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名医

 青睐医馆 2014-04-26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巢元方,隋代医家。大业中(605年-616年)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大业六年(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
 
窦默(1195—1280)初名杰,字汉卿,后改名,字子声,元初理学家,金针灸医家。
 
傅青主(1607-1684),名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晚年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抱朴子》为其主要著作。
 
龚廷贤(1522~1619)江西金溪霞澌龚家(今合市乡龚家)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善于总结继承家传诊疗实践经验,并虚心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贯通医理。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及临床实践,至成年后,无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都已精熟,尤擅长于儿科。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
 
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通过《中华名医皇甫谧》了解中华名医皇甫谧。
 
雷敩所撰《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现知药物炮炙的最早专著。
 
李东垣(1180~1251),男,汉族,又名李杲,字明之,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学识渊博。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为中医学各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的医药学和医术,又称为“岐黄之术”,源于苏颂《政和证类本草图经序》:“讐校岐黄《内经》”。据传说,黄帝与其臣岐伯、伯高、少俞、雷公时等,以黄帝问,岐伯答的方式论医,并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由岐伯和黄帝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分《灵枢》、《素问》和《难经》三个部分,现仅存《素问》部分。
 
钱乙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学家。汉族,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清代纪晓岚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小儿经方,于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另外,钱乙还著有《伤寒指论微》5卷,《婴孺论》百篇,可惜已散佚,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医药学家、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唐慎微,字审元,成都人,北宋著名药学家。他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开创了药物学方剂对照之先河。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卒于民国七年,享年五十六岁。他先攻儒学,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沦》、《本草问答》等。其中,《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他对儒、释、道三家文籍,均博览兼通。他对阐扬道教,尤付精力,继承《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是南朝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亦较深远。
 
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清乾隆33年至道光11年,世居玉田县鸭鸿桥。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汉族,西晋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一说山东菏泽市山东巨野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惟一,宋代针灸学家。一作王惟德,里贯欠详。尝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医学|教育网|整理。于天圣四年(1026年)辑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书成,政府颁行各州,并刻铸于石碑,诏示天下。后又增补至五卷。与此同时,又由王氏奏请、主持铸造针灸铜人模具,供教学考试之用。其人中空,实有五脏,并以体内实水(一说水银),作为考试针灸技术之用。其时计铸成两具,今并遗不存。另着《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明堂经》等,俱佚。王氏于我国针灸史上实为贡献甚大之医者。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松陵镇人。祖父徐釚,康熙十八年(1679)鸿词科翰林,任检讨职,纂修明史。父徐养浩,精水利之学,曾聘修《吴中水利志》。大椿自幼习儒,旁及百家,聪明过人。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研历代名医之书,速成深邃。悬壶济世,洞明药性,虽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另有同名人士,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名怡,号拙吾,又号饮鹤山人,生年不详,卒于1749年,清代江苏吴县人。家贫而好学,工诗善书,性格沉静,淡于名利。曾鬻字于佛寺。与同郡顾秀野(嗣立)、沈归愚(德潜)等为挚友。怡少时学医于名医淑。淑素负傲名,门生甚众,晚年得怡,甚喜,谓其妻曰:“吾今得一人,胜得千万人矣!”怡既得师传,悬壶于世,治病多奇中,名噪于时。晚年医术益精,隐居花溪,以著书自得。推崇张仲景,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造诣。
 
恽铁樵,中医学家。早年从事编译工作,后弃文业医。从事内、儿科,对儿科尤为擅长。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致力于理论、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著有《群经见智录》等24部著作,有独特新见。竭力主张西为中用,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宋金时(约生于公元1156~1228年间)睢州考城人。 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著有《儒门事亲》。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绵竹,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是明 代杰出的医学 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著作极多,首推《类经》32卷,《类编内经》11卷,及《类经附翼》4卷。晚年结合个人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独到深湛的理论,撰成《景岳全书》64卷及《质疑录》1卷。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晚老人,清,常州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卒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一月至翌年(1699)十一月之间。幼年读书,旁通医术,少而颖悟,博贯儒业。尚谓:“余自束发授书以来,留心是道”(《医通》自序),可见张璐在十五岁时即对医药有浓厚的兴趣,在业儒之余,研习岐黄之道。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1916年在沈阳创办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1930年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
 
张仲景称号医圣即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约生于 公元150年,卒于219年。 东汉末年,屡起大疫。
 
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生于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主要著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