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衮服、龙褂和补服
补服的形式以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许),门襟有5颗纽子的石青色宽松式外衣,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称。皇帝补服称为衮服,皇太子及皇帝后妃补服称为龙褂。皇帝衮服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圆补四团,两肩前后各一。章饰为左日右月,前后有万寿篆文。
石青色皇帝衮服
补服主要的特点,是用装饰于前胸和后背的“补子”的不同纹饰来区别官位高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固伦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侯、伯、子、男、以至各级品官,均用方形补子。

清代的补服是穿在吉服袍外面,不单独穿用,凡穿吉服袍时外面必穿补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叫做“免褂期”,此时穿吉服袍可免套补褂。
补服,不仅底色、图纹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如何应用也有明文规定。例如《大清会典》卷二十’九记载:“凡朝会祭祀,俱服朝衣补服。筵燕【宴】、迎銮及一应嘉礼,俱服蟒袍补服。每月朔日,及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常朝之期】,俱服补服。文武官上朝及坐班,如非下雨戴而帽者参外,迎送谒见上司止用补服。不得泛用朝服”。《大清会典事例.目录》里又指出:“皇于、皇孙指婚礼:福晋父蟒袍补服,诣乾清门东阶下北面跪听宣诣。指婚后泽日,皇子往见福晋父母。成婚前一日,福晋家以妆奁送皇子宫。届日,皇子蟒袍补服,诣皇帝、皇后前行礼。若妃、嫔所出,并于妃、嫔前行礼。”“二十七月内逢斋戒:嘉庆五年〔1800年〕谕,此次孟秋时始太庙,系派王恭代,所有斋戒陪祀之王公大臣官员,于斋戒日期内,俱著穿石青褂,挂朝珠,不带斋戒牌。初一日,祭期穿补褂,挂朝珠。此后二十七月内逢斋戒祭祀之期,俱照此例行。其斋戎期内遇朔望,皆穿补褂,挂朝珠。如祭日值朔望,礼毕后仍穿补褂。嘉庆十九年【1814年】谕,凡祭祀斋戒期内,适遇忌辰,其应用服色,总以祭祀为重。南郊大祀,前一日,如适忌辰,恭阅祝版时,朕御龙袍龙褂。执事人员,均穿蟒袍补服。其余大祀、中祀,前一日适遇忌辰,恭阅祝版时,腆御龙褂,执事人员均穿补服,以昭抵肃,著为令。”“仲春仲秋之吉御经筵:凡御经筵,每岁春季于开印后,秋季于七月下旬。御经筵于文华殿。鸿沪寺设皇帝书案,讲宫讲案。讲官满洲二人,汉二人,俱补服,袍用蟒袖【袍】,及侍班侍仪各官俱补服。记注官四人补服。皇帝常服。御经笼亲诣抵告传心殿,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议准,,议准,经筵前一日,如亲诣传心殿抵告,皇帝御衰服行礼。”“孟冬时拾:嘉庆九年(1804年)奏准,嗣后孟冬时飨太庙,皇帝亲诣行礼。如遇九月小建,系二十九日,恭值孝敬宪皇后忌辰。是日,阅视祝版,皇帝御龙褂,执事官员均穿补褂。以昭诚敬。”“恭进玉册玉宝:皇帝御龙褂出宫,入中和殿,诣册宝案前阅视,行一跪三拜礼。礼毕,还宫。太常寺官奉祝版,派出之宗室亲王等,奉册宝由中门出,安设彩亭内,校尉舁亭。御仗黄盖提炉前导,王公以下,俱补服咸集于太庙街门外跪迎。”“祭炮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定,每岁九月初一日,陈炮位于芦沟桥沙锅邨,八旗按翼排列,各设神位……副都统以下等官皆陪祀,咸补服。”“冬至日南郊大祀:先祀期五日,遣亲王—人,诣牺牲所恭代视牲,补服〔遇朝期则朝服]。先三日昧爽,太常寺进斋戒牌铜人,设黄案于乾清门中门之左,太常寺卿率所届咸补服[常朝日朝服,雨雪常服〕,恭奉斋戒牌在前,铜人在后,导以御仗,人自西长安门。届时,太常寺卿率钦天监博士二人,至乾活门奏时,皇帝龙袍衰服,乘舆至太和殿恭阅祝版。加上尊溢礼成后,皇帝还宫,易衮服,诣奉先殿行礼。”“祭昭忠词:承祭官及分献官补服诣词行礼。”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皇子龙褂也是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圆补四,两肩前后各一,与皇帝比就是缺少日、月和万寿等章纹。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圆补各一,两肩五爪行龙圆补各一。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圆补各一

询郡王允禵和福晋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圆补各一

多罗恭勤贝勒弘明
贝子、固伦额附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圆补各一
康熙九子 贝子允禟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和硕额附、民公爵、侯爵、伯爵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方补各一
特赐五爪正蟒方补

镇国将军、子爵、一品武官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麒麟

辅国将军、男爵、二品武官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狮子

奉国将军、三品武官、一等侍卫,补服为豹子

奉恩将军、四品武官、二等侍卫,补服为老虎

五品武官、三等侍卫:绣熊

六品武官、蓝翎侍卫:绣彪

七品、八品武官绣犀
 九品绣海马

一品文官补子 仙鹤

二品文官补子锦鸡

三品文官补子 孔雀

四品文官补子 鸳鸯

五品文官补子
白鹇

六品文官补子 鹭鸶

七品文官补子 鸂鶒

八品文官补子 鹌鹑

九品文官补子 蓝雀

都察院御史、按察使、提法使等的补子都是獬豸

四、马褂
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长与坐齐,门襟有五个纽扣的短外褂,从皇帝、王公大臣、官庶下至扈行者都可以穿。豹尾班侍卫所穿行褂无袖,左右及胸前以两根带子系结,不用纽扣,色用明黄。但有袖的行褂,色彩有严格规定。皇帝行褂石青色,根据季节换穿棉、夹、纱、裘。亲王、郡王、文武品官也用石青色。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用明黄色(诸臣因军功获赐黄马褂者,才能用明黄色)。八旗之正四旗副都统、正黄旗用金黄色,正白旗白色,正红旗红色,正蓝旗蓝色,镶黄旗金黄色镶红边,镶白旗白色红边,镶蓝旗蓝色红边,镶红旗红色白边。前锋参领明黄色蓝边,护军参领、火器营官兵蓝色白边,健锐营兵蓝色明黄边。虎枪营总统领明黄色、领左右端青色边直下至前裾。枪长红色、领左右青色边直下至前裾,营兵白色,领左右青色边直下至前裾。乾隆间始流行用玄狐、紫貂、海龙、猞猁狲千尖、草上霜、紫羔等高贵裘皮做成的翻毛马褂,到嘉庆时更为盛行。遇丧则用银鼠及麦穗子(即俗称萝卜丝的羊皮)来做。
清代的黄马褂,非特赐不能穿,凡穿黄马褂有三种人,一是上面提到的随皇帝“巡幸”的侍卫,为“任职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的人获穿,称“行围褂子”。三是因治国或战事中建功获赏的人,称“武功褂子”。前两种用黑色纽袢,后一种用黄色纽袢。
穿黄马褂的李鸿章
五、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卫等都可穿用。
身着端罩的雍正
果恭郡王弘曕
二等侍卫的端罩
六、顶戴(顶珠和花翎) 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
皇帝冠帽。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皇帝冬吉服冠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王公大臣冠帽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朝冠的定制是: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只是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以上官员的顶戴上均衔红宝石。二品官冠顶饰有小宝石1颗,上衔镂花珊瑚(镇国将军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辅国将军和男爵同武二品官)。三品官顶戴上饰小红宝石,上衔蓝宝石。四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青金石。五品官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六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砗磲。七品官冠顶上饰小水晶,上衔素金。八品官为阴文镂花金顶,没有装饰。九品官顶戴为阳文镂花金顶(指未入流的文九品)。会试中试贡士冠顶衔金三枝九叶。举人、贡生、监生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金雀。生员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银雀。
亲王夏吉服冠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红纱绸为里,石青片金绿,顶如冬吉服冠。世子以下至贝勒皆同其冠制下达庶官俱如之。吉服冠的定制是:亲王至贝子均用红宝石顶,一品官用珊瑚顶,二品官用镂花珊瑚顶,三品官用蓝宝石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官用水晶顶,六品官用砗磲顶,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贡士用素金顶,举人冠顶为银座,上衔素金顶。贡生用镂花金顶,监生、生员均用素银顶。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官员帽冠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瑯、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