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2 病因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勾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 1、身体瘦弱 多见于无力型体形者,身体瘦弱、胸廓狭小、皮肤苍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营养不良,第十肋游离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并发其他内脏。如:肾、肝、脾、横结肠、子宫等内脏下梗又叫全内脏下垂。 2、综合因素 凡能影响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降低,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等,都是导致胃下垂的原因。 3、胃肠疾病 多与慢性消耗病合并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后;为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慢性胃炎、猩性溃疡等;腹肌松弛或腹内压降低,如妇女多次生育,腹部肿瘤切除术,体重突然减轻,或胸腔内压增加,如长期咳嗽、闷气、心界下移等,均是引起胃下垂的原因。 3 症状轻度下垂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有上腹不适,饱胀,饭后明显,伴恶心、嗳气、厌食、便秘等,有时腹部有深部隐痛感,常于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长期胃下垂者常有消瘦、乏力、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失眠、头痛等症状。 4 检查1、上腹压痛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某些患者触诊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也有少数下垂明显者同时有肝、右肾及结肠下垂征象。 2、超声波检查:饮水使胃腔充盈后,超声波测出胃下缘下移入盆腔。 3、X线钡餐检查:为胃下垂最可靠诊断方法。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弯切迹低于髂脊连线水平1~5厘米为轻度,6-10厘米为中度,11厘米以上为重度。 5 胃下垂症状表现1.腹胀及上腹不适:患者多会感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2.腹痛:多位持续性隐痛,常与饭后发生,进食量越大,疼痛时间越长。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一般都会使疼痛加剧。 3.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体现。这主要是由于一次进食大量的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的牵引力而导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4.便秘:便秘多为顽固性,主要原因可能因同时又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导致排便过程缓慢。 5.精神症状:因患者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使患者精神负担过重,常会出现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症状。 6.体检:胃下垂患者一般都体型消瘦,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触击腹部可听到脐下有振水声。 6 鉴别诊断胃下垂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与急性胃扩张鉴别 急性胃扩张常发生于创伤,麻醉和外科手术后数小时至一两天内或饱餐后不久出现,患者感上腹胀满或持续性胀痛,继而出现呕吐,主要为胃内容物,量小,但发作频繁,虽吐而腹胀不减,患者可迅速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X线腹部平片可见扩大的胃饱和致密的食物残渣阴影,服少量的钡剂可见扩张的胃型。询问病史有助鉴别。 2.胃潴留 功能性胃潴留多由于胃张力缺乏所致。此外,胃部或其他腹部手术引起的胃运动障碍,中枢神经系疾病、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以及迷走神经切断术等均可引起本病。尿毒症、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全身或腹腔内感染、剧烈疼痛、严重贫血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的应用也可致本病。呕吐为本病的主要表现。日夜均可发生。呕吐物常为宿食,一般不含胆汁,上腹饱胀和疼痛亦多见。如有呕吐宿食,空腹时腹部有振水音,即提示胃潴留。进食4h后,仍可从胃反出或自胃腔内抽出食物则可获证实。胃肠钡餐检查时,钡剂在4h后的存留50%,或6h后仍未排空,均为本症之佐证。 7 危害8 治疗一、西医治疗: 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 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复安5-10mg,每天3次。 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必要时放置胃托。 二、中医治疗: 耳针:选用毫针柄,在耳壳“胃肠区”按压,寻找敏感点,在此点上加压2-3分钟,每日1次。 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 气功:卧位呼吸法:患者取仰卧位,臀部适当垫高或将床脚垫高5厘米,先吸再呼,停闭,重复进行;吸气时行舐上腭,默念字句的第1个字,呼气时落舌,默念第2个字,停闭时舌不动,默念其余的字,默念字句可为“胃上升”、“胃体上升”等。 【预防】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但是饭后活动时需要,但是要在半小时后是最好的。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了,定时定量,对体瘦者,应增加营养。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预防本病,还必须保持乐观情绪。也可采用简便易学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应积极彻底治疗,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4厘米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1厘米以上;或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但x线复查未见改变。 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体征无改变。 【治疗】 芒针 (一)取穴 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二)治法 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配穴。每次仅取一穴。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剌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到针尖沉重,患者感到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如无此针感,宜出针重新进针,或在剑突下1寸处进针。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为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以28号8寸毫针,迅速入皮,与皮肤30°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慢提针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针后均平卧2小时。 右承满穴刺法:28号7寸芒针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针至左侧天枢穴。待有沉胀感,先大幅度捻转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边退针,边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此时医者可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退针时宜慢,每隔5分钟将滞针松开,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如此,共分3次,将针退出,共提退15分钟。最后,将针柄提起成90度角,抖针7~8次后,出针。用胶布在髂脊连线前后固定。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向右侧卧20分钟,最后复原位躺2~3小时。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过10次。鸠尾穴刺法:先令患者卧于硬板床上,在脐左下方相当于胃下弯部位找到压痛明显处,作为止针点。以32号8寸芒针,从鸠尾穴速刺进针,沿皮下边捻针,边进针,直达止针点。之后,右手持针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当针柄沉涩感时,将针缓缓退出,须使针下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同时,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极,用力缓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当提至离皮下约2毫米时,将针再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左手拇指按压住针尖,右手将针垂直抖提3~5次出针,针刺提退过程约10~15分钟。针后平卧3小时。20天左右治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回到正常部位;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较原上提3毫米以上;有效:主症好转,胃下极较原来有所上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以上法共治1047例,按上述或类似标准评定:痊愈402例(38.4%),显效231例(22.1%),有效428例(40.8%),无效86例(8.2%)。总有效率为91.8%[5~8]。 电针 (一)取穴 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 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胃上穴位置:下脘穴旁开4寸。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选2~3次,年老体弱者加足三里、脾俞,恶心呕吐加内关。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穴,正极分5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约持续刺激20~30分钟。如无间动电疗仪,可用一般市售电针仪,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为加强疗效,可用维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或苯丙酸诺龙1/3支(25毫克/1毫升),穴位注射足三里(上述系每穴用量)。电针每日1次,穴位注射可隔日1次。电针12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6次),疗程间隔3~7日。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症状消失,X线钡餐透视,胃角切迹回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胃角切迹较治前上升≥2毫米;有效:症状减轻,胃角切迹较治前上升,但<2毫米;无效:治疗前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按上法治疗251例,痊愈75例(29.9%),显效86例(34.3%),有效46例(18.3%),无效44例(17.5%),总有效率为82.5%[8~10]。 头针 (一)取穴 主穴:胃区。 配穴:足三里、中脘(均为体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28号1.5寸毫针从发际快速刺入,沿皮下或肌层捻转进针2毫米,持续捻转3分钟,捻转频率为200次/分左右,留针15~30分钟,每隔5~10分钟以同样手法运针1次,每日针1次,配穴隔日1次,2穴均取,针刺得气后施补法。12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158例,结果痊愈13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12]。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胃上、提胃。 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双针同时刺入,进针直至得气,天枢穴用4寸毫针,针尖呈15度角向脐下之气海穴方向斜刺,捻转进针。所有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促进经气流动,直至针下得气,然后再将针刺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时,患者俯卧,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体针法共治485例,其中痊愈181例(37.4%),显效149例(30.7%),有效133例(27.4%),无效22例(4.5%),总有效率为95.5%[11~15,20]。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左肩井、脾俞、胃俞;2、右肩井、胃上透神阙、中脘。 配穴:气海、足三里、关元。 (二)治法 一般仅用主穴,每次一组,两组交替。疗效不显时可加配穴。均采用注线法,以0/2或0号肠线,预先剪成2~2.5毫米长,穿入12号腰穿针内。刺入穴内,至得气后,注入肠线。注意,肩井穴不可太深,以防损伤肺尖,造成气胸。透穴时,肠线长度不够,宜作接力注线,或改用大号三角皮肤缝合针穿线。注线完毕,将针孔用小块消毒敷料覆盖。10~15天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8例,结果痊愈29例,显效28例,有效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9%[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中脘。 配穴:提胃。 (二)治法 胃下垂2~4厘米者,选主穴,用维生素B1100毫克加10%葡萄糖至7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主穴双侧均取)。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维生素B1100毫克加胎盘组织液至9毫升,取主穴加配穴(均双侧),每穴注入1毫升。采用快速进行,得气后速推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 共治46例,显效3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19]。 9 中医辩证特色疗法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 ,胃小弯切角迹低于髂嵴连线。主症为腹胀,食后加重 ,平卧减轻 ,伴恶心、纳差、上腹痛、便秘或腹泻等。临床上有很多医生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法 ,常有滞脾壅胃之弊。笔者从肝论治 ,多获佳效 ,归为五法 ,简述如下。 10 胃下垂恢复体操1、腹式呼吸举腿法 (1)两腿交替抬举法配合腹式呼吸,两腿交替伸直,抬举90度停片刻放下,反复数次。 (2)两腿一齐抬举法配合腹式呼吸,双腿伸直,一齐抬举至最大限度,稍停片刻放下,反复数次。 2、双足空中蹬车法屈膝曲髋在空中作蹬自行车动作1~2分钟。 3、双手抱膝屈腰法双腿举至90度屈膝,然后两手抱膝,屈髓抬髋使腰部屈曲,复原休息片刻,反复数次。 11 并发症病程较长者,由于心理精神因素或贫血、消瘦等因素,患者常有头昏、头痛、失眠、心悸、乏力等症状,少数甚至出现忧郁症的症状。 严重者同时伴有肝、脾、肾、横结肠等下垂则称为内脏下垂。 12 护理常见的胃下垂疾病的护理方法有: 1、由于患者多数体质虚弱,治疗要从改善身体素质着手。平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由小到大。太极拳锻炼对本病也有较好效果。 2、 避免暴饮暴食。选用食品应富营养、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适当多于蔬菜水果,以增加腹部脂肪积累。严重者可减少食量,但要增加餐次以减轻胃的负担。 3、饭后不宜久站和剧烈跳动,较重者可半平卧半小时。 4、每天仰卧起坐锻炼2~3次,每次10分钟. 13 预防保健少食多餐 由于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过多的食物入胃,必然会滞留于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饮食调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数可以增加,每日4—6餐为合适。进餐的类别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经济条件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几块饼干作为正餐的补充。 细嚼慢咽 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张力减低,蠕动缓慢,如果狼吞虎咽那吃下去的食物就会填在胃中。另外,口腔对食物的咀嚼过程还会反射性刺激胃的蠕动,增强胃壁张力。所以,用餐速度要相对缓慢些,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及增强胃蠕动和促进排空速度,缓解腹胀不适。 食物细软 若食物干硬或质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蚕豆等,进入胃内不易消化,还可能损伤胃粘膜而促进胃炎发生率增高。因此,平时所吃的食物应细软、清淡、易消化。主食应以软饭为佳,如面条要煮透煮软,少吃又厚又硬的夹生面条;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应注意的是,鱼肉不可过熟,因为鱼肉在半生不熟时最嫩和易消化,对胃的负担最小。 营养均衡 胃下垂患者大多体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产生机体营养失衡,故较正常人更感到疲劳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础上力求使膳食营养均衡,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比例适宜。其中脂肪比例偏低些。因为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在胃内排空最慢,若食脂过多,就会使得本已排空不畅的胃承受压力增加,加重食物潴留,故而要适当限制。而蛋白质食物应略有增加,如鸡肉、鱼肉、瘦猪肉、半熟鸡蛋、牛奶、豆腐、豆奶等,将其做得细软些并不会影响消化吸收。通过增加蛋白质摄入,可增加体力和肌力,缓解易疲劳等症状,也可改善胃壁平滑肌的力量,促进胃壁张力提高,蠕动增强。 减少刺激 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姜、过量酒精、咖啡、可乐及浓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烧心症状加重,影响病情改善,故而这些食物应尽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侗少量饮些果酒和淡茶是有益的,有利于减缓胃下垂的发生与发展。 防止便秘 胃下垂患者的胃肠蠕功往往都比较缓慢,若饮食不当或饮水不足则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又会加重胃下垂程度,所以,患者应特别注意防止便秘。日常饮食中多调配些水果蔬菜,因为水果蔬菜中含有较多维生素和纤维素,尤其是后者可促进胃肠蠕动,使粪便变得松软润滑,防止便秘发生。如清晨喝杯淡盐水或睡前喝杯蜂蜜麻油水,以缓解和消除便秘。 动静相宜 胃下垂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防止胃下垂继续发展,还可因体力和肌力增强而增强胃张力,胃蠕动,改善症状。但要注意的是餐后不宜立即运动,应保证餐后有30~60分钟的休息,因为餐后即运动会因食物的重力关系而使胃下垂程度加重。餐前散步餐后卧是治疗胃下垂最好的方式。 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 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不宜散步。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对体瘦者,应增加营养。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预防该病,还必须保持乐观情绪。也可采用简便易学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应积极彻底治疗,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14 食疗调治胃下垂确诊患有胃下垂后,可采用下列食疗方调理: 猪肚黄芪汤 [材料] 猪肚1只,黄芪200克,陈皮30克。 [做法] 将猪肚去脂膜,洗净,黄芪、陈皮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麻线扎紧,加水文火炖至猪肚熟,再加适量调味品,趁热食肚饮汤,分4次2天食完。5只猪肚为一疗程。 [功效] 黄芪为补气要药,李时珍称其为“补药之长”,尤其善于益气升阳,治疗各种脏器下垂;陈皮理气健脾,和中消滞;《随息居饮食谱》说猪肚能“补胃,益气”。猪肚黄芪汤可补中气,健脾胃,行气滞,止疼痛,对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胃下垂,颇有效验。 猪脾枣米粥 [材料] 猪脾2具,大枣10枚,粳米100克。 [做法] 将猪脾洗净切片,锅中微炒,加入大枣、粳米添水煮粥,可酌加白糖调味,空腹服食,每日1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功效] 猪脾可健脾胃,助消化;大枣和胃养脾,益气安中:粳米补胃气,充胃津。共煮为粥对胃下垂引起的形体消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确有康复保健之效。 莲子山药粥 [材料] 猪肚1只,莲子、山药各50克,糯米100克。 [做法] 将猪肚去除脂膜,洗净切碎,莲子、山药捣碎,和糯米同放锅内,加水文火煮粥,早晚2次食完,隔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功效] 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山药、莲子、糯米补中益气而养胃阴。脾胃得补,则中气健旺,下垂的脏器即可恢复 15 怎么察觉胃下垂疾病肠胃疾病相似的症状很多,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常见的胃下垂疾病的症状表现有: 1、腹胀及上腹不适。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2、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3、恶心、呕吐。 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 ,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4、便秘。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5、神经精神症状。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 、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 等表现。 6、体检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16 胃下垂怎么样产生1、先天性:多见于无力型体形者。身体素若,胸廓狭小,皮肤苍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营养不良,第十肋游离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并发其他内脏(如肾、肝、脾、横结肠、子宫等内脏下垂),所以又叫全内脏下垂。 2、后天性:多与慢性消耗病合并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后;为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慢性胃炎、猩性溃疡等;腹肌松弛或腹内压降低,如妇女多次生育,腹部肿瘤切除术,体重突然减轻,或胸腔内压增加,如长期咳嗽、闷气、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17 胃下垂自我调理1.减少刺激: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姜、过量酒精、咖啡、可乐及浓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烧心症状加重,影响病情改善,故而这些食物应尽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 2.食物细软:平时所吃的食物应细软、清淡、易消化。若食物干硬或质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蚕豆等,进入胃内不易消化,还可能损伤胃粘膜而促进胃炎发生率增高。 3.细嚼慢咽: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张力减低,蠕动缓慢,如果狼吞虎咽那吃下去的食物就会堆在胃中。另外,口腔对食物的咀嚼过程还会反射性刺激胃的蠕动,增强胃壁张力。所以,用餐速度要相对缓慢些,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及增强胃蠕动和促进排空速度,缓解腹胀不适。 4.少食多餐:由于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过多的食物入胃,必然会滞留于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饮食调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数可以增加,每日4—6餐为合适。进餐的类别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经济条件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几块饼干作为正餐的补充。 5.调整心态:许多疾病的防治都与我们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胃下垂患者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或压抑。 6.加强锻炼:胃下垂患者应该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但能够增强肌体的力量,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当然,胃下垂患者的运动不可过剧,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腹肌运动是胃下垂患者运动的不错选择。[2] 18 胃下垂早期症状1、神经精神症状。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 、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 等表现。 2、恶心、呕吐。 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 ,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3、便秘。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4、腹胀及上腹不适。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5、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6、体检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19 日常调理A营养均衡:胃下垂患者大多体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产生机体营养失衡,故较正常人更感到疲劳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础上力求使膳食营养均衡,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比例适宜。
B少食多餐:由于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过多的食物入胃,必然会滞留于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饮食调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数可以增加,每日餐为合适。进餐的类别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经济条件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几块饼干作为正餐的补充。
C食物细软:若食物干硬或质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蚕豆等,进入胃内不易消化,还可能损伤胃粘膜而促进胃炎发生率增高。因此,平时所吃的食物应细软、清淡、易消化。主食应以软饭为佳,如面条要煮透煮软,少吃又厚又硬的夹生面条;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应注意的是,鱼肉不可过熟,因为鱼肉在半生不熟时最嫩和易消化,对胃的负担最小。
D减少刺激: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姜、过量酒精、咖啡、可乐及浓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烧心症状加重,影响病情改善,故而这些食物应尽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 20 日常保健一、要加强营养,使大网膜、小网膜有一定的脂肪,以增加对胃的附着与支持力。 二、要注意避免过劳,不要长时间站立行走和餐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 三、可配用适当的药物,或进行针灸、按摩等。 四、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营养不良、久病消耗者除外),使维持胃的肌肉韧带发达有力。 |
|
来自: 神医图书馆318 > 《胃缓=胃下垂,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