的角度来讲,判断初乳质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比重计,也就是大家说的初乳仪,另一种就是叫折射仪。初乳质量的好坏基本上按照IgG的含量判断,当IgG的含量大于50 mg/mL,我们认为它的质量是比较好的。当IgG的含量低于25 mg/mL时质量比较差。当比重计显示绿色时是比较好的初乳,如果显示红色一般不建议大家喂小牛。折射仪一般折射百分率大于22%时一般意味着初乳IgG含量高于50 mg/mL;如果低于19.9%,我们认为IgG含量低于25 mg/mL。另外当我们用初乳仪或比重计来测初乳质量时一定要在室温的情况下,20℃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初乳质量的判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折射仪要比比重计或初乳计效果更好一点,因为不受温度的限制,这样能够直接反映出初乳质量的好坏。后续研究表明,初乳比重和免疫球蛋白无关联。

  简易初乳质量判定对照表

IgG, mg/mL

质量判定

比重计

折射仪

>50

绿色

>22%

24.9-49.9

一般

黄色

20.0-21.9%

<25

红色

<19.9%

  资料来源:曹志军等,2011

  关于初乳IgG含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数据表明(10头经产荷斯坦奶牛),奶牛产后挤初乳的时间超过2 h,初乳质量有明显下降的过程(IgG含量下降了53%),这提示我们要在2 h内把初乳挤掉,这样可以保持初乳的IgG含量。

  犊后挤乳间隔对初乳中IgG含量的影响

  资料来源:曹志军,2012

  关于犊牛血清IgG的监测。当小牛没有饲喂任何初乳时IgG的含量是零,因为小牛是被动免疫,它所有的抗体来自于初乳。当把初乳喂完后如何判断或什么时间采集血清判断小牛是否被动免疫成功?采集的时间很重要,在24~72 h IgG含量比较稳定,所以在牧场要测犊牛是否被动免疫成功,24~72 h IgG采血都没有任何问题,我们没必要一定要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把血采出来然后测IgG是否被动免疫成功。判断标准为IgG达到10mg/mL便成功了,这是一个标准,另外很多牛场无法测定IgG,可以用血清总蛋白来代替,要求大于5.5 mg/dL。市场上简易检测仪器(折射仪)价格在500元左右,各牧场可考虑配备。

  初乳饲喂方法对犊牛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在没有喂初乳时小牛血清当中的总蛋白含量范围在4.0~4.5 g/dL。根据在两个大牧场采集的数据,采用以下两种情况比较不同的初乳饲喂方法对于小牛血清总蛋白的含量有什么影响,第一组犊牛直接一次性灌服4 L初乳,第二次喂常乳或喂过渡乳,另一组犊牛第一次饲喂3 L,6 h后喂2 L,12 h再喂2 L。当我们采集24 h和48 h血清检测时,明显地发现分次灌服的小牛血清总蛋白含量高于一次性灌服4 L方式的含量,但分次灌服和一次性灌服都能够实现被动免疫成功。如果有足够的人手,分次灌服会是比较好的方法。为了充分说明初乳饲喂方法对于犊牛免疫指标的影响,我们实验室又开始了一个大型犊牛初乳饲喂试验,犊牛初乳饲喂模式为4+0,2+2,4+2和3+2+2,试验结果还在统计中,相信会对牛场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初乳饲喂量对犊牛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中国传统养牛初乳不管是小牛喝还是灌服,基本上是2L。2008年以后,尤其到这两年基本上都是按照4L灌服。从2011年开始,又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让小牛吃的初乳量越大越好的趋势。

  从数据来看,不管灌服2L还是4L,如果初乳的质量较好(IgG>50 mg/mL)和灌服及时(犊牛出生后2 h以内),犊牛都能实现被动免疫成功。但当我们的灌服量增加时,会发现血清当中总蛋白的量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的。这意味着我们给小牛灌服更多的初乳,它血清当中总蛋白含量是增加的,意味着IgG总量也是增加的。

  IgG的吸收量=体积×浓度。比如45kg的小犊牛要实现被动免疫成功大概需要36g的IgG,这个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血液的含量占体重的8%,那就是45乘以8%,判断是否成功要IgG的量大于10 mg/mL,所以再乘以10,得出36 g(为简化计算,以下用35 g)。要得到35g IgG需要喂多少初乳呢?下面是一个计算方法,IgG平均吸收量是35%,高质量初乳= 50g/L,即50g/L x 0.35 x 2 L = 35 g;一般质量初乳= 25g/L,即25g/L x 0.35 x 4 L = 35 g。所以说当初乳质量比较好时,饲喂2L就已经达到了被动免疫成功,而当饲喂质量不好的初乳时,需要饲喂4L才能够达到被动免疫成功,这个就是区别。

  给小牛喂初乳一方面给它提供免疫球蛋白,另外一方面是提供营养。初乳质量较好时,我们给小牛3L、4L是给了小牛更多的营养,这个很重要,尤其在冬天,给小牛更多营养的时候,除了给抗体,还给了更多抵抗疾病的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使得犊牛管理得更好,我在2011年提出了提出”124原则”。1就是小牛出生后尽量让它在1 h之内吃上初乳;2在奶牛产后的2 h之内把初乳挤掉;4是在牧场管理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一次性给小牛灌服初乳4L。这种饲喂模式会大大降低犊牛腹泻率和死亡率。但为了做到124原则,很多时候需要考虑先饲喂犊牛,再挤初乳的模式,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储备一些优质初乳,当看到奶牛有临产症状时,开始解冻、加热初乳(加热温度低于60℃,饲喂犊牛时初乳温度为38℃左右),饲喂完犊牛后再挤初乳。当然如果能够让犊牛尽快吃上她(他)妈的初乳是最好的选择。

  荷兰和美国典型后备牛培育的关键指标

  荷兰是荷斯坦牛的发源地。荷兰典型后备牛培育的关键指标中,规定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数据,比如犊牛的死亡率低于5%,腹泻率和肺炎发病率低于10%,断奶时体重要求高于90kg,胸围98cm,初配月龄是14月龄,初产月龄是24月龄,初产时体重600kg,胸围200厘米。

  美国典型后备牛培育的关键指标中,要求:日增重大于800g;在56天时,体重达到出生重的2倍;犊牛死亡率上,24 h至60日龄<5%,61~120日龄<2%,121~180日龄<1%;0~2月龄犊牛的发病率<10%;13.5~15月龄的后备牛尽早达到初配体重(350~370kg)和体高(127cm);母牛初次产犊月龄提前(23~24月龄)。

  不管是北美还是荷兰都规定了犊牛死亡率低于5%。比较冬季和夏季犊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时明显发现,冬季的犊牛发病率基本上是夏季的5倍,死亡率是夏季的2倍,所以冬季的犊牛管理学问更大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在哺乳期,犊牛死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腹泻,占犊牛死亡原因的56.5%,在各个牧场比较普遍。

  主要奶业国家犊牛培育方案

  英国典型的犊牛培育方案

  犊牛出生2 h之内喂4 L初乳,6 h内再饲喂2 L,这2L基本上不是灌服的。第一次灌服,第二次自由饲喂。从第二天开始一直到56 d断奶,小牛的饲喂次数由两次到最后的一次,由最高的喂奶量6 L到3 L,到断奶。42 d前不喂给小牛干草。

  美国典型的犊牛培育方案

  一、牛奶饲喂。犊牛很少给干草,初乳一次性灌服4 L,然后就转到常乳饲喂。最高时小牛一天喂8 L牛奶,49 d断奶时喂了4L。到56 d时开始给优质干草任意采食。

  二、代乳粉饲喂。如果全部使用代乳粉,第4~35 d每天喂量600~680 g,稀释到4 L,每天2次,第36~50 d减到300~340 g,每天一次,这期间不给干草,如犊牛连续3 d采食颗粒料超过1.0 kg即可断奶(40日龄如达标可断奶)。

  三、一部分代乳粉加上一部分全奶。这种饲喂方法在国内包括美国都有使用,包括异常乳里加入代乳粉,这也是一种养殖方式。全奶4 L+代乳粉200 g/d(高质量),稀释至4 L,每天2次。如犊牛连续3 d采食颗粒料超过1.0 kg即可断奶(40日龄如达标可断奶)。断奶之前不饲喂干草。

  从全奶和异常乳营养成分变异上看,因为异常乳每天产的都不一样,干物质的含量从9%~17.5%,乳蛋白率从2.2%~5.58%,乳脂率由2.69%~9.47%。解决方案:A:放弃使用全奶或异常乳,改用代乳粉;B:全奶或异常乳巴氏/UV消毒后,加入适量代乳粉提高营养浓度;C:全奶或异常乳加入适量代乳粉提高营养浓度,加入稀释甲酸酸化。

  中国典型的犊牛培育方案

  资料来源:曹志军,2012

  温度对犊牛饲养的影响

  在适温(20℃)的情况下,给小牛饲喂的量在干物质700 g时,代乳粉能够支持小牛长0.51kg,全奶能够支持长0.57 kg。当温度降到0 ℃时,犊牛的日增重与液态乳的关系发生改变,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小牛不但不长体重而且还失重了,同样还是喂700 g,这时小牛的日增重已经降到每天200 g,全奶已经降到每天280 g。那就说明,冬天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温度降低时,饲喂同样的量,小牛有时不但长不了体重而且还要下降。冷应激对犊牛营养需要是有影响的,对3周龄的小牛温度适中区是在20℃,当大于3周龄的它的温度适中区是在10℃左右。

  资料来源:Jim Quigley,2012

  随着温度降低,如黑龙江零下30℃,小牛的能量需要量是持续增加的,意味着这个期间如果不给小牛提供额外的营养,小牛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个期间如果要实现同样增重速度的话,到底需要饲喂多少额外的代乳粉呢?当犊牛小于3周,20℃时不需要增加代乳粉,大于3周在10℃时也没有增加代乳粉。随着温度的降低,对于小牛0~3周龄的小牛要持续增加代乳粉的量。当温度降到零下30℃要给小牛额外饲喂将近500 g左右的代乳粉才能够保证日增重。如果这个期间不给小牛额外增加营养意味着小牛可能因为营养不够不增重或者被饿死了。

  资料来源:Jim Quigley,2012

  犊牛瘤胃发育谁主导?

  经过近十年的科研及技术的普及,大家已经认识到主导犊牛瘤胃发育的是丁酸和丙酸。什么样的饲料能够提供更多的丁酸和丙酸呢?就是我们所说的精饲料,尤其是谷物饲料。开食料里面主要就是谷物饲料,加上牛奶,这样小牛的瘤胃发育尤其是乳头的长度和宽度都长得比较好。欧洲,如荷兰和德国等,他们经常在第3周开始饲喂一些优质干草,如黑麦草、燕麦草等,但是不饲喂苜蓿草。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一般不提倡哺乳犊牛饲喂干草。我国大中型牧场与美国、加拿大饲喂哺乳犊牛相似。干草是否饲喂与颗粒料质量、牛奶喂量和断奶日龄有关系。一个结论无法解决所有牧场的饲喂方式,可根据牛场具体情况制定可操作的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