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JAMA Revisited栏目选取的由上世纪老一代临床医生及心脏病学家Henry Wireman Cook于1905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从中我们或可得到一些高血压治疗方式及研究方向中的启示。 无论从纯粹医学理论的角度,还是从最近杂志出版的相关文章量来看,血压治疗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领域。这也表明了血压控制已经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正成为诊疗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元素。 另一方面,有关血压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必须同步配合不断改进中的临床精确监测血压手段,而后者也是制约血压研究及应用的因素之一。而且随着人们在临床上不断推广应用这些监测手段,通过仔细分析所能收集到的病例我们可以更好的评估基于这些方法所得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解读。 两年前作为JohnsHopkins医院一名住院医师,我曾经强调过精确评估动脉压力的必要性—不仅仅是实验室、危重病例及手术操作需要这种精确监测,全科医生常规检查也要有这种精确度。就此,我还给出了一些便于携带且精确度良好的血压仪器。 如果我们使用血管扩张类药物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症状,我们并没有改变患者血管纤维样变性,我们仅仅是改善了患者高血压状况。高血压一般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因果关系,或仅仅是共存因果关系的直接表现之一。 血管压力功能性异常不仅是血管结构恶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存在于其他心血管疾病过程中。当我们发现临床治疗需要判断血管压力是否存在功能性异常时,我们不难看到精确识别这种异常与血管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在认识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病理过程中,人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正确的把握高血压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更多去关注高血压,我们就能更早的监测及更早的纠正血压恶性病变,同时更多的患者会得到更为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 以前我们总是忽视这一类高血压病例,往往是患者出现了肾功能损害、心脏扩张或是脑部血管破裂,我们才去亡羊补牢。在Broadbent中风研究中,只有12%的患者是因脑部血管老年性退行病变引起, 其余的88%患者是由于高血压致死性病变引发的中风,而且不是简单的伴随关系,而是一种因果关系。 我们用奎宁治疗疟疾,水银治疗梅毒,给予贫血患者铁剂治疗,给予血管舒缩神经麻痹患者肾上腺素,现在我们还应该给予高血压患者亚硝酸盐类药物治疗。 当常规治疗手段不奏效或急需立即缓解症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治疗,除此之外,我们不应过度依赖这种方式而且应该适时停止此类药物治疗。 在一些与高血压相关的病患情况下,诸如眩晕、心绞痛、急性心脏扩张,三叉神经痛和哮喘等,亚硝酸戊酯可以在一些长效缓解措施前通过吸入方式达到快速起效。而且,我们可以快速调节药物吸入剂量,但是药物作用相应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些患者在吸入药物后,血压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一部分患者的血压可以降低30到40mmHg并持续1到3分钟。 虽然硝酸甘油比亚硝酸戊酯效果更为持久稳定,但是同样在使用中存在不稳定性,这也导致我们不足以将其作为众多高血压治疗策略中的主导方案。1/50 gr.硝酸甘油治疗可以在不到10分钟使患者血压下降100mmHg,但是一小时后血压又恢复到200mmHg水平。 在另一个病例中,同样接受1/50 gr.硝酸甘油治疗,脉搏节律及血压都出现不规则变化。当脉率由60升至110,血压并没有明显持续的变化。患者用药期间还出现了手指抽搐症状。类似的病例都表明,硝酸甘油可能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改变或损害了原有的治疗效果。 一些患者在接受皮下注射gr. 1/100 到1/50硝酸甘油治疗后,血压仅在15到20分钟内出现一过性降低。脉率经常增高,而且有时处在比较危险的水平。有的患者采用每周3到4次1/100 gr.的治疗方式,但是几个星期后无论从单一剂量还是从总剂量来看,药物疗效都不明显。 这一系列病例或意味着我们使用硝酸甘油来替代亚硝酸钠并不能改善药物治疗效果。 编辑: 大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