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对中国服饰的全面改革从帽子开始

 思明居士 2021-04-18

服饰作为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深厚的精神文明内涵。

从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开始,我国服饰市文化初步形成。此后,服装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纷繁复杂的变革过程中,中国服装学术界普遍认为,根本性的伟大变革经历过三次。

战国时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是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我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变成华夏、鲜卑两个来源之复合系统,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这是我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到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是为我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

提到清代男子服饰,大家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应该是“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清人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的法令宣传。一改汉族男子蓄发挽髻的传统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必须实行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的发式。这一命令严重地伤害了崇尚儒学伦理的汉族人民的尊严,遭到各地特别是江南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致使许多地方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剃发斗争。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稳定政局,清朝廷接纳明遗臣金之俊的“十从十不从”建议,大部分男子才剃发为旗人发式。

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下清代男子首服,也就是帽子。这也分三个层次,一是皇帝的朝冠,二是官员的帽子,三是便帽。我结合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的图片给大家做一介绍。

先说皇帝的朝冠。自大禹起,历代帝王虽有所变化,但最高规格的帽子都是冕,并有十二旒。但自清代始,这一冠服制度被改变了,皇帝的朝冠分冬夏两种。展览中给出了4张选出清《皇朝礼器图》中的图片,分别是皇帝冬朝冠、皇帝夏朝冠和皇帝冬吉服冠、皇帝夏吉服冠。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冬朝冠和冬吉服冠的冠体都呈圆顶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朝冠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冬吉冠较简单,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

夏朝冠和夏吉冠冠形都作圆锥形。夏朝冠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金龙状饰物),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夏吉冠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再说一下官帽。也分凉帽和暖帽两种。官帽讲究“顶饰”与“羽饰”。在描写清代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可以看到或听到“顶戴花翎”这个词,它就象征官员的完整“功名”。和皇帝的朝冠相似,暖帽为圆形,凉帽为喇叭式,形如斗笠。两种帽子上都有顶珠,这也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在展览中,还介绍了花翎。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贵。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戴单眼花翎。

最后再来看一下便帽。清代男子戴巾的人很多。无论是皇帝、官员日常生活,还是普通男子都爱戴便帽。俗称“瓜皮帽”。相传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创制的“六合帽”演变来的,取“六合一统,天下归一”的意思,帽子分六瓣,形状如半个西瓜皮。下有帽檐,红绒结顶,有的内衬含有帽胎,后方垂着红缦,为了能够辨别帽子的前后,会在帽边的正中间缀有一块四方形的白玉或宝石作为“帽准”,而制作帽子的布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展览中还展示了制作瓜皮帽常用的缂丝面料。

以上是清代男子首服的基本形制和特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代对中国服饰的全面改革从帽子开始
清代对中国服饰的全面改革从帽子开始
清代对中国服饰的全面改革从帽子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