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三十万黄巾军最后的归宿:当地人最恨关羽

 黑白马2010 2014-04-24

 

来源:齐鲁晚报

 

未被战死而逃生的黄巾义士和老弱病残,就在当初的十八军寨定居,并以黄巾冢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繁衍生息至今。

核心提示:未被战死而逃生的黄巾义士和老弱病残,就在当初的十八军寨定居,并以黄巾冢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繁衍生息至今。千百年过去了,过去的十八军寨到现在只还有黄巾寨、马寨、孙寨、魏寨、张寨五个村庄。据魏振堂介绍,他从未见过此地有墓碑,也从未听说过有。但逢年过节,这里的人们从来不供关公,供的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张角为代表的黄巾将士。

黄巾冢周围残砖碎瓦随处可见,时而还有裸露的白骨。 来源:齐鲁晚报

本文摘自《齐鲁晚报》2013年01月07日刊  作者:赵树行 张超 原题为:阳信县商店镇黄巾寨村黄巾冢传说纷纭——探访30万黄巾军的最后归宿

在阳信县商店镇黄巾寨村西北角,有一个高出平地两三米的土丘,当地人叫它黄巾冢,也叫肉丘坟。这座坟冢形成于1800多年前,掩埋着东汉末年30万黄巾将士的遗骨。近日,本报记者来到黄巾寨村,探访黄巾冢的由来、现状,以及当地形成的与之有关的风俗文化。但逢年过节,这里的人们从来不供关公,供的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张角为代表的黄巾将士。

30万将士魂归于此

从商店镇出发,有一条通往黄巾寨村的南北向的小路,沿此路一路往北走,临近黄巾寨村时在路西面有一个长宽约五六米、高约两三米的大土堆,上面长满荒草,几棵小野枣树零星地散落于上,路经的老人告诉记者,这便是黄巾冢。坟冢四周现都已被开垦成庄稼地,走近看去,四壁满是洞口,过往村民介绍,这是兔子洞、蛇洞等,夏天的时候,晚上常能看见小动物在此出没。   

魏振堂是商店镇孙寨村人,今年73岁,孙寨与黄巾寨接壤,他从小便在此玩耍,他说他知道的关于坟冢的传说、故事一大箩,可即使这样,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的确,坟冢历经1800多年,它的传说千千万,70多年只不过一瞬而已。   

据《阳信县志》记载,此冢南北长、东西宽各为40米,残高3米,冢四周有红灰夹砂鬲足、鬲口沿残片,上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动土,曾发现墓葬坑和青铜器,早已流失不存。魏振堂老人向记者描述他小时候坟冢东西宽二三十米,往东去一直延伸到这条路的东端,南北长约三四十米,往南一直到水沟的最南头。“这条路是后来修的,以前得往东靠一二十米,当时咱们现在站的这个路面就是坟冢。”魏振堂介绍。   

长年累月的风雨日蚀和人为破坏使坟冢变坟头,从魏振堂的描述里我们依稀还能够想象出坟冢当时的情形。听村民说,之前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很多人都来此取土。比如有的村民在田里轧场用土就来挖冢,有的垫路也到冢上取土,村里盖房也到冢上来取土,“有时候挖土还能挖出大刀片,更多的是坛坛罐罐类的东西,还有死人骨头。你看看,这个土堆越来越小,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魏振堂说。值得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加强了文化保护工作,现在该冢已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巾冢又名肉丘坟。据传,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之际,黄巾起义爆发。初期由于黄巾军组织纪律涣散,缺乏作战经验,屡受官兵重创,只好沿着人烟稀少的海边向西南方向转移,来到阳信扎下营盘。随之各地余部来此聚集,形成一支近30万人的庞大军队。起义首领张角亲挂帅印,设龙虎帐商讨军机大事,将起义军整编为十八支队伍,分设十八个营寨驻守。同时,筑起点将台,开辟校练场,进行严格训练。   

不料,黄巾军来此驻扎不久,朝廷即得知消息,大批官兵蜂拥而至,将黄巾军重重包围。起义军与官兵在此展开了惨烈的激战。经过三天三夜的拼杀,黄巾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战争结束后,当地村民不忍义军将士暴尸荒野,遂将其尸首收殓,集中在一地掩埋。为了掩埋被杀将士的尸体和兵器,幸存者挖了一个占地将近三亩地的大坑,但因为死难者太多,尸体还是高出了地面,掩埋完后形成了一个高高的土丘,因此,人们叫它肉丘坟,也叫黄巾冢。 七女坟与之遥相呼应

黄巾冢静躺近两千年,但是它并不孤单。与黄巾寨村相邻的孙寨村西北角有七个坟头,当地人称为七女坟,黄巾冢在南,七女坟在北,两者南北相望,遥相呼应。七女坟虽无黄巾冢般高大,但因它的一段黄巾传奇,所以在当地百姓的心中,拥有与黄巾冢一样的地位。   

相传黄巾军在驻扎期间,河南有一婆婆带着自己的六个女儿投奔黄巾军。她们虽是女性,但有一定的武术功底,作战非常勇敢,受到黄巾军将士们的青睐。在攻打富平城时,她们乔装打扮,进城探听情报,不料被官兵识破,全部遇难。黄巾军攻破城之后,将士们怀着悲愤的心情将七女厚葬,由于是七个坟头,故被称为七女坟。   

七女坟位于滨阳线以北,孙寨村与纪家大庄的交界处。记者按照村民指点的方位,沿着一条小河边上的雪路找寻,大半天的功夫也没有找到,最后走进荒野中一户人家。主人纪作成是纪家大庄人,在此生活已30年,记者忙询问七女坟之事,老纪用手一指西边一处小土包,那就是记者苦苦寻找的七女坟。老纪身上有滨州人共有的性格,实在、热情,见有人问路,立马表示要带记者过去。   

眼前的七女坟与记者之前的想象相差甚远,跟黄巾冢一样,四周并无墓碑之类的纪念物,半人深的荒草已将本就不高的坟头彻底掩埋。稍大点的四个坟头仅一米见方,其余三个几近平地。纪作成介绍,他父亲几年前每年还到这给坟头添土,岁数渐长,这两年身体不便就没再来过。   

一路上,老纪跟介绍了关于七女坟的另一个说法。他说,在几百年前,东洼里(今沾化)有一个嫂子带着六个妹妹来这赶庙会,当时是农历六月,天气炎热。由于路途遥远,七个人又累又饿,就死在这,人们将她们掩埋后形成了这七个坟堆。时间一长,就衍生出很多传说,基本都是赞美七女不凡事的,这样一来,逢年过节,就有很多妇女来此烧香焚纸,祈求保佑。   

七女坟的来历到底如何已无从考证,今天,七女坟与黄巾冢一北一南相互遥望,丰富了一个又一个传说。 

当地村民不供关公供“黄巾”   

关羽又称关公,被人们尊为武圣,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据说这里的人们只敬黄巾不敬关公。在他们眼里,关羽是杀死黄巾起义军的主力之一,当地百姓非常愤恨,所以他们历来不挂关公像,不修关公庙。   

众所周知,黄巾起义拉开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列强争雄的时代大幕。由张角领导的这次起义曾经遍及大半个中国,而这次起义也为军阀割据提供土壤,东汉末年的几个大军阀,皆靠镇压黄巾军起家。   

黄河以北曾是黄巾起义的主战场,起义军作战受挫,战场东移,便将烽火燃烧到阳信。关羽早年随刘备起兵,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为刘备三分天下出了大力。虽然我们无法考证阳信县境内的黄巾起义是否就是被关羽镇压,但黄巾寨村的人们,却真的把这笔账记到了关羽头上。   

传说,当年起义部队和关羽的部队在阳信作战时,起义部队遭受重创,为补充兵力,张角就用纸剪出很多小人,然后施以法术,纸人变成真人,奔赴战场。不想天降大雨,因为纸是怕水的,那些纸变成的人都一下瘫倒在地上死了。张角和张梁万般焦急,此时,他们想出另一办法,把剪出来的纸人放到油里浸湿,这样,纸人就不怕水了。但是这个法术被关羽识破,他点起火把把这些纸变的士兵全部烧死。   

未被战死而逃生的黄巾义士和老弱病残,就在当初的十八军寨定居,并以黄巾冢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繁衍生息至今。千百年过去了,过去的十八军寨到现在只还有黄巾寨、马寨、孙寨、魏寨、张寨五个村庄。据魏振堂介绍,他从未见过此地有墓碑,也从未听说过有。但逢年过节,这里的人们从来不供关公,供的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张角为代表的黄巾将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