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官服制度(2)

 zqbxi 2015-07-20

四、衮服、龙褂和补服

    补服的形式以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许),门襟有5颗纽子的石青色宽松式外衣,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称。皇帝补服称为衮服,皇太子及皇帝后妃补服称为龙褂。皇帝衮服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圆补四团,两肩前后各一。章饰为左日右月,前后有万寿篆文。

清朝官服制度(2)石青色皇帝衮服

 

    补服主要的特点,是用装饰于前胸和后背的“补子”的不同纹饰来区别官位高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固伦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侯、伯、子、男、以至各级品官,均用方形补子。

    清朝官服制度(2)

    清代的补服是穿在吉服袍外面,不单独穿用,凡穿吉服袍时外面必穿补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叫做“免褂期”,此时穿吉服袍可免套补褂。

   补服,不仅底色、图纹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如何应用也有明文规定。例如《大清会典》卷二十’九记载:“凡朝会祭祀,俱服朝衣补服。筵燕【宴】、迎銮及一应嘉礼,俱服蟒袍补服。每月朔日,及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常朝之期】,俱服补服。文武官上朝及坐班,如非下雨戴而帽者参外,迎送谒见上司止用补服。不得泛用朝服”。《大清会典事例.目录》里又指出:“皇于、皇孙指婚礼:福晋父蟒袍补服,诣乾清门东阶下北面跪听宣诣。指婚后泽日,皇子往见福晋父母。成婚前一日,福晋家以妆奁送皇子宫。届日,皇子蟒袍补服,诣皇帝、皇后前行礼。若妃、嫔所出,并于妃、嫔前行礼。”“二十七月内逢斋戒:嘉庆五年〔1800年〕谕,此次孟秋时始太庙,系派王恭代,所有斋戒陪祀之王公大臣官员,于斋戒日期内,俱著穿石青褂,挂朝珠,不带斋戒牌。初一日,祭期穿补褂,挂朝珠。此后二十七月内逢斋戒祭祀之期,俱照此例行。其斋戎期内遇朔望,皆穿补褂,挂朝珠。如祭日值朔望,礼毕后仍穿补褂。嘉庆十九年【1814年】谕,凡祭祀斋戒期内,适遇忌辰,其应用服色,总以祭祀为重。南郊大祀,前一日,如适忌辰,恭阅祝版时,朕御龙袍龙褂。执事人员,均穿蟒袍补服。其余大祀、中祀,前一日适遇忌辰,恭阅祝版时,腆御龙褂,执事人员均穿补服,以昭抵肃,著为令。”“仲春仲秋之吉御经筵:凡御经筵,每岁春季于开印后,秋季于七月下旬。御经筵于文华殿。鸿沪寺设皇帝书案,讲宫讲案。讲官满洲二人,汉二人,俱补服,袍用蟒袖【袍】,及侍班侍仪各官俱补服。记注官四人补服。皇帝常服。御经笼亲诣抵告传心殿,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议准,,议准,经筵前一日,如亲诣传心殿抵告,皇帝御衰服行礼。”“孟冬时拾:嘉庆九年(1804年)奏准,嗣后孟冬时飨太庙,皇帝亲诣行礼。如遇九月小建,系二十九日,恭值孝敬宪皇后忌辰。是日,阅视祝版,皇帝御龙褂,执事官员均穿补褂。以昭诚敬。”“恭进玉册玉宝:皇帝御龙褂出宫,入中和殿,诣册宝案前阅视,行一跪三拜礼。礼毕,还宫。太常寺官奉祝版,派出之宗室亲王等,奉册宝由中门出,安设彩亭内,校尉舁亭。御仗黄盖提炉前导,王公以下,俱补服咸集于太庙街门外跪迎。”“祭炮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定,每岁九月初一日,陈炮位于芦沟桥沙锅邨,八旗按翼排列,各设神位……副都统以下等官皆陪祀,咸补服。”“冬至日南郊大祀:先祀期五日,遣亲王—人,诣牺牲所恭代视牲,补服〔遇朝期则朝服]。先三日昧爽,太常寺进斋戒牌铜人,设黄案于乾清门中门之左,太常寺卿率所届咸补服[常朝日朝服,雨雪常服〕,恭奉斋戒牌在前,铜人在后,导以御仗,人自西长安门。届时,太常寺卿率钦天监博士二人,至乾活门奏时,皇帝龙袍衰服,乘舆至太和殿恭阅祝版。加上尊溢礼成后,皇帝还宫,易衮服,诣奉先殿行礼。”“祭昭忠词:承祭官及分献官补服诣词行礼。”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清朝官服制度(2)

 


清朝官服制度(2)

 

皇子龙褂也是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圆补四,两肩前后各一,与皇帝比就是缺少日、月和万寿等章纹。

清朝官服制度(2)

清朝官服制度(2)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圆补各一,两肩五爪行龙圆补各一。

清朝官服制度(2)

清朝官服制度(2)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圆补各一



清朝官服制度(2)


清朝官服制度(2)询郡王允禵和福晋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圆补各一

 清朝官服制度(2)



清朝官服制度(2)多罗恭勤贝勒弘明



贝子、固伦额附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圆补各一

清朝官服制度(2)康熙九子 贝子允禟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和硕额附、民公爵、侯爵、伯爵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方补各一
 
清朝官服制度(2)特赐五爪正蟒方补



清朝官服制度(2)





镇国将军、子爵、一品武官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麒麟

清朝官服制度(2)




辅国将军、男爵、二品武官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狮子
 
清朝官服制度(2)


奉国将军、三品武官、一等侍卫,补服为豹子

清朝官服制度(2)



奉恩将军、四品武官、二等侍卫,补服为老虎

 
清朝官服制度(2)


五品武官、三等侍卫:绣熊
 清朝官服制度(2)



六品武官、蓝翎侍卫:绣彪

清朝官服制度(2)



七品、八品武官绣犀
 清朝官服制度(2)

九品绣海马
 
清朝官服制度(2)


一品文官子 仙鹤

清朝官服制度(2)

品文官补子锦鸡


清朝官服制度(2)


三品文官补子 孔雀

清朝官服制度(2)



四品文官补子 鸳鸯

清朝官服制度(2)

五品文官补子 白鹇

清朝官服制度(2)


 

六品文官补子  鹭鸶

清朝官服制度(2)

七品文官补子  鸂鶒

清朝官服制度(2)

八品文官补子 鹌鹑

清朝官服制度(2)
九品文官补子 蓝雀


清朝官服制度(2)

都察院御史、按察使、提法使等的补子都是獬豸

清朝官服制度(2)
四、马褂

    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长与坐齐,门襟有五个纽扣的短外褂,从皇帝、王公大臣、官庶下至扈行者都可以穿。豹尾班侍卫所穿行褂无袖,左右及胸前以两根带子系结,不用纽扣,色用明黄。但有袖的行褂,色彩有严格规定。皇帝行褂石青色,根据季节换穿棉、夹、纱、裘。亲王、郡王、文武品官也用石青色。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用明黄色(诸臣因军功获赐黄马褂者,才能用明黄色)。八旗之正四旗副都统、正黄旗用金黄色,正白旗白色,正红旗红色,正蓝旗蓝色,镶黄旗金黄色镶红边,镶白旗白色红边,镶蓝旗蓝色红边,镶红旗红色白边。前锋参领明黄色蓝边,护军参领、火器营官兵蓝色白边,健锐营兵蓝色明黄边。虎枪营总统领明黄色、领左右端青色边直下至前裾。枪长红色、领左右青色边直下至前裾,营兵白色,领左右青色边直下至前裾。乾隆间始流行用玄狐、紫貂、海龙、猞猁狲千尖、草上霜、紫羔等高贵裘皮做成的翻毛马褂,到嘉庆时更为盛行。遇丧则用银鼠及麦穗子(即俗称萝卜丝的羊皮)来做。

  清代的黄马褂,非特赐不能穿,凡穿黄马褂有三种人,一是上面提到的随皇帝“巡幸”的侍卫,为“任职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的人获穿,称“行围褂子”。三是因治国或战事中建功获赏的人,称“武功褂子”。前两种用黑色纽袢,后一种用黄色纽袢。

清朝官服制度(2)  

清朝官服制度(2) 穿黄马褂的李鸿章


五、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卫等都可穿用。

 清朝官服制度(2)身着端罩的雍正

清朝官服制度(2)果恭郡王弘曕

清朝官服制度(2)二等侍卫的端罩

 

 

六、顶戴(顶珠和花翎)
  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

    皇帝冠帽。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清朝官服制度(2)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朝官服制度(2)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皇帝冬吉服冠

 清朝官服制度(2)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清朝官服制度(2)

清朝官服制度(2)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王公大臣冠帽

    清朝官服制度(2)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朝冠的定制是: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只是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以上官员的顶戴上均衔红宝石。二品官冠顶饰有小宝石1颗,上衔镂花珊瑚(镇国将军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辅国将军和男爵同武二品官)。三品官顶戴上饰小红宝石,上衔蓝宝石。四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青金石。五品官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六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砗磲。七品官冠顶上饰小水晶,上衔素金。八品官为阴文镂花金顶,没有装饰。九品官顶戴为阳文镂花金顶(指未入流的文九品)。会试中试贡士冠顶衔金三枝九叶。举人、贡生、监生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金雀。生员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银雀。

    亲王夏吉服冠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红纱绸为里,石青片金绿,顶如冬吉服冠。世子以下至贝勒皆同其冠制下达庶官俱如之。吉服冠的定制是:亲王至贝子均用红宝石顶,一品官用珊瑚顶,二品官用镂花珊瑚顶,三品官用蓝宝石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官用水晶顶,六品官用砗磲顶,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贡士用素金顶,举人冠顶为银座,上衔素金顶。贡生用镂花金顶,监生、生员均用素银顶。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官员帽冠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瑯、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 

 清朝官服制度(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