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除了为人们遮身蔽体的实用功能之外,也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人们的社会意识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道德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中国是文明古国,长期以来,服饰是封建统治者以“礼”治天下的最直接、最外在的表现形式,与阶级、身份等级关系密切,是权力和屈从的象征。: 清代的服饰,不仅存在等级上的差别,而且还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的色彩。清朝人关后,推行了剃发易服的命令,制定了官民服饰的各种规定。剃发易服令虽然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但是清朝统治者还是依靠残酷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镇压政策,使满族服饰在全国大多数地区推行开来。在民国以前,老北京的男子服饰基本上是遵从清朝制度,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老北京男子服饰包括官场服饰和平民服饰两种. 先说官场服饰。自清初至乾隆朝,清朝统治者在坚持满族官服的基础上,又在许多方面沿袭了明朝的官服制度,最终形成了清朝官服制度,并绘图记载入《大 清会典》之上,一直到清末都没有多大改变。历代官服都很重视等级尊卑,秩序井然,不得僭越。清代也不例外,最能体现此特点的便是顶戴和补服。顶戴,俗称“顶子”,指品官所戴冠服顶部镶嵌的宝石。按照清朝制度,从皇帝到官员均须在所戴冠顶安放一个表示本人品级的顶戴。皇帝本人采用大东珠,文武官员一品为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珊瑚、蓝宝 武,网品青金.正品水晶.六品阵磲,品索金等补服.又称“补褂”、“背胸”,是前胸利后背用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补服是品级的徽识,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按清朝制度,一品文鹤,武麒麟;二品文锦鸡,武狮;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六品文鹭鸶.武彪;七品文鹤鹅,武彪;八品文鹌鹑,武犀牛;九品文练雀,武海马。另外,无论什么时候穿补服,里面必须衬蟒袍,这是官场中最为注重和常见的。 另外,清朝官服当中,朝珠、腰带、蟒纹、花翎也都体现出等级分明的特点。清朝规定,朝珠只限五品以上及内廷官员佩戴,其质料按品级也有所区别。腰带,皇帝本支用黄带,叔伯兄弟之支用红带,其余人只能用石青和蓝色,腰带上的宝石及带扣亦品级分明。蟒袍上的蟒纹,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帽子上面的花翎,一般只限于有爵位的和皇帝近侍、王府护卫、禁卫京城内外的武职营官,有一翎至三翎不等,其他人则必须有军功或皇帝特赐方可戴用。清代官场服饰.其质料之讲究、花样之复杂、做工之精细都是前代所未有的。清代官服.按用途来分主要有常服、行服、礼服、吉服四大类;按季节分又有冬服和夏服两种。不同类型的服装,样子也不太一样。官服很好地实现了封建社会“严内外,辨亲疏”、“分等级.定尊卑”的功能和作用,但是随着清王朝的倒台,这套官场服饰也随之宣告寿终正寝,甚至没到清王朝垮台,过去等级森严的服饰禁忌,就受到了很大冲击。由于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各种僭越的事情在服饰方面层出不穷。过去只有军功或爵位背才能佩戴的花翎,到清末只要肯花钱,多小的官都能戴香色、团蟒、金绣、彩绣、孤皮等禁色禁物,富有之家尽可随意采用。甚至只有宗室贵族才叮以穿的四开衩地一也有人敢堂皂之穿到大街上去,如果被人发现,只要诡称是某个王爷所赏赐,由于难于稽查,官府只得听之任之。甲午战争后,社会服满制者渐渐减少,从宫中、道府以上高官以至普通士兵,均不讲究服用满洲服制.落后的满洲官服制度,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了。 再说平民服饰.,清代北京的男子服饰包括官僚士大夫的使服,主要有长袍、衬衫、马甲、短衫、袄、裤、套裤等等。一般的穿着方式是,上衣下裤,外罩袍马褂,其中以长袍和与褂最为重要。长袍是中式长衣的通称,北京人又称之为大褂. 老北京的帽子,可以分为礼帽、便帽、毡帽、风帽等几种。礼帽可分为暖帽和凉帽两种。暖帽是深秋以后戴的帽子,由缎子、呢绒或毡子制成.圆形,周围翻卷起两寸多宽的帽檐,上仰形的帽檐可以镶上皮毛、呢子和青绒。北京不如东北那么冷,一般只镶青呢子或青绒就行了,但也有人镶貂皮、獭皮、狍皮、灰鼠皮的。凉帽一般在立夏以前换上,圆锥形,用藤、草、竹编成。一般社会上层富贵者用得勒苏草或称玉草编成,而一般人则用藤丝或竹丝编成凉帽。农民等下层劳动群众热天则戴一种笠帽,用藤、竹或麦秸编制,圆顶,周围有宽檐伸出。便帽.也叫小帽、瓜皮帽、帽头儿。便帽由六瓣上尖下宽的面料缝制而成,底片只用织金缎包个窄边或镶上一寸来宽的小檐。便帽一般多为黑色,根据季节不同选用素缎或实地纱制成。便帽的顶部有一个丝绒结成的彩团样装饰物,叫“算盘结”,有时帽顶上也有挂上一缕一尺多长的红丝穗的;帽檐靠下的地方要钉上一个“帽正”,以区别帽子前后和确定帽子戴的正斜,帽正的质地根据主人财力而定,有珍珠、宝石、烧蓝、小银片或料器等。毡帽则是沿袭明朝的服饰习惯,一般是下层劳动者戴的。 在穿鞋方面,老北京的男子多穿靴和鞋。靴子多用布料缝成,分夹靴和棉靴两种。富贵人家电有用青素缎或青建绒做鞋面的。靴子的外形可分两种,方头的靴子只有朝廷命官才。以穿:尖头的是一般人穿的。普通老百姓则多穿鞋,鞋面浅而窄.鞋底有厚薄之分,鞋面有单粱和双梁之别,质地又有棉鞋、卖鞋之说。 另外,清朝老北京成年男子都剃发梳辫子。具体的样子是将耳至头顶前的头发剃光.再把脑后的头发梳理成辫子。一些爱美的公子哥,在编辫子的时候,往往还往里面编进去一些红线或金银丝线,并在辫子上梢上一些饰物,以求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