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屌丝电商创始人的逆袭:刘强东篇

 wdxztest 2014-04-25

刘强东 电商行业 京东 用户体验

在国内,有一些电商创始人开始一直被人看轻,认为他们成不了大事,因为他们的对手资历更加深厚,背景更加耀眼,通过独特的竞争优势,他们通过鲶鱼般的残酷竞争快速蚕食同行,几年间就完成了屌丝逆袭,这些创始人更接地气。

虽然屌丝逆袭的方式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他们领导的电商在所属行业中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对手的份额在几年内就被他们蚕食,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领导的电商快速崛起?以下从刘强东、王兴和陈欧来解释电商屌丝逆袭的秘密。

一、持续博傻的刘强东

现在的刘强东已经开始耀眼了,包括对个人形象也重新打造,天天穿着西装,而且通过半年的减肥运动,从一个小胖子变成了体型匀称的成功人士,媒体对其也追捧有加。

但是三年前,京东还在深度亏损的泥潭里,持续进行的3C价格战让其亏损率居高不下,一度达到5%左右,由于其坚持的自建配送策略,在订单密度不高的背景下,物流配送费用一度高达每单20多块,远远高于第三方快递的成本,刘强东,一度被认为是电商界的傻子,而京东,也认为战略布局混乱,价格战和自建物流得不偿失。

刘强东是江苏宿迁农村出身,90年代农村都在盛传人大是培养官员的,所以刘强东也抱着当官的梦想考进了人大,却在大学期间喜欢上了编程,毕业后在一家日企工作了两年,然后揣着2万元存款,跟很多有梦想的毕业生一样,在中关村租了一个柜台,售卖刻录机,这一年,刘强东年仅24岁,柜台的名字叫“京东多媒体”,“京”是当时女朋友的名字,当然他的创业没有告诉家人,因为父母暂时无法接受跳出龙门的儿子出来摆摊。

当时摆摊的刘强东也不知道,过了十几年之后,自己竟然摧毁了中关村的3C交易,那是自己曾经起家的地方,生意一直顺丰顺水,从一个柜台到几十个柜台,假如不是非典,刘强东或许永远不会走上电商的道路,2003那一年非典,国人深陷恐惧,尤其是北京,几乎上没有人再光顾中村村了,生意几乎得到扼杀,痛苦的刘强东选择了从网上进行销售,当时的网站名称叫“京东多媒体网”,生意竟然出奇的好,因为大家不敢上街购买了,京东又开展电商业务更早,销售一下子就做大了,机会有时候是不经意的,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非典就是刘强东人生轨迹的大河,只是他没有掉头而走,而是选择了造一艘大船,顺流而下。

虽然京东一直发展很快,但是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对手的尊重,在苏宁、国美和宏图三胞眼里,2010年之前的京东还是小不点,不值一提,联想和海尔等巨头没有直接合作的入口,京东只能从经销商手里淘货,然后再低价销售,傲慢的富士康也曾经想进入电商,但是跟京东谈判很强硬,要么低价吃下京东,要么淘几亿美金出来自己搞,肯定能把京东砸死,当时的刘强东是内心惶恐和焦虑的,自己只是蚂蚁,苏宁和富士康们好比大山,有钱有资源有合作伙伴,京东除了几十万UV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抵抗的门槛,那么仅仅过了四年,为什么会反转?京东不仅能够彻底掌控3C在线市场,成为国内最大的3C零售商,联想、华为、三星等都与其直接战略合作,而且在家电领域,也逐渐得到品牌的尊重,几乎所有知名家电品牌都跟京东直接合作,而且长虹等开始试水专款定制,而富士康投巨资的飞虎乐购,早已在消费者领域名存实亡。

搏傻手段一:持续的低价策略

这招主要用于3C上,后来也延伸到家电和其他自营品类,3C是京东的命脉,过去在卖场时代,3C销售是高毛利、不透明的,基本上销售员跟你讲了一大圈,你都不明白自己是怎么被坑的,就稀里糊涂买了一个手机或者笔记本回去,在电商逐渐发展起来之后,产品价格和性能越来越透明,3C卖场开始沦为体验店,最后连体验的价值就不存在了。

京东开始发力时,新蛋中国已经渐成气候,当时京东还是小弟,但是台湾人固有的谨慎阻碍了新蛋的发展速度,在京东发起价格战之时,采用超低价方式迅速占领市场,用户迅速被聚拢在京东上,当时新蛋中国还在想着怎么挣钱,亏损换规模、换未来是京东持续发展的利器,利用超低价的竞争,形成低价的平台认知,快速吸引目标用户。

规模和供应链的价值是一脉相承的,你没有规模,那么对手可能无视你,品牌方根本就不屑于跟你谈合作,早期经营3C产品,在总盘子只有几个亿的时候,根本无法得到联想、索尼、三星、惠普、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当时的3C巨头的青睐,京东只能去寻源,找最低价的货源,品类发展和备货无法得到保证,简单说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低价破坏了行业规则,还往往得到品牌方的打压,你规模又不大,又是行业破坏者,搅乱大家的生意,能有好果子吃嘛?

京东在品牌和对手的双重压制之下,没有选择刻意去寻求合作或妥协,而是持续的低价策略,快速放大规模,规模和用户在哪里,品牌就在哪里,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供应链效率可以提升,玩法也可以丰富,先是3C行业,京东逐渐跟大品牌直接战略合作,后是家电,傲慢的海尔、海信们也开始跟京东战略合作,包括合作发布新款和产品定制等。

规模是控制供应链的核心,对供应链的掌控,是获取用户忠诚度和口碑的关键,从低价销售,到规模放大后,可以向供应链要利润(专款定制、返点、广告等),低价的破坏性创新是京东持续发展的基础。

搏傻手段二:苦逼的自建物流

京东不是国内第一个自建配送队伍的电商,之前也有几个烧钱的,很快就死掉了,自建配送开始被人认为很傻很天真,因为在订单密度不足的时候,配送成本远远高于第三方快递,2011年流传出来的数据,京东每单的物流成本高达20多块,甚至跟订单毛利相当,在当时这看起来是很傻的行为,后来亚马逊中国和一号店也纷纷跟进,成为电商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狂赌自建物流,在当时是很疯狂的行为,很多业内人都表示看不懂,当时《IT经理世界》的李黎当时写了本《轻公司》,认为电商会推动商业模式向“轻”的方向演变,但是京东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己越来越重,大物流仓储和配送体系的员工数占据京东员工总数的近7成,目前有2万物流人,已经相当于一个大型物流公司了。

京东大规模开展自建物流是2009年开始的,当时京东的3C规模已经成熟,家电业务开展了半年,由于家电的不标准化,导致第三方配送经常出现延误和服务不到位,经常退换货,用户体验很差,刘强东决定自己玩,在主要城市建立配送队伍,高额的配送成本一度让刘强东自己都迷茫,开弓没有回头箭,后来物流成本虽然还是远远高于第三方配送,但是因为服务好、效率高而产生的用户粘性和口碑价值更大,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订单密度(配送量/人/天)的提高会逐渐压缩配送成本,目前一号店和京东的每单履约成本都低于20块(仓储、配送、退换货、客服、包装等),自建配送速度的逐渐升级,让京东和一号店们建立了属于有别于天猫的竞争优势,尤其是3C,经常是用户特别急的用,24小时达就很有必要。

在当时资金缺乏的背景下,仍然一意孤行,执意推进投入巨资的亚洲一号仓库,现在都成了京东的财富,不仅是京东,一号店和唯品会都是高效物流体系的受益者,这是对手短时间内无法取代的。

这里的逻辑是:自建配送提高用户体验》用户粘性提高》订单密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

当然刘强东的搏傻让其很受对手争议,比如连续两年的图书价格战让当当深陷亏损,京东自己也没占什么便宜,直到最近当当发力服装特卖才开始重新复苏,前年815,刘强东也深陷信誉危机,因为发起了打苏宁司令部,宣称招聘5000名价格寻访员,赚足了眼球,其实最后没有发现这回事,甚至发改委出面调查家电价格战的不正当竞争,责令各方调整,当年孙红雷的京东广告也让马云大发雷霆,“别把网购当智力游戏。从赝品里选真货,不如从正品里面选好货;叫你亲,不如质量精”的广告语直击淘宝,或许在刘强东的世界里,只有对手和竞争,没有朋友和妥协。

从对国内电商的贡献上,我个人认为马云是鼻祖,当之无愧的第一,其次就是刘强东,奠定了垂直B2C和自建物流的行业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